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作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作物学报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热带作物学报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王庆煌

月刊

1000-2561

rdzx136@163.com

0898-66989992

571101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热带作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热带作物学报》(月刊)是由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承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已与国内100多家新闻单位或期刊杂志建立了刊物交换关系,与国外有关学术机构及美国、英国、巴西、荷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法国、哥伦比亚等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或图书馆共20多个单位建立了刊物交换关系;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IRRDB和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热带农业文摘(荷兰)和不列颠图书馆已将《热带作物学报》列入各自的资料库。先后被认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学术文摘》首批收录期刊。2005~2007年,影响因子分别为0.397,0.450,0.562。 报道范围:主要刊登国内外热带作物特别是巴西橡胶树、胡椒、咖啡、剑麻、香草兰、椰子、木薯、甘蔗、热带果树、南药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性学术论文为主,兼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试验总结、专题评述和学术问题讨论等稿件,内容包括热带作物的选育种、生物工程、栽培生态、生理生化与病虫害防治、土壤农化、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试验统计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性成果。 读者对象:主要从事热带作物科研、教育、生产的科研、教学人员,以及农林科技工作者和农林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茉莉酸和乙烯对巴西橡胶树橡胶生物合成的拮抗作用

    杨署光晁金泉李言吴绍华...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乙烯利(一种乙烯释放剂)刺激采胶可以显著增加每刀次的胶乳产量,以往认为橡胶生物合成主要受乙烯正调控。基于茉莉酸信号在促进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茉莉酸信号也被认为在天然橡胶生物合成的正反馈调节中起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割胶促进橡胶树合成天然橡胶与激活乳管细胞的茉莉酸信号途径密切相关。然而,茉莉酸信号途径和乙烯信号途径在橡胶生物合成调控过程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仍然不清楚。为此,本研究用茉莉酸甲酯和乙烯处理短期停割树,以 13C-MVA为底物测定全胶乳和小橡胶粒子的体外橡胶生物合成效率,用 qPCR 技术分析茉莉酸甲酯和乙烯处理条件下 4 个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环节基因 HbCOI1、HbJ AZ1、HbMYC1、HbMYC2,4 个乙烯-响应元件结合因子(ERFs)基因HbERFⅢa、HbERFⅦa、HbERFⅨc、HbERFⅩa,4 个橡胶生物合成关键蛋白基因HbHMGR1、HbSRPP1、HbREF1、HbHRT2在萌条乳管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显著上调橡胶树乳管细胞中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环节基因HbCOI1、HbJ AZ1、HbMYC1、HbMYC2和橡胶生物合成关键蛋白基因HbHMGR1、HbSRPP1、HbREF1、HbHRT2的表达水平,促进橡胶生物合成,但对乙烯-响应元件结合因子基因HbERFⅢa、HbERFⅦa、HbERFⅨc、HbERFⅩa的表达影响甚微,甚至抑制它们的表达。相反,外源乙烯处理显著上调橡胶树乳管细胞中乙烯-响应元件结合因子基因HbERFⅢa、HbERFⅦa、HbERFⅨc、HbERFⅩa的表达水平,但对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环节基因HbCOI1、HbJ AZ1、HbMYC1、HbMYC2和橡胶生物合成关键蛋白基因HbHMGR1、HbSRPP1、HbREF1、HbHRT2的表达影响甚微,甚至抑制它们的表达,抑制橡胶生物合成。结果证明了茉莉酸和乙烯对巴西橡胶树橡胶生物合成的拮抗作用,将为阐明茉莉酸信号和乙烯信号的增产机理供理论依据。

    巴西橡胶树茉莉酸甲酯乙烯生物合成拮抗作用

    油茶KAS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刘晓霞喻子昊敬辉扬熊凯峰...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β-酮脂酰ACP合成酶(beta-ketoacyl-acyl carrier protein synthase,KAS)是植物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系。为探究KAS在油茶种子成熟和油脂积累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oKAS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分析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进化关系、保守基序、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并采用RT-qPCR技术分析油茶果实油脂快速积累期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鉴定出的 14 个CoKAS家族成员分布在 7 条染色体上,相对分子质量在 1。13~5。15 kDa之间,且大部分为酸性稳定蛋白。除CoKAS II-2定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外,其余均定位于叶绿体。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CoKAS 基因被分为 3 个亚类,同一亚族成员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具有相似性。CoKAS基因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区域富含与生长发育、光响应、激素诱导和胁迫应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通过表达分析发现,大部分CoKAS基因在油茶种子油脂快速积累期的表达量较高。此外,在油茶果实成熟过程中,CoKAS与CoMYB基因家族间存在有较强相关性的成员。本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CoKAS基因在油茶油脂生物合成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油茶CoKAS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表达分析

    不同生长年份牛大力根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转录组分析

    羊青顾学金王清隆张旻...
    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大力是一种重要的多年生药食同源植物,其主要成分为淀粉和糖类。为了探究不同生长年份牛大力根淀粉和糖类物质合成的规律及其内在基因调控网络,本研究以 3 年生(NG3)、7 年生(NG7)、10 年生(NG10)和 15 年生(NG15)4 个生长年份的牛大力根为研究对象,测定总多糖、淀粉和蔗糖的含量,并完成转录组测序,筛选分析不同年份间牛大力根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重点解析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 DEGs 的功能。糖类和淀粉物质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年份的增长,总多糖与淀粉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生长至 15 年时的含量最高,而蔗糖含量在 3 年时最高,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转录组测序发现,随着生长年份跨度增加,NG3 vs NG7、NG3 vs NG10 和NG3 vs NG15 对比的DEGs总数呈上升趋势,分别为 526、1848 和 1937 个。进一步挖掘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中的DEGs,共有 62 个DEGs在 3 个比较组中差异表达,其中,蔗糖合成基因的表达量随年份增加而下降,淀粉合成基因随年份的增加较淀粉降解基因占主导,纤维素降解酶随年份增加表达量降低。最终筛选出 5 个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其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牛大力在 3~7 年时处于生长活跃期,以蔗糖、纤维素和淀粉的合成为主,促进根部快速膨大发育。生长至 7 年时,以淀粉的积累、蔗糖的分解和纤维素的降解为特征,进入生长平稳期。本研究对于牛大力根膨大特性的研究、高成薯性牛大力种质创新和科学采收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牛大力生长年份淀粉蔗糖代谢转录组分析

    毛叶芋兰不同组织qRT-PCR内参基因选择与验证

    池珈仪刘舒璇向思诗詹若挺...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叶芋兰(Nervilia plicata)是一种珍稀南药,目前对其有效成分及其分子调控机理鲜有报道。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在植物基因表达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毛叶芋兰中缺少研究,限制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研究从毛叶芋兰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Actin、GAPDH、TUA、UBC、UBQ、EF-1α、EF-1β、CYP、RPL 共 9 个常见管家基因,以毛叶芋兰叶片、叶柄和球茎 3 个组织部位为材料,开展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工作。经过 9 个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稳定性和综合分析,筛选出最适合的内参基因,并选择毛叶芋兰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NpDFR、Np3GT进行验证。结果发现:EF-1α和CYP的表达稳定性相近,整体稳定性最好。2 个内参基因单独或共同使用时,NpDFR、Np3GT 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其均可用作qRT-PCR的内参基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毛叶芋兰药效相关基因的分子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毛叶芋兰内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稳定性

    一种农杆菌介导的糜子高效遗传转化方法

    夏启玉降彦苗刘亚男李海权...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截至目前,针对糜子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旨在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糜子高效遗传转化方法。以糜子品种冀黍 5 号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CIM和MSD诱导培养基上分别诱导糜子的胚性愈伤,以其作为转化受体材料,用含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侵染 60 min并共培养 6 d,转接至含 0。025 g/L潮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上筛选出抗性愈伤,接着在含 0。015 g/L潮霉素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最后在含 0。015 g/L 潮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成苗,用载体特异性引物对再生植株进行 PCR 检测,鉴定其是否为阳性转基因植株。根据多个批次的转化实验统计糜子的抗性再生植株的筛选效率和转化效率。结果表明:CIM和MSD诱导培养基均能诱导出糜子胚性愈伤,但CIM培养基诱导的糜子胚性愈伤效果更好;糜子胚性愈伤在被农杆菌侵染及与农杆菌共培养后,经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分化和生根后获得多株抗性再生糜子植株,3 次试验获得的糜子抗性再生植株的 PCR鉴定阳性率为 100%,平均转化效率为 30%以上。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糜子遗传转化方法,操作简单,转化效率高,成本低廉,且转化不受季节限制,能规模化开展,为糜子的遗传改良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糜子农杆菌遗传转化转化效率

    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沉香遗传多样性研究

    苟志辉陈国德甄云楠王鑫...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种质资源信息的掌握是土沉香遗传改良的基础,而基因组重测序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利器,然而目前学术界缺乏利用基因组重测序对土沉香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本研究在前期收集得到的沉香种质资源基础上,采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 60 份沉香共 1284 Gb重测序数据。利用沉香基因组,共检测得到 6 713 166 个高质量变异位点,其中SNP位点 6 284 344 个,Indel位点 428 658 个。主成分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均表明,沉香可分为 3个显著群体(Pop1、Pop2 和Pop3),其中 2 个群体可分别进一步划分为多个亚群。在 3 个群体中均检测到群体选择信号,其中 Pop3 选择信号最多,而核苷酸多态性计算结果表明,Pop3 的核苷酸多态性最低。本研究为探究沉香遗传资源多样性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基于基因组的沉香遗传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沉香基因组重测序变异位点遗传多样性

    77份建兰种质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朱尾银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77 份建兰种质作为供试材料,分析 21 个数量性状和 12 个质量性状的表型性状多样性。结果表明: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 14。72%~42。79%范围内变异程度较大。其中,花长度的 CV 值最低(14。72%),说明此性状在各个种质之间相对稳定。花序梗数量的 CV 值最高(42。79%),其次是花朵数(41。67%)。同时,Shannon-Wiener 指数(I)均接近 5,种质数量性状多样性相当高。在质量性状二元分析中,种质的萼片斑点或条纹(颜色)分布比例相近,花部萼片斑点或条纹的表现形式丰富。质量性状 CV 大小范围为 9。86%~83。81%,变异程度也较大。其中,叶姿的 CV值最低(9。86%),唇瓣形状的 CV 值最高(83。81%),萼片颜色居次之(70。69%)。另外,质量性状的I指数数值范围在 4~5 之间,种质质量性状的多样性相当高。质量性状的辛普森指数(D)范围在 0。985~0。991 之间,接近数值 1,种质的质量性状分布较为均匀,多样性程度较高。对建兰种质 33 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根值大于 1 为原则,提取出前 10 个主成分。前 10 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是 6。406、4。475、2。840、2。425、2。139、1。619、1。517、1。430、1。163、1。038,累积贡献率为 75。917%。花部位数量性状占据的主成分权重较大,是建兰主要的表型性状指标。对 77份建兰种质采用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树状聚类图。在欧氏距离的 15 处可将种质分为五大群体,群体表型性状主要特征集中在数量性状,尤其在花部位数量性状占据的主成分权重较大,这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研究通过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分析,探讨了建兰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科学管理和保护建兰种质资源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未来的建兰育种工作提供宝贵的遗传材料。

    建兰数量性状质量性状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三角梅主要品种表型性状分析

    郝晓函关文灵李叶芳宋杰...
    7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角梅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花卉,品种繁多,但分类比较混乱。本研究以云南引种保存的 133 个三角梅品种为研究对象,对 133 个品种的 10 个数量性状和 41 个质量性状进行频率分布统计、变异系数计算和多样性指数计算,并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3 个三角梅品种多个性状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 19。61%~32。59%,平均值为 26。64%,花序总梗长度、花被管宽度、叶柄长度、花序长度的变异系数最高,多样性指数范围为 1。69~2。09,平均值为 1。92,叶片长度、苞片宽度、叶片宽度、苞片长度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 0。17~2。19,多样性指数大于 1 的质量性状有 11 个,苞片颜色、花被管颜色多样性指数均大于 2,多样性丰富。4 个种系的三角梅品种中,巴特三角梅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多样性最丰富,其次是秘鲁三角梅、光叶三角梅,毛叶三角梅的多样性指数最小,多样性较小,但不同种系各有优势性状。51 个性状中,有 22 个性状在种系之间呈现出了显著差异性,此 22 个性状对三角梅品种识别和类群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苞片类型、枝刺多少、叶片大小进行聚类,133 个三角梅品种可聚为重瓣少刺、重瓣多刺、单瓣少刺小叶、单瓣多刺大叶 4 类。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供试 133 个三角梅品种的表型性状多样性较高,数量性状变异类型丰富,本研究可为三角梅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品种分类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

    三角梅变异系数多样性分类指标

    优良山茶属植物杂交育种研究

    韦晓娟杨卓颖张幸武建云...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培育出观赏价值高的山茶新品种,开展山茶属植物组内、组间的杂交育种研究,以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 Chang)、红山茶组[Sect。Camellia(L。)Dyer]、古茶组(Sect。Archecamellia Sealy)、油茶组(Sect。oleifera Chang)、离生雄蕊组(Sect。Corallina Sealy)、越南茶组[Sect。Piquatia(Pierre)Sealy]的部分种及品种共 14 个,设计 42 个杂交组合,其中组内杂交 8 个,组间杂交 24 个,正反交组合 10 个。结果表明:42 个组合共授粉 2016 朵,座果 274 个,座果率为13。6%,收获杂交果 72 个,结实率为 3。57%,种子 199 粒,获得杂交苗 104 株,出苗率为 52。26%。宛田红花油茶♀×广宁红花油茶♂获得的杂交苗数量最多,达 45 株,其次是广宁红花油茶♀×宛田红花油茶♂,得苗 14 株。多数杂交苗叶片大小、形状、光泽处于父母本的中间性状,远缘杂交获得的杂交幼苗表现出一些可以作为早期鉴别杂交苗真实性的特征;宛田红花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宛田红花油茶♀×越南抱茎茶♂、宛田红花油茶♀×普通金花茶♂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好,授粉数量分别为 32、30、53,结实率分别为 12。5%、10。0%、22。6%,授粉数量越多,结实率则越高,代表性更强。组内杂交、组外远缘杂交均显示宛田红花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不论作为父本或母本开展杂交育种,可育性均较高,是优良的杂交亲本。越南抱茎茶不论作为父本或母本,与金花茶组植物杂交亲和性均较好。普通金花茶、香花油茶在作为父本可育性强,表明普通金花茶和香花油茶则适合作为杂交父本。

    山茶属杂交育种座果率结实率可育性杂交苗

    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与鉴定评价

    宗文一张保青张革民黄玉新...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丰富的野生甘蔗种质资源。2016-2023 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组织考察队对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开展系统调查和收集工作,考察队在广西 8 个地级市 18 个县(市、区)43 个乡镇共收集到河八王种质资源 58 份。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 60。0~602。5 m,北纬 23°08′02″~26°01′43″,东经 107°08′01″~111°32′02″的区域;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 20 个描述型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 0~1。2044 之间,平均值为 0。5557,其中曝光后节间颜色的多样性最高,木栓较低,而茎形、气根、水裂 3 个性状无多样性体现;不同收集地区的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 0。1040~0。4911 之间,贺州最高,百色最低;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6 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 17。3%~53。6%,平均为34。8%;不同收集地区的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变异系数在 29。4%~36。9%之间,河池最大,桂林最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8 份广西河八王种质资源被分为六大类,与地理来源无密切关系,其中第Ⅰ类群中的材料综合性状较好,生物量和品质性状优良。本次考察收集扩充了广西甘蔗种质资源圃的资源数量,为甘蔗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了优良基因资源。

    河八王甘蔗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评价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