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黄宏文

双月刊

1005-3395

jtsb@scib.ac.cn

020-37252514

510650

广州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研究的论文报告、科研简报、综合述评等;介绍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为推动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和开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林业、医药、环境、园林园艺研究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RAD高通量测序的蓝花楹群体遗传分析

    刘学锋李小梅张国武张沛健...
    613-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对168份种质材料进行RAD-seq测序,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并进行主成分、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比对参考基因组平均比对率为81.02%,平均测序深度23.18×,最终获得45552个高质量的SNPs.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供试蓝花楹可划分为2个大的类群,来自川、渝地区的种质材料基本归为一类;其余地区归为另一类.19个地区的蓝花楹在SNP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云南昆明(YNKM)居群的核苷酸多样性(π)和期望杂合度(He)最大,表现出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因此,来自川、渝地区的蓝花楹具有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推断来自同一祖先,而其余地区的种质可能是随机引种栽培.

    蓝花楹RAD-seq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

    摘心对'巨峰'葡萄生长及蔗糖和淀粉代谢的调控作用

    赖呈纯张富民赖恭梯潘红...
    623-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摘心对'巨峰'葡萄(Vitis vinifera×V.labrusca'Kyoho')生长发育、蔗糖和淀粉代谢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采用不同留叶摘心方式,对叶片和茎段表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和淀粉积累特征,以及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摘心抑制'巨峰'葡萄叶片生长和茎段增粗,但促进花序早期的快速增长,提高单果重、果穗重、株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叶摘心提高生长发育后期叶片蔗糖、茎段蔗糖和淀粉的含量;2叶摘心促进蔗糖代谢基因SPS、NI、CWI的高表达,同时抑制淀粉代谢中AMY的表达.因此,2叶摘心能够调控SPS、NI、CWI和AMY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蔗糖合成和淀粉积累,为果实成熟、新梢萌芽和开花奠定营养基础.

    葡萄摘心蔗糖淀粉糖代谢

    我国油莎豆栽培品系表型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姜华武吴平治杨天顺李佳婷...
    636-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起源于地中海北非地区,是一种在块茎器官中储藏油脂的特殊油料作物.为在我国推广油莎豆的种植,急需对我国油莎豆品系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收集了国内油莎豆主要种植地的种质资源(品系),经过大田种植后,比较分析了品系间块茎和植株部分性状及其相关性.根据块茎的大小和形态,将这些栽培油莎豆品系归为3个基本类型,即长粒型、大粒型和圆粒型.在大田种植条件下,油莎豆各品系都极少开花,品系之间块茎芽点数和茎环数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这3个类型油莎豆在块茎含油量、叶片和植株形态、分蘖特性等方面具有很大差异.叶片长宽比与块茎高宽比显著正相关,但叶片形态与块茎含油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油莎豆的大田种植和品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油莎豆含油量块茎形态株型性状相关性

    乌龙茶水提物的膜分离制备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林清霞杨军国王丽丽宋振硕...
    645-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乌龙茶水提液的不同膜分离工艺对产品品质、生化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陶瓷膜(500 nm)和超滤膜(20、10、5、3.5 kD)对乌龙茶水提液进行分离,经喷雾干燥制得茶粉.通过感官品质、物理性质等方面评价不同膜分离工艺所制备的茶粉品质,并对茶粉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力、FRAP氧化还原力、羟基自由基清除力、抗超氧阴离子活力方法评价茶粉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陶瓷膜透过液的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最高,体外抗氧化活性亦最高.500 nm陶瓷膜可有效分离与富集茶多酚(TPs)、游离氨基酸(FAAs)、咖啡碱(CAF)、可溶性糖(SPS)等物质,还可达到除杂效果,经陶瓷膜分离后的乌龙茶水提液再经超滤膜分离,对TPs、CAF、SPS、儿茶素组分无分离与富集效果.截留分子量小于10 kDa的超滤膜可有效分离与富集游离氨基酸.500 nm陶瓷膜截留液的SPS含量最高,但综合感官品质最差,抗氧化活性最低.基于品质、功效、节能3大要素考虑,500 nm陶瓷膜透过液制备的茶粉综合品质最优.

    闽南乌龙茶水提物膜分离抗氧化活性

    秦岭龙胆开花前后多糖含量的比较及其提取工艺优化与抗氧化活性

    许海燕王珊彭修娟陈衍斌...
    65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秦岭龙胆(Gentiana apiata)开花前后的多糖含量变化,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多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秦岭龙胆开花后的多糖含量高于未开花的.秦岭龙胆开花药材的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3 h,料液比1:16,醇沉比为1:10,离心速率1537×g,多糖的提取率为5.13%,与预测的5.42%接近.多糖对DPPH和ABTS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高于维生素C(Vc)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因此,秦岭龙胆除作为药用外,也可作为抗氧剂用于食品、保健品领域.

    秦岭龙胆多糖提取工艺抗氧化活性

    蚕豆花水提取物的UPLC-ESI-QTOF质谱联用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李程勋徐晓俞李爱萍郑开斌...
    663-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蚕豆(Vicia faba)花水提取物的药效作用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UPLC-ESI-QTOF-MS)联用技术对其水提取物进行分析鉴定,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蚕豆花水提取物中鉴定出178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对含量大于0.01%的成分有107种,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野黄芩素-7-新橘皮糖苷、3-吲哚基-β-D-葡糖苷酸环己胺盐、螺环内脂E、芦丁、海藻酸丙二醇酯、山柰酚-3-α-D-半乳糖甙、4,8-二羟基喹啉-2-甲酸等.蚕豆花水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以黄酮类和生物碱类为主,分别有16和17种,相对含量分别为36.53%和34.33%.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6.5和25.0µg/mL.黄酮类和生物碱类是蚕豆花发挥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蚕豆花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蚕豆花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蚕豆水提物化学成分抗氧化

    云南重楼ITS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甾体皂苷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尹鸿翔张开元任梓萱赵家雯...
    676-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ITS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特征与其甾体皂苷构成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药材质量稳定性的影响,利用MegAlign软件对37份云南重楼样本的ITS序列进行对比,根据SNP位点进行分型;采用HPLC法测定7种甾体皂苷成分(重楼皂苷Ⅰ、Ⅱ、Ⅴ、Ⅵ、Ⅶ、H和薯蓣皂苷);用SPSS 25.0软件和SIMCA-P 15.0软件对各基因型甾体皂苷构成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重楼ITS序列存在40个双等位多态性位点,其中碱基转换32个,碱基颠换8个,根据SNP特征可划分为2类基因型YN-Ⅰ和YN-Ⅱ.6种甾体皂苷(重楼皂苷Ⅰ、Ⅱ、Ⅵ、Ⅶ、H、薯蓣皂苷)在云南重楼广泛分布,而重楼皂苷V稀少.YN-Ⅰ和YN-II的药典指标成分总含量分别为1.070%和0.93%,样本合格率分别为68.42%和77.78%;YN-Ⅰ的甾体皂苷总含量为1.65%,YN-Ⅱ为1.32%.方差分析表明,2类基因型的甾体皂苷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但药典指标成分无显著差异,药材应该具有等效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YN-Ⅰ的离散度更高,YN-Ⅱ的聚集度更好,表明YN-Ⅱ的药材质量更加稳定,植株个体的甾体皂苷合成和累积差异更小,YN-Ⅱ的SNP特征对云南重楼良种选育的分子遗传标记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重楼ITS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甾体皂苷

    5种野牡丹属植物花色素成分及影响花色呈色因子分析

    余智城何雪娇林秀香陈振东...
    687-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野牡丹属(Melastoma)植物花瓣的色素成分和呈色机理,对5种野牡丹属植物的花色素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观察花瓣表皮细胞的显微结构和分布特点,并分析花瓣pH值、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对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牡丹属植物花瓣不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紫罗兰色系主要含花青素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白色系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野牡丹(M.candidum)和毛稔(M.sanguinrum)花瓣的花色素分布于上、下表皮,印度野牡丹(M.malabathiricum)的花色素分布于上、下表皮和栅栏组织,白花野牡丹(M.candidum f.albiflorum)和白花印度野牡丹(M.malabathricum var.alba)花瓣未见色素积累;紫罗兰色系野牡丹上表皮细胞呈圆锥形突起,白色系野牡丹上表皮细胞呈不规则的扁平状,两色系下表皮细胞均呈不规则的扁平状.野牡丹属植物花色明度(L*)随花瓣颜色加深而降低,L*与红度(a*)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蓝度(b*)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花瓣中花青素苷含量与其L*和b*呈显著负相关,pH值与花瓣a*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因此,野牡丹属植物花色主要由花青素苷决定,花青素苷含量、色素分布、上表皮细胞形状等是引起花色呈现多样的主要因子.

    野牡丹属花色花青素苷呈色因子

    广佛地区典型湿地类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黄燕庞兴宸陈景锋汪理慧...
    697-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土壤影响湿地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在广佛地区9大湿地类型选取18个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典范冗余分析(RDA)、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群落分布、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佛地区有湿地植物312种,隶属90科198属,以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Compositae)等为优势科.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占79.17%.主成分评价结果表明,近海及海岸湿地土壤养分水平较高.RDA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大的指标是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CCA排序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对湿地草本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影响因子为pH、速效钾、有效磷.因此,湿地生态系统比陆地生态系统更为复杂和脆弱,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湿地植被的分布格局、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土壤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受到人为干扰的类型和强度影响更加明显.

    湿地植物植物多样性土壤因子广佛地区

    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分异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王旭刘敬坤罗水星赵坤坤...
    708-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滨海沙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对海南岛滨海沙生植物单叶蔓荆、苦郎树、马缨丹、飞机草、假马鞭、厚藤的叶片主要功能性状分异特征及其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滨海沙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存在明显的种间分异,叶片功能性状不仅受植物种类的影响,还受土壤因子影响;比叶面积呈现草本>灌木>藤本的规律;叶片的N/P为7.78~10.85,热带滨海沙生植物生长受土壤氮限制;叶片功能性状中Na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18.46%~76.36%),说明不同植物对Na+的吸收存在较大差异,这将影响其在滨海沙地的自然分布;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与叶片的K、Na含量呈负相关,叶N/P与土壤Na+含量呈负相关,叶片Na+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呈负相关,土壤盐分限制植物对氮磷的吸收,滨海沙生植物通过比叶面积变化来适应盐胁迫.因此,在滨海沙生植被恢复中,施加土壤肥力是其快速恢复的重要措施,叶片Na+含量可作为滨海沙生植物耐盐性筛选的主要指标.

    沙生植物功能性状土壤化学性质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