首页期刊导航|前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前沿
前沿

田伟

半月刊

1009-8267

qianyan2001@126.com

0471-4921974

01001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利民街25号

前沿/Journal Forward Pos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社科理论界及广大实践工作者,力求把握我国社科理论动向,反映最新成果,成为名符其实的社科理论“前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共同富裕的复合正义意蕴

    罗诗钿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财富分配问题,而是发展共享问题.共享的本质是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在政治、经济、生态等社会系统内进行复合正义的整体性重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画龙点睛之笔",画的是人民美好生活,点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正义、生态正义、空间生产正义等复合正义之"睛".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制度正义之本,绽放生态正义之美,内蕴空间生产正义之维.

    共同富裕复合正义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道德现代化:实践特质、构成样态与功能指向

    邹贵波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道德现代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新样态,建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伦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华文明发展历史逻辑有机结合的产物,呈现出整体擘画、价值引领与思维创新相协同,继承传统、空间转向与党风沁润相贯通,模范引导、实践养成与法治保障相融汇的实践特质.中国式道德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摆脱现代化普遍主义幻境和独断伦理困局的自主实践道路,形成了顺应时代、围绕中心、系统思维相配合的战略视野;根基牢固、内涵充盈、深化治理相协调的话语体系;扎根民族、人民至上、敢于斗争相统一的时代特色;回应了精神生活萎靡之迷思、解答了核心价值离散之困境、破解了现代文明转换之难题.中国式道德现代化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层面具有"激活-动力"功能,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层面具有"凝智-聚力"功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层面具有"整合-升华"功能,彰显了符合"真正人的道德"的道德进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表达与文化使命.

    中国式道德现代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公民道德道德转型道德进步

    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演化——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为参照

    吕耀龙石钛文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以人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将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融合.分析历次党代会报告及相关文献可以得出,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以依靠人民夺取和巩固政权、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独立为主要内涵;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以依靠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富足为主要内涵;进入新时代以来,以坚持"人民至上"的国家治理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为主要内涵.这一内涵演化过程体现出历史实践性和以更高维度的自由为导向的特征.

    以人为本党代会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

    中国古代"有限战争"传统与"有限开拓主义"疆域模式

    赵现海
    3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一方面从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出发,注重以战争手段实行武力开拓,形成"重战"立场与观念;另一方面将维护内政稳定放在政治的首位,在对外开拓时追求边疆开拓与政权稳定之间的平衡点,在开拓力度上显得保守与谨慎,形成"慎战"立场与观念.中国古代的疆域开拓往往在大规模推广农业的生态、经济临界点停止下来,呈现出独特的"有限战争"传统与"有限开拓主义"疆域模式."有限战争"传统与"有限开拓主义"疆域模式推动古代中国在战争开展与边疆开拓方面呈现出追求节制与平衡的取向,是中华文明保持长期连续与统一的重要机制.

    重战慎战有限战争有限开拓主义内政为本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刘银喜吴京阳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标志着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生产力水平与要素配置息息相关.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新要素,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通过改变和完善生产要素配置,数据要素能发挥其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全方位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体现在:数据要素赋能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数据要素赋能生产要素实现创新性配置、数据要素赋能产业实现深度转型升级三个方面.数据要素通过协同优化、复用增效和融合创新,沿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数据管理经验创新、数实融合发展三大路径赋能新质生产力.

    数据要素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产业转型

    高质量数字经济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基于31个省区市的计量研究

    梁盛平欧辉伍湘琼梁超宇...
    6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其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对数字经济浪潮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不仅直接促进了各省区市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还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然而,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效果显著,而西部地区影响较小.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万物互联、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加注重整体优化与不间断自主创新.高质量数字经济发展加速促进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在科技自主创新、数字人才培育等领域持续发力,而且还需东中西部协同发展.加快高质量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教育投资、促进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区域异质性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安锦李永欣何贵谦刘晓佳...
    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主要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增加值核算法和熵值法测算出中国30个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从横向视角分析了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次及其与其他省区市在各项指标方面的差距.同时,针对评估结果,本文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数字产业化链条延伸不足、产业数字化转型内驱动力有待加强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现状指出促进内蒙古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链融合",即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平台链、人才链,以期对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予以补充和完善.

    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熵值法六链融合

    清乾隆朝与中亚哈萨克的商贸和策略

    赵珍高煜潮
    9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乾隆朝统一西北前夜,即从国家层面入手,建立了与中亚哈萨克之间的马匹和绸缎贸易,以银为折价标准,换取以马匹为主的大量牲畜,为统一后的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积蓄必备的物质资料.清廷采取了首开乌鲁木齐市场,以置军府和驻兵为前提,固定伊犁、塔尔巴哈台、乌里雅苏台几处贸易市场,控制马价等办法,使得固定市场和控制马价在乾隆朝的中亚哈萨克贸易中成为至关重要的策略,且利用大一统下便利的行政手段,构建起一套严密的调拨江南绸缎布匹为主的管运系统,组织和维护了与哈萨克贸易的顺利进行,架构起西北近边与中亚商道并维护其繁荣,使该商道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载入史册.

    清乾隆朝西北近边中亚哈萨克丝绸之路

    清代长芦盐场灶课制度演变与灶课征收实态

    张致和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长芦盐场灶课制度经历了从以课盐为主到大规模折银征收,以及从以人丁为派征单位到以土地为派征单位的演变过程.这既与长芦盐业生产方式易煎改晒、盐场北盛南衰而引发的经济活动变化密切相关,也与清代国家赋税货币化的变化趋势相吻合.从灶课征收实态来看,除因灾害、战乱等导致灶课银数额的急剧减少外,平常年份灶课银数额总体上较为稳定,而在非常时期政府也会采取蠲免、缓征等手段进行恤灶,从而保障灶课征收常年稳定.

    长芦盐场灶课征收折银灶课制度

    环境制约下的早期农业现代化探索——民国时期绥远农业技术改良问题再研究

    杨凯
    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绥远是重要的产粮区,但当地农业却被视为"落后",这一反差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基于独特的自然、社会背景,绥远农业整体上以粗放型为主,而灌溉区"水地"却出现集约化经营的发展倾向,其技术蕴含了适应本地生产实践的独到之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引进西方农业科技固然重要,但从环境适应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角度来看,积极利用本土生态—文化系统中衍生的技术手段,以及民间流传的丰富的地方性生产知识也不容忽视.早期农业现代化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自然与人文因素交织融汇、多元互动的过程,应立足于区域资源环境基础,尝试从"非西方中心主义"的方向出发重新理解其内涵,发掘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乡土因素".

    农业现代化绥远民族地区乡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