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张楚汉王光谦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也是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基地,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黄河又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我国治理黄河历史悠久,人民治黄以来,黄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梳理了人民治黄的辉煌成就,分析了当前治黄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针对如何实现黄河流域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构建流域水资源保障体系、实现流域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完善流域防洪防凌与水沙调控工程体系等对策建议.

    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

    新形势下黄河的治理方略

    张红武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阐述近代以来治黄对策和黄河"水少沙多"等问题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黄河下游宽河段治理方略为"三堤共存、槽滩共治",即以靠溜河道工程为依托,将生产堤改建成坚固的防护堤作为第一道防线,由大堤及其防护工程构成第二道防线,将大堤到控导工程的道路加固成格堤,按"平顺护弯、以弯导流"原则整治河槽,同时在整治工程对岸滩区边沿建护滩工程;对窄河段只需局部扩宽即可大幅提升过洪能力,另需将其中明显碍洪工程进行改造或拆除,解放相关滞洪区并降低宽河段滩区行洪要求.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工程措施与新工艺新材料淤地坝修筑技术,改变水土严重流失区的侵蚀地理环境,结合近自然修复良性生态治理技术,主动拦减流域沟坡产沙并永续发挥生态效益.尽早建成古贤与黑山峡水利枢纽,并激发三门峡这一骨干工程的调控作用,共同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构架,建立全河水沙调控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确保全河水沙关系协调,遏制宁蒙等河段河情恶化势头.为解决黄河下游水少问题,应恢复黄河、汶河洪水进出东平湖条件及南四湖洪水入黄功能,将沿黄已建和拟建平原水库连通,发挥水资源调配作用;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东修建"河南运河",黄河下游段即成邻近流域排洪入海通道,将其灾害水变成黄河下游冲沙、灌溉及生态用水;实施"川水济黄、藏水补川"工程,实属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治理方略河道治理滩区治理水土保持水沙调控外流域调水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与展望

    王煜郑小康彭少明张迪...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相继开展了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制定和水量统一调度、新径流条件下分水方案调整、支流水量分配方案制定,以及变化环境下分水方案优化等一系列持续性研究,研究成果提升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优化调控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黄河干流连续 25a不断流.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推进,从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用水规律与需水预测、健康水平衡、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统一配置、多层级水网构建情况下水资源优化配置、应对极端枯水的水资源韧性调配、数字孪生黄河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适应环境变化和国家多层级水网构建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研究和突破方向.

    水资源配置"八七"分水方案多层级水网韧性调配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述评与展望

    左其亭杨智楷张伟臧超...
    25-3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已近 5a,在此期间国家及社会各界做出了不懈努力,黄河流域保护治理水平得以飞速提升.然而,黄河保护治理问题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针对黄河流域现状及存在问题,亟须对近 5a的研究和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从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研究平台 4 个方面,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后社会各界针对黄河所做的研究与贡献;运用系统论、辩证论、和谐论等理论,并结合黄河流域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 5 点展望: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部门协同治理、多层级联合攻关、多平台培养人才、多途径保护治理.

    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

    流域全局视角下多沙河流水库库容再生技术新探索

    谢遵党唐梅英曹智伟张雪才...
    32-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性解决多沙河流已建水库淤积问题等,并为拟建水库冲淤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在调水调沙减淤的基础上,针对水库宽滩区大规模淤损库容再生的难题,研究提出多沙河流水库"冲淤过槽、驱沙入海"的库容再生新策略.在水力清淤技术的基础上,为实现冲淤过槽和滩槽同治,探索借助工程措施及模块化装配式的装备分隔控导库区水流,增强水流自身动力和挟沙能力,将高滩淤沙冲入主槽和坝前排沙漏斗,并通过调水调沙带出水库,实现驱沙入海的目标.

    多沙河流库容再生水力清淤工程措施及装备全局视角

    调水调沙期黄河下游河道洪峰增值预测方法研究

    赵连军韩沙沙董其华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预测黄河调水调沙期出现的洪峰增值现象,不仅是水库工程调度和下游防洪工程防护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研究面临的新课题.以增值比例为因变量,以小浪底沙峰、含沙量涨峰期平均涨率、含沙量起涨前基流、悬沙粒径等小浪底出库水沙特征参数为自变量,基于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沙峰、含沙量涨峰期平均涨率作为洪峰增值的预判参数.研究发现,当小浪底含沙量涨峰期平均涨率超过 22.9 kg/(m3·h)时,小浪底至花园口河段可能发生洪峰增值现象,并可基于小浪底沙峰与增值比例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增值区间;对 2023 年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文站实时水情、沙情进行跟踪,在小浪底水文站第一个沙峰出现后,对小浪底至花园口河段洪峰增值进行了预测预报,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洪峰增值特征参数预测方法调水调沙黄河下游

    植被恢复下黄土高塬沟壑区的产流机制与模式

    穆兴民马雪燕王双银高鹏...
    42-4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流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是构建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对流域综合治理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揭示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的影响,把黄土高塬沟壑区以草地自然恢复为主的董庄沟小流域和以人工造林恢复为主的杨家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分析了两条对比小流域在不同降雨类型下的场次洪水过程线及其退水曲线,研究了植被恢复下黄土高塬沟壑区产流模式变化.结果表明:1)随植被覆盖度及其生态水文功能的提升,小流域的产流能力显著减弱,洪水历时延长,地表径流量占比减小,洪峰趋于坦化,尤其以人工造林恢复为主的小流域产流过程变化更为显著;2)随着植被生态水文功能的恢复,洪水径流组分不再是单一的地表超渗径流,而是逐渐转向由超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构成,甚至由地表饱和径流和壤中流构成,即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产流模式有从传统的典型超渗产流逐渐向"浅层蓄满"产流转变;3)黄土高塬沟壑区产流模式的转变,能将广义的降水资源转化为土壤水和壤中流,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有助于增加植被生态用水,促进半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植被恢复产流机制水土保持生态水文黄土高原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黄河源区径流分期组合预报

    黄强尚嘉楠方伟杨程...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产流区和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提高黄河源区径流预报准确率可为流域水资源科学调配和水风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提供重要支撑.以黄河源区唐乃亥和玛曲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月份径流组分的差异,考虑积雪覆盖率及融雪水当量变化,构建了中长期径流分期组合机器学习预报模型及其可解释性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1)年内的径流预报时段可划分为融雪影响期(3-6月)和非融雪主导(以降雨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期(7 月—次年 2 月);2)与传统不分期模型相比,唐乃亥站和玛曲站分期组合预报模型的纳什效率系数分别达 0.897、0.835,确定系数(R2)分别达 0.897、0.839,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 10%、17%,提高了径流预报准确率,通过分位数映射校正,唐乃亥站和玛曲站预报模型的R2分别进一步提升至 0.926 和0.850;3)基于SHAP机器学习可解释性分析框架,辨识了预报因子对径流预报结果的贡献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降水、前一个月流量、蒸发、气温、相对湿度、融雪水当量等,发现了不同预报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散点分布具有拖尾式或阶跃式的特征.

    中长期径流预报分期组合机器学习可解释性黄河源区

    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影响及建议

    王国庆虞畅金君良宁忠瑞...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西线工程建设是缓解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气候变化下西线工程引水区和受水区水资源情势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规划建设与运行方式.基于历史实测资料和气候模式情景,采用数理统计与水文模拟相结合的途径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引水区和受水区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1-2020 年西线调水区和受水区气候变化以暖湿化为主要特征,调水区年径流量整体稳定略增,受水区年径流量显著性减少.2)未来中期(2035年)和远期(2050 年),调水区和受水区气温继续显著升高,降水多呈非显著增加;未来中期、远期调水区年径流量较基准期(1961-2000 年)分别增加1.42%和2.08%,受水区年径流量分别减少1.02%和0.28%.3)未来气候变化下,调水区年径流量相对稳定,能够满足调水需求,受水区年径流量略减,对跨流域调水需求有所增加.为确保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建议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不确定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以应对未来可能的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气候变化RCCC-WBM模型水资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家宏周美林邵薇薇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GRACE和GRACE Follow-On卫星及GLADS数据,考虑气候、植被等影响,构建了时间序列分解和随机森林算法耦合模型,揭示了 2003-2022 年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驱动过程.结果表明:近 20a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显著减小,减小变率为-3.3 mm/a,其中汾河盆地和关中平原地区减小速度最快,变率为-15~-30 mm/a;气候呈暖干化趋势,植被绿度提高,蒸散发量显著增加;地下水储量的减小是植被覆盖增加、气温升高和蒸散发量增加共同作用导致地下水消耗量增加的结果;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主导因素差异显著,不同区域主导过程均由植被状况和气温的相互作用驱动.

    GRACE地下水储量耦合算法气候变化植被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