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润滑与密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润滑与密封
润滑与密封

贺石中

月刊

0254-0150

rhymf@gmeri.com;rfbjb@163.net

020-32385313,32385312

510700

广州市黄埔区茅岗路828号广州机械科学研究所

润滑与密封/Journal Lubrication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润滑与密封》创刊于1976年,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会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主办。该刊于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5年成为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Ei Page One数据库收录期刊,并于2004年成为Ei Compendex核心数据库收录期刊:1996年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1999年入选为万方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用刊。杂志主要介绍摩擦、磨损、润滑、密封的基础理论研究、试验成果及应用情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石油井安全阀弹簧蓄能密封性能分析及结构优化

    纪佳馨杨志康张帆陈升山...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一种适用于超高压石油井安全阀用密封圈,设计一种适用于做往复运动的弹簧蓄能密封圈结构方案,并分析密封圈唇口结构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构建V形等效弹簧建立二维轴对称模型,借助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不同唇口结构的接触应力状态;以泄漏量为指标,评价单唇和双唇在介质压力35、70、105 MPa和相对运动速度4~8 mm/s下的密封性能;并在双唇口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分析唇口角度和唇口间距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70 MPa介质压力以下,单/双唇结构的密封性能随介质压力变化的趋势相同,随着介质压力逐渐升高,双唇结构的优势逐渐明显;双唇优化后,唇口角度和唇口间距仅对唇口局部接触压力分布有影响,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十分有限;相对运动速度对2种结构的密封性能影响具有相同的规律;双唇结构密封性能整体比单唇结构提高约25%.

    弹簧蓄能密封弹簧等效双唇结构泄漏量石油井安全阀

    光滑环形液体密封流态演变规律及静态稳定性研究

    张万福冯金张宇聪李春...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滑环形密封静态刚度系数直接影响转子系统稳定性.为探究影响光滑环形液体密封的静态失稳机制及影响因素,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建立光滑环形液体密封模型,研究密封在不同流动状态(层流、过渡流和湍流)、偏心率、进出口压力和转速下流动特性.结果表明:黏性效应是导致层流到过渡流状态下直接静态刚度先减后增主要原因;在过渡流和湍流中,黏性和惯性效应会使高偏心率下密封产生的气流力和刚度系数均为负值;随雷诺数增加,密封静态稳定性降低.

    光滑环形液体密封直接刚度系数静态稳定性气流力黏性效应

    作动器往复密封可靠性退化分析

    谭桂斌邝鸿晖李顺利黄兴...
    20-2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动器往复密封在服役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磨损,对密封性能造成影响.采取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密封界面混合润滑状态,通过流固耦合方法对作动器往复密封的密封性能进行分析;基于Rhee磨损理论建立密封圈磨损公式,分析密封唇口在往复运动过程中轮廓的磨损情况;进而模拟密封圈应力、接触压力及泄漏率随磨损时间的变化趋势.考虑密封圈尺寸公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拟合泄漏率与结构尺寸之间的关系式,得到未磨损条件下的泄漏率分布及可靠度,在此基础上考虑磨损对可靠度的影响,建立考虑随机效应的可靠性退化模型,得到磨损后密封可靠性退化趋势及服役寿命.研究结果显示:VL封结构尺寸对泄漏率的影响敏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高度、宽度、空气侧倾角、油侧倾角、直径;直接以泄漏率为评价指标,可对VL封服役过程中的密封可靠性进行预测.

    往复密封润滑界面磨损预测可靠性作动器

    闭合场-磁控溅射制备Ti掺杂MoS2复合薄膜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王伟奇陈欣仪赵旋林鑫...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闭合场-磁控溅射沉积技术,通过调节沉积过程中钛靶的溅射电流,分别在单晶Si(100)和304不锈钢基底上制备不同含量Ti掺杂MoS2复合薄膜.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薄膜的形貌、微观结构及元素含量;利用纳米压痕仪、球-盘摩擦试验机系统考察薄膜的力学性能和在大气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及其与薄膜中Ti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溅射电流增加,薄膜中Ti元素含量增加、MoS2晶粒的生长尺寸变小,使MoS2由尺寸较大的层状结构向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的无定型非晶结构转变.尤其在钛靶电流为1.0 A条件下制备的Ti元素原子分数为18.55%的Ti/MoS2复合薄膜表现出较好的致密性和硬度,同时Ti元素相比于MoS2可以在摩擦界面处优先与O结合,使薄膜中MoS2抗氧化性能提升,从而改善了薄膜的摩擦学性能.

    闭合场-磁控溅射MoS2润滑薄膜摩擦学性能力学性能

    硅油基磁流体润滑轴承液膜静态特性分析

    闵文斌郝梁周剑锋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磁流体作为润滑介质可优化滑动轴承的性能,实现可控的动压润滑.为提高磁流体的油膜特性,对性能较优的硅油基磁流体进行油膜静态特性研究.针对硅油基磁流体润滑的滑动轴承,考虑空化效应,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工况下润滑膜的静态特性.结果表明:转速对油膜承载力的提升有限,摩擦力随着转速的提升而增大;偏心率对油膜压力及油膜承载力的提升效果显著,最高压力区域随着偏心率的增大逐渐向最小油膜厚度方向移动,摩擦力随偏心率增大而略微减小;磁场强度的增加可以提高油膜承载力,但增幅取决于转速与偏心率,最大增幅随偏心率的增大而增大以及随转速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可为磁流体轴承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硅油基磁流体滑动轴承油膜静态特性空化效应

    PEEK填充PTFE摩擦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王妍汤赫男赵晶王世杰...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模拟研究方法,建立不同质量比的聚醚醚酮(PEEK)填充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的无定型模型(PEEK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对模型进行几何优化和动力学优化,并构建PEEK/PTFE复合材料与Fe摩擦副对摩模型.模拟分析结果显示:质量分数10%PEEK填充的PEEK/PTFE复合材料的耐磨特性最佳,其磨损率与PTFE材料相比降低了 26.44%,且减摩特性保持良好.通过分析摩擦界面处的结合能可以得出,在纯PTFE基材中加入PEEK可有效降低摩擦界面处的结合能,降低PTFE与对偶面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磨损.通过分析摩擦界面处的原子含量、径向分布函数以及自由体积分数可以得出,质量分数为10%的PEEK/PTFE复合材料的PEEK和PTFE分子链分布更加均匀;然而PEEK质量分数过高时,晶胞内易出现不均匀变形和应力集中现象,使得PTFE分子在摩擦过程中更易出现脱落现象,耐磨性降低.研究结果从原子尺度揭示了 PEEK对PTFE材料摩擦学性能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域揭示了 PEEK填充PTFE的增强机制,为研发新型PTFE基复合材料提供理论参考.

    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分子动力学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

    不同法向载荷与滑动速度下铁路货车制动梁磨耗套材料磨损行为与模型研究

    刘松民窦随权丁颖丁昊昊...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货车制动梁磨耗套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磨损,进而影响制动性能与行车安全.为研究制动梁磨耗套材质的磨损行为,利用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对磨耗套材质进行不同法向载荷与滑动速度下的摩擦磨损试验,分析磨耗套材质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当载荷由100N增大到350 N时,摩擦因数呈现减小趋势,磨损质量与磨损长度增长,轮廓曲线起伏变大且最大磨痕深度增加,损伤加重;当载荷相同,滑动速度不同情况下,摩擦因数、磨损质量与磨损长度变化不大.采用MATLAB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优化,得到磨损模型,并利用ANSYS进行磨损仿真分析.仿真与试验结果误差在6%以内,验证所得磨损模型的合理性.建立的磨损模型为磨耗套使用寿命仿真预测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磨耗套制动梁磨损制动性能磨损模型

    压电陶瓷可控机械密封多场耦合模型与调控性能分析

    尹佳乐孟祥铠赵文静江锦波...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基于压电陶瓷的可控机械密封结构,基于有限元软件分析施加电压和压电陶瓷数量对密封静环端面的变形规律;考虑密封动静环与润滑液膜间的热力耦合作用,建立可控机械密封的流固热耦合模型,研究施加电压和压电陶瓷数量对密封调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电压的压电陶瓷使静环端面产生了径向锥度和周向波度变形,变形量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加;静环端面变形在增大液膜承载力的同时减小了端面接触力;压电陶瓷数量的增多减小了周向波度变形,增大了径向锥度变形,使静环端面变形趋于周向均匀化;增大压电陶瓷电压可实现密封端面润滑状态的转变,使密封端面摩擦温升降低,使泄漏率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可控机械密封压电陶瓷密封性能多场耦合可调控技术

    偏心凸轮-挺柱副摩擦性能试验研究

    李常腾李书义李超刘明海...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凸轮-挺柱副是配气机构中气门开/闭的关键部件,其摩擦特性直接影响内燃机运行平稳性和燃油效率.为探索不同工况下凸轮-挺柱副的摩擦状态,利用自主搭建凸轮-挺柱副润滑测量试验机,研究不同旋转速度、润滑油黏度、载荷和供油量工况下凸轮-挺柱副摩擦因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一个周期内,摩擦因数呈现先升后降的倒"V"型变化趋势,在180°位置摩擦因数出现最大值;随偏心凸轮转速升高,摩擦因数在0°位置增加而180°位置则会降低,但平均摩擦因数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润滑油黏度增加,摩擦因数出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PAO10基础油摩擦因数最低;增大初始载荷则会降低摩擦因数周期内的变化幅度;微量供油条件下润滑油的回填受到供油量影响,试验工况下接触区润滑状态最佳的供油量为5 µL.

    内燃机偏心凸轮摩擦因数微量供油

    耦合轴颈轴向运动的粗糙表面径向滑动轴承热流体动力润滑分析

    刘济海孙军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际轴-轴承系统中,受多种因素作用的影响,轴颈在轴承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沿轴线方向的运动和倾斜,影响径向滑动轴承的润滑性能.计及轴颈的轴向运动,对粗糙表面倾斜轴颈径向滑动轴承的热流体动力润滑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分析讨论热效应、表面粗糙度、偏心率和转速等对计及轴颈轴向运动的倾斜轴颈径向滑动轴承润滑性能的影响情况.其中,采用基于平均流量润滑模型建立的广义Reynolds方程进行润滑分析,采用能量方程和固体热传导方程计算润滑油和轴承温度,采用润滑油黏温方程确定润滑油黏度.结果表明,轴颈轴向运动对轴承润滑性能的影响与轴颈倾角、热效应、表面粗糙度、偏心率和转速有关;随着轴颈轴向速度的增加,热效应对轴承润滑性能的影响减小,表面粗糙度对轴承主要润滑性能的影响略有增大;轴承轴颈倾角和偏心率越大、转速越低,轴颈轴向运动对径向滑动轴承润滑性能的影响越明显.

    径向滑动轴承润滑轴颈轴向运动粗糙表面热效应倾斜轴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