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加工工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加工工艺
热加工工艺

李斌

半月刊

1001-3814

rjggy@vip.163.com

029-38316271 38316273

713102

陕西兴平市44信箱

热加工工艺/Journal Hot Work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铸造、锻压、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领域的试验研究论文和技术报告,介绍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的先进经验和实用热加工技术信息。本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是金属学及金属工艺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用刊,常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机械工程文摘、中国有色金属文献数据库、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 Page One数据库等10余种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主要荣誉: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全国优秀国防科技期刊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iC纳米粒子对马氏体不锈钢的组织细化及性能提升

    王震尧磊吴爱民杨欢庆...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马氏体不锈钢的强度和塑性难以同时提升的问题,提出引入TiC纳米粒子达到细化不锈钢基体晶粒的目的.通过非自耗真空电弧炉制备了颗粒含量为 0.25wt%的纳米TiC增强的马氏体不锈钢,并与铸态基体不锈钢对比,结果表明:TiC纳米粒子增强钢原奥氏体晶粒平均尺寸从 234.4 μm降低到 62.9 μm,主要分布范围从 50~350 μm集中为 20~100 μm.热处理后,TiC纳米粒子增强钢由细化的板条和板条间亚微米级的胞状残余奥氏体组成,增强钢的抗拉强度提高 23.31%,显微硬度提高 7.12%,并且伸长率提高 99%,实现了对基体钢强度、硬度和塑性的同时提升.

    马氏体钢纳米颗粒组织细化强度塑性

    晶粒尺寸对SiCp增强纯Mg材料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

    史权新李翔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晶粒尺寸对微量SiCp/Mg室温拉伸变形过程中材料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iCp/Mg材料分别在 170、200 和 230℃下以 0.1 mm/s速率进行挤压变形后,均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其动态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 3.9、7.3 和 9.5 μm.通过对挤压变形后SiCp/Mg材料加工硬化行为研究发现,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大,SiCp/Mg材料加工硬化作用增大,其主要是由于随着晶粒尺寸增大,晶界对位错的吸收时间较长,导致材料中位错密度较高.

    SiCp/Mg材料晶粒尺寸力学性能加工硬化

    粉末套管法Ti/Al/Ti复合板的界面结合性能

    胡贤磊袁一支颖
    63-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粉末套管法,通过"热轧+中间退火+进一步冷轧"工艺制备Ti/Al/Ti复合板.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仪、XRD分析以及万能实验机,研究不同制备参数下Ti/Al/Ti复合带材的界面形貌、元素分布、物相种类和界面结合强度.结果表明,单一脆性金属间化合物TiAl3 的产生会阻碍Ti/Al元素的扩散,扩散层厚度发生减薄.500℃退火,扩散层主要是由扩散形成的冶金结合层,局部区域有少量的金属间化合物TiAl3 生成,界面结合强度受冶金结合强度与机械结合强度的动态变化影响,随着压下率升高,结合强度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550℃退火,界面反应增强,TiAl3 相逐渐增多,扩散层强度增加,冶金结合强度提高,由 14.3 N/mm(500℃)增加至 35.1 N/mm(550℃),随着压下率的增大,化合物层破碎程度增加,界面结合强度逐渐降低.

    Ti/Al/Ti复合板粉末套管法中间退火结合性能

    CNTs/Cu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和性能研究

    徐雪霞王勇李文彬董国振...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扩散结合法将分散后的碳纳米管附着在铜箔表面,经裁剪、堆叠和预压后使用真空热压烧结炉进行烧结,制备出具有优良导电性的CNTs/Cu层状复合材料.使用SEM、EDS和XRD等对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成分进行表征,使用显微硬度计和导电率检测仪等对样品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热压烧结过程中,一定量铜扩散到CNTs层中,有效改善了碳纳米管层和铜层的结合能力.相比于纯铜,CNTs/Cu层状复合材料在硬度提高 45%的同时,在平行于碳纳米管层方向导电率达到 91%IACS,而垂直于碳纳米管层方向也仍具有 80.6%IACS的导电率.

    碳纳米管扩散结合法CNTs/Cu复合材料导电性

    放电电压对Ag-30vol%Ti3SiC2复合材料电弧烧蚀性能的影响

    黄晓晨颜宇丁云飞葛金龙...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Ag-30vol%Ti3SiC2 复合材料,Ti3SiC2 颗粒均匀分布于Ag基体上,无团聚和扩散现象.分别在 3、6、8 和 10 kV的放电电压下,对Ag-30vol%Ti3SiC2 复合材料进行了电弧烧蚀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电电压的增加,电弧能量增加,电弧扩散更加明显,烧蚀面积逐渐增大,烧蚀坑越来越深.Ag-30vol%Ti3SiC2 材料表面形成喷溅、凸起、气孔和"龟裂"的显微形貌.经过电弧烧蚀后,Ag-30vol%Ti3SiC2 复合材料发生分解,并氧化生成AgO、Ag2O、SiO2 和TiO2.

    Ag-30vol%Ti3SiC2复合材料电接触材料电弧烧蚀机理显微组织氧化

    7075-T6铝合金在Taylor冲击实验中的宏观力学响应及细观结构演化

    赵英杰胡广马胜国张团卫...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实验和晶体塑性有限元(CPFEM)方法相结合,研究了 7075-T6 铝合金在Taylor冲击实验中的宏观力学响应以及其细观结构的演化.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实验前 7075-T6 铝合金的细观结构进行表征.通过修改强化模型和流动准则在CPFEM模型中引入位错密度作为内部状态变量,并结合动态压缩实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确定 7075-T6 铝合金相关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考虑位错密度的CPFEM模型可有效地描述 7075-T6 铝合金在不同速度Taylor冲击实验中的宏观和微观力学响应.与实验结果对比,CPFEM模型合理地预测了冲击后子弹的外部轮廓变化,其预测的撞击面半径和子弹剩余长度与实验结果误差均在 10%以内.此外,CPFEM模型预测 7075-T6 铝合金冲击后的织构演化同动态冲击后结果大致相同,均表现为生成了较多的R-Cube织构和Goss织构,而Cube织构和Cu织构大量减少.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R-Cube织构、S织构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Cube织构、Cu织构和Brass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少.同时,CPFEM模型预测到撞击后子弹颈缩段的产生.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子弹的对数应变和位错密度均有上升,最大值均出现在撞击面;在同一速度下,撞击面上外表面处平均位错密度的值小于轴心处的值.

    晶体塑性有限元Taylor冲击位错密度织构

    N80钢在模拟减氧空气驱生产井中的腐蚀行为

    周凯丽史宝成薛琨潘建澎...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N80 钢在减氧空气驱生产井中的腐蚀行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国内某减氧空气驱生产井的腐蚀主控因素,并以油藏模拟结果作为室内模拟参数,采用动态失重法结合金相显微镜、XRD、3D形貌等相关表征,研究了不同生产时期N80 钢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氧含量对减氧空气驱生产井腐蚀的敏感性最大,在含氧工况下,N80 钢的腐蚀速率显著增加,氧含量 3%(0.3 MPa)时的腐蚀速率是不含氧的 5 倍左右.在驱油初期,腐蚀为CO2 主导的局部腐蚀,腐蚀产物主要为致密的FeCO3.随着注气时间的延长,井筒内为CO2/O2 均衡环境,腐蚀转变为二者共同作用,腐蚀产物为FeCO3 和疏松多孔的Fe2O3.在持续注气 3 年后,生产井内为高O2+低CO2 环境,致密的FeCO3 遭到破坏,腐蚀坑横向发展,腐蚀转变为由O2 主导的全面腐蚀.

    N80钢减氧空气驱生产井井筒灰色关联度分析O2/CO2腐蚀

    淬火温度和配分温度对CSP生产的Q&P980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张钟涛赵刚肖欢鲍思前...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钢厂CSP产线生产的Q&P980 热轧钢板为实验对象,通过热模拟实验机进行Q&P处理,采用XRD、SEM、电子万能拉伸实验机等手段进行组织与性能表征.结果表明:淬火温度升高,实验钢的残余奥氏体(RA)含量和伸长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抗拉强度逐渐降低,二次马氏体(M2)逐渐增加;贝氏体转变量随着淬火温度升高而增加;配分温度升高,实验钢的残奥含量和伸长率均先上升后下降,抗拉强度降低,二次马氏体增加;实验钢淬火至 345℃并在 420℃配分时,残奥含量、伸长率、抗拉强度和强塑积分别为 14.20%、22.74%、1150 MPa和 26.15 GPa·%,性能最优.

    CSP流程Q&P980残余奥氏体贝氏体相变力学性能

    FRP轻量化应急桥模块间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周黎军赵启林李飞陈坤坤...
    99-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高承载大跨径应急抢修桥梁模块间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展开研究,通过试验对设计的两种结构形式(A形式、B形式)单双耳接头进行极限承载力测试.通过ANSYS建立了两种结构形式的单双耳接头数值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探究了造成两种结构形式单双耳接头力学性能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采用B形式的单双耳接头在不增加节点质量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单双耳接头的极限承载力.单双耳被作为管材连接时,耳板在传力过程中由线性传递变为弧形传递,导致传力不均匀引起被连接件受力不均匀,最后致使节点薄弱处焊缝因应力集中而失效.B形式单双耳接头耳板根部设置非对称倒角和采用变截面过渡能有效改善节点处应力集中,提高了单双耳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和轻量化水平.

    单双耳接头连接节点应力集中有限元应急桥

    K438铸造镍基高温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逯红果马中钢李化坤李道乾...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研究了试验K438 合金的显微组织及其断口形貌,并分析了K438 试验合金室温塑性低的原因.结果表明:K438 合金经热处理后,析出相主要由颗粒状、块状和长条状的MC型碳化物构成.K438 合金中存在长条状MC型碳化物是导致室温伸长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K438高温合金显微组织伸长率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