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海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海洋学报
热带海洋学报

张偲

双月刊

1009-5470

jto@scsio.ac.cn

020-84459408

510301

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热带海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也是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它侧重宣传报道南海及邻近热带海洋的调查、研究成果和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刊物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源期刊;在国外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英国《动物学记录》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珊瑚礁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挑战与希望

    刘胜
    1-2页

    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黄晖俞晓磊黄林韬江雷...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手段,归纳了当前国际和国内珊瑚礁生态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国际上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珊瑚礁生物系统发育与进化、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及其物种分布格局、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等;国内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珊瑚共生关系多样性、人类活动与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格局等.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珊瑚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生机制、边缘珊瑚礁以及珊瑚礁保护与修复.未来我国珊瑚礁生态学研究需提升全球视野,加强国内与国际合作,深入机制挖掘,完善系统研究,增强珊瑚礁保护与修复研究.

    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

    珊瑚礁生态系统固碳过程及储碳机制研究进展

    黄晖袁翔城宋严李颖心...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珊瑚礁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潜在的蓝色碳汇,我国珊瑚礁总面积约占全球的 11%,每年的固碳量大约在 3.5×106~4.5×106t之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总储碳量非常巨大,同时珊瑚礁生态系统作为碳库在碳交易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文章综述了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固碳过程及储碳机制,包括碳酸盐泵、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阐述了三种碳泵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南海岛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珊瑚礁生态系统固碳碳酸盐泵生物泵微型生物碳泵

    木珊瑚科Cladopsammia gracilis和Rhizopsammia wettsteini线粒体全基因组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霍嘉欣李颖心宋严朱晴...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珊瑚科(Dendrophylliidae)下的枝沙珊瑚属(Cladopsammia)和 Rhizopsammia属的物种分类目前仍存在模糊的界定,本研究结合形态特征与微观结构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对 Cladopsammia gracilis与 Rhizopsammia wettsteini进行形态和分子进化水平的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形态学特征上,R.wettsteini通过生殖根出芽,珊瑚肋上具有小尖状突起,隔片薄而脆;而C.gracilis则无生殖根,珊瑚肋上突起为细瘤状,隔片颗粒感强且较厚.两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十分相似,同样包含 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 2个tRNA基因,与大部分六放珊瑚相同;在基因重叠情况和密码子偏好性上则有别于大部分六放珊瑚.基于 CO1 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C.gracilis和 R.wettsteini关系较近,却与枝沙珊瑚属(Cladopsammia)其他物种关系较远,因此C.gracilis是否归入枝沙珊瑚属(Cladopsammia)值得探讨,同时提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枝沙珊瑚属(Cladopsammia)的分类地位.

    木珊瑚科线粒体基因组分类学进化分析

    西沙永乐环礁造礁石珊瑚共生体对低光环境的生理响应

    王永智许莉佳黄柏强杨天件...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照是影响造礁石珊瑚生长与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造礁石珊瑚对低光环境的响应特征与适应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西沙常见的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翘齿盘星珊瑚(Dipsastraea matthaii)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春季在永乐环礁10m水深处开展了为期1周的原位遮光实验,其中遮光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光强削减了80%~90%,其日间有效光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为20.2~41.5μmol photons·m-2·s-1.实验结果显示,弱光状态下疣状杯形珊瑚、澄黄滨珊瑚和翘齿盘星珊瑚的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II)明显升高,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和饱和辐射光强(Ek)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同时三种珊瑚的共生藻密度(翘齿盘星珊瑚除外)、叶绿素 a含量、组织生物量和组织厚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澄黄滨珊瑚的变化最为显著,其共生藻密度下降了14.2%,组织生物量下降了32.9%.短期弱光限制中,造礁石珊瑚能够通过提高自身的实际光合效率或(和)降低虫黄藻密度适应光强的不足,但珊瑚共生体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能量短期内无法满足珊瑚宿主自身正常生长的代谢需求,因而出现消耗大于获得、珊瑚组织生物量和组织厚度短暂下降的情况.

    造礁石珊瑚弱光限制光生理永乐环礁

    CO2升高对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钙化速率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袁翔城梁宇娴宋严俞晓磊...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为研究对象,以三亚珊瑚礁海域自然海水培养的珊瑚样本为对照组,模拟本世纪末海水酸化状况,并开展珊瑚模拟培养试验.以此探究海水酸化对A.hyacinthus钙化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在酸化胁迫下,A.hyacinthus净钙化速率显著下降,基因表达受到显著影响,其中有机物运输、阴离子运输、化学应激等通路上调,动物器官发育、脂质转运、细胞生物合成、细胞表面受体信号等通路下调.与钙化相关的基因中,碳酸酐酶和溶质运载蛋白下调,但是 Ca2+-ATP酶和钙离子运输相关的基因上调.结果表明,高 CO2影响了 A.hyacinthus的钙化和多个生物过程的基因表达,海水酸化可能通过抑制珊瑚碳酸酐酶等基因表达,减少HCO-3 运输,最终降低钙化速率.

    海水酸化风信子鹿角珊瑚基因表达钙化

    海水酸化和升温对两种造礁石珊瑚生长和钙化的影响

    周伟华李颖心郭亚娟霍嘉欣...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海南岛三亚鹿回头两种常见的造礁石珊瑚(鹿角杯形珊瑚 Pocillopora damicornis 和丛生盔形珊瑚 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究海水酸化和升温两种联合因子对造礁石珊瑚生长和钙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珊瑚受海水酸化的影响显著,丛生盔形珊瑚在pH 8.1下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pH 7.7和7.4环境,鹿角杯形珊瑚在pH 7.4下的钙化速率显著低于 pH 7.7 和 8.1 环境.且鹿角杯形珊瑚的生长速率与钙化速率显示各温度和 pH 因子之间均出现拮抗现象,能有效缓解珊瑚白化;相同的拮抗现象也出现在丛生盔形珊瑚的钙化速率上,但在其生长速率则表现出协同作用,加速珊瑚白化.鹿角杯形珊瑚与丛生盔形珊瑚的生长速率和钙化速率对海水升温和酸化的响应存在种间特异性.

    鹿角杯形珊瑚丛生盔形珊瑚酸化升温生长钙化

    南海北部珊瑚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海洋热浪事件的响应

    许莉佳廖芝衡陈辉王永智...
    5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背景下,造礁石珊瑚大规模白化的频度和强度日益加大,其生存也面临严峻的危机.南海北部海域被认为是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造礁石珊瑚生存的避难所.综合分析该海域珊瑚群落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及其对夏季高温的响应,有利于深入认识我国造礁石珊瑚的适应性及相应的保护与养护.本研究于 2020年夏季对大亚湾、涠洲岛、徐闻和三亚鹿回头的珊瑚礁/珊瑚群落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生态调查,并追踪了 2020 年海洋热浪的效应.结果显示,珊瑚群落的优势种组成、物种数量和α多样性指数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活珊瑚覆盖度在三亚鹿回头和大亚湾相对更高(分别为37.78%和17.97%);珊瑚白化率和白化死亡率在徐闻海域最高(84.78%和 10.68%),其次是涠洲岛海域(65.52%和 0.70%),大亚湾和三亚鹿回头海域均未监测到珊瑚白化.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南海北部海域珊瑚群落的活珊瑚覆盖度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大幅度下降,但近年来趋于稳定并呈现出恢复的态势;珊瑚群落结构演变上整体呈现出热耐受型物种和热中度适应型物种占比增加(大亚湾除外)的趋势.总体而言,目前南海北部海域的珊瑚群落对海洋热浪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加强珊瑚礁区的保护和管理对于促进珊瑚群落的恢复和热敏感珊瑚物种避难所潜力的发挥至关重要.

    珊瑚礁珊瑚物种多样性珊瑚白化南海北部

    海南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罗勇黄林韬杨剑辉练健生...
    7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查明海南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于 2023年 3月 18-23日对该区域开展造礁石珊瑚群落、底质类型、悬浮物沉降速率和水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1)本区域造礁石珊瑚共鉴定 13 科 24 属 42 种和7 未定种,其覆盖率均值为(18.05±10.53)%,集中分布在水深 1.0~2.5m;(2)造礁石珊瑚优势种以团块状或皮壳状生长型为主,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2 年)与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 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 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 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伴随造礁石珊瑚的死亡,其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3)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与砂质底覆盖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 pH 呈显著负相关;Pielou 均匀度指数与溶解氧和悬浮物沉积物速率呈显著负相关性;水体浊度与光合有效辐射漫衰减系数 Kd-PAR(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呈显著正相关,且其均值(3.81±1.10)NTU(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已超过影响造礁石珊瑚生长的胁迫阈值(3NTU).这些结果表明,海底砂质覆盖率、悬浮物沉降速率、浊度、pH、溶解氧和 Kd-PAR等是影响该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是造礁石珊瑚分布热点之一,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和覆盖率.然而,该区域造礁石珊瑚垂直分布范围较窄,且正面临多重环境因子胁迫,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保护.

    临高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环境因子影响

    西沙群岛银屿珊瑚礁的生态快速退化及其对鱼类的影响

    雷明凤余克服廖芝衡陈飚...
    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能够改变珊瑚礁三维结构的复杂性及底栖生物组成,从而对珊瑚礁鱼类群落产生重要影响.南海珊瑚礁在近几十年来处于快速退化之中,但其退化对珊瑚礁鱼类群落造成的生态影响仍不清楚.西沙群岛珊瑚礁近年受高温和长棘海星暴发等的影响而出现生态退化,因此,本文以西沙群岛银屿珊瑚礁为研究对象,通过水下录像样带调查和差异性检验、线性回归评估其珊瑚礁生态退化状况及其对珊瑚礁鱼类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 至 2021 年,银屿活珊瑚覆盖率从33.27%下降到9.07%,草皮海藻覆盖率从8.38%上升到36.50%,珊瑚补充量从21.42ind.·m-2下降到3.64ind.·m-2,珊瑚物种丰富度从 40.00 下降到 16.83,珊瑚 Shannon-Weaner 指数从 3.26 下降到 2.14.鱼类密度从 177.16ind·100m-2 下降到105.07ind.·100m-2,鱼类物种丰富度从 30.56下降到 17.17,鱼类Shannon-Weaner指数从 2.24下降到 1.63,珊瑚食性鱼类生物量从 2.45g·m-2 减少到 0.43g·m-2,肉食性鱼类生物量从 7.35g·m-2 减少到 1.70g·m-2,杂食性鱼类生物量从 7.04g·m-2 减少到0.95g·m-2,鱼类总生物量从32.99g·m-2减少到 11.66g·m-2.短短2年内,银屿珊瑚礁已经被草皮海藻和大型海藻占据优势,但是鱼类群落对珊瑚礁区的藻类并没有表现出自上而下的控制效应.在4种类群的鱼类中,植食性鱼类受到生态退化的影响最小.珊瑚礁鱼类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受限于珊瑚物种丰富度.基于以上结果,推测银屿珊瑚礁的快速退化是导致珊瑚礁区鱼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密度下降,改变珊瑚礁鱼类群落的结构的主要原因.希望未来进一步增加调查的频率和范围,以便更深入地揭示鱼类群落与珊瑚礁生态变化的动态关系.

    珊瑚礁生态退化鱼类群落银屿西沙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