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能动力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能动力工程
热能动力工程

邹积国

双月刊

1001-2060

rndlgch703@163.com

0451-55654932、56637728

150036

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452号

热能动力工程/Jour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七0三研究所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期刊、主要是以军转民,军民结合为报导方针,大力报导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热能动力工程杂志为双月刊,每期112面,主要读者对象为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压矩形窄缝通道过冷沸腾传热系数预测模型研究

    刘璐陈梦淑王腾毕勤成...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预测高压条件下矩形窄缝通道内的过冷沸腾传热系数,基于试验数据对现有传热模型进行了评估,分析影响其预测效果的原因.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提出一个区分高低过冷度区间的壁面过热度模型.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包括:压力p为10~16 MPa,质量流速G为500~1 500 kg/(m2·s),热流密度q为100~300 kW/m2,流体过冷度Δtsub为0~37 ℃.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发展沸腾的壁面过热度模型与本文的传热系数吻合较好,但大部分预测关联式会低估高压时的传热系数,同时在接近饱和点的低过冷区域,预测偏差也较大;强化类型传热关联式的预测效果不佳,影响预测偏差的主要因素为应用工况和通道条件.

    矩形窄缝通道过冷沸腾传热系数预测模型

    基于ReaxFF MD方法的煤/氨共热解协同效应机制研究

    张勇崔立明牛涛洪迪昆...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揭示煤/氨共热解协同效应机制,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方法研究了 3 000,3 250和3 500 K温度下煤热解、氨热解和煤/氨共热解特性,揭示煤/氨共热解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煤显著降低了氨气热解的活化能,促进了氨气热解;煤热解生成自由基促进了 NH3+M→NH2+H+M反应,进而促进了氨气分解生成H2;煤/氨共热解过程中氨气促进了煤热解挥发分的析出.氨气略微促进了煤热解焦油的生成,显著促进了煤热解气体产物H2O,HCN和C2H2的生成,同时促进了煤热解有机气体产物的生成,但对CO的生成基本没有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煤/氨热解协同效应有利于煤/氨混燃稳定着火.

    氨气热解反应分子动力学

    世界首艘搭载混合动力系统的LNG拖船在新加坡投入运行

    孙嘉忆
    106页

    波节换热管内纳米流体传热与流动实验研究

    陆威张学文吴志根苗冉...
    107-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波节换热管内纳米流体的传热与流动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使用"两步法"制备了均匀稳定的SiO2纳米流体,并定量分析了强化换热的机理.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随着管内纳米流体质量流量qm的增大,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和管程进出口压力损失Δp逐渐增大;由于壁面结构的扰动作用,波节高度H的增大增强了流体的换热能力与流动阻力,波节间距S的增大削弱了流体换热能力与流动阻力.尺寸为H=3.5 mm、S=25 mm、管程内径Dt=25 mm的波节换热管内纳米流体综合换热因子η达到最大,是相同工况下光滑换热管内纳米流体的1.4~2.2倍.

    纳米流体波节管强化换热流动阻力

    基于界面追踪法的受限通道内气泡运移特性研究

    姚斡维郑学波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泡的生成和运动是影响工业设备安全运行及其能源传递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界面追踪法(Front-tracking Method)研究气泡在受限通道内的运移特性,通过改变障碍物数量、尺寸及布置方式,获得通道结构对流场及气泡运动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减少障碍物数量,对称式布置时气泡峰值合速度降低5%,交错式布置时气泡峰值合速度增大193%;增大障碍物尺寸,流场所受扰动逐渐增强,气泡轨迹摆动幅度增大;障碍物对称式布置时,中等尺寸下气泡轨迹摆动最明显;双气泡前后布置时,上游气泡对流场的扰动会阻碍下游气泡前进,气泡的峰值合速度比并排布置时增大22.6%.

    计算流体动力学直接数值模拟界面追踪法气泡运动界面形态

    660 MW燃煤机组掺烧生物质能耗及碳排放特性研究

    李源马仑方庆艳
    12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准确掌握生物质耦合发电机组能耗及碳排放水平,提出了生物质耦合发电机组燃料耗率和燃煤耗率的计算方法,并在某660 MW燃煤机组上开展了生物质炉内掺烧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机组掺烧生物质时,由于锅炉效率下降和厂用电率上升,机组燃料耗率有一定程度的恶化趋势,而机组燃煤耗率却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趋势;排烟热损失和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的增加导致锅炉效率下降,生物质粉碎机及输送风机电耗的增加造成厂用电率上升;生物质掺烧比例越大,锅炉效率下降量越大,机组厂用电率上升量越大,机组燃料耗率上升量越大,机组燃煤耗率下降量越大;在机组负荷350 MW、生物质掺烧量10 t/h时,机组供电燃料耗率上升1.966 g/(kW·h),机组供电燃煤耗率下降11.858 g/(kW·h),机组碳减排量12.40 t/h.

    生物质掺烧锅炉效率厂用电率能耗碳排放

    高温固体颗粒填充床储热特性数值研究

    赵港归周月桂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填充材料的物性以及储热温度对填充床储热系统性能的影响,使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对高温固体颗粒填充床内的气固两相对流换热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岩石、氧化铝和碳化硅3种不同颗粒材料在储热温度为600,900和1 200 K时对蓄放热过程中床层内温度分布、压力损失、蓄热效率、放热功率、循环㶲效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碳化硅体积比热容最高,对应的填充床储热系统的蓄热量、蓄热效率、循环㶲效率也最高;当储热温度从600 K分别提升到900和1 200 K时,蓄热效率分别提升了约2%和3%,放热功率提升一倍和两倍,㶲效率提升 17%~22%和 24%~32%.

    储热高温颗粒填充床非热平衡数值模拟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为三艘新型波兰海军护卫舰提供MTU推进和机载动力系统

    孙嘉忆
    138页

    主动式偏转襟翼垂直轴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

    余豪叶舟阮仁浩李春...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垂直轴风力机效率较低及自启动困难问题,提出一种在迎风区内开启、背风区内闭合的主动式偏转襟翼结构.以NACA0021为基础翼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偏转襟翼垂直轴风力机叶片瞬时转矩、风能利用系数、平均切向力及压力场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偏转襟翼结构可使叶片表面压差增大、叶片转矩升高,垂直轴风力机在低叶尖速比范围内的风能利用系数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当叶尖速比为2.50、襟翼水平长度为0.4c时,主动式偏转襟翼垂直轴风力机风能利用系数较原始垂直轴风力机最高可提升13.9%.

    垂直轴风力机流动控制偏转襟翼气动特性

    燃机离合器啮合冲击引发不稳定振动研究

    罗世梁江栋军沈德明杨建刚...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自动同步啮合装置(SSS离合器)啮合引发的不稳定振动现象,以某重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的振动故障为例,分析了啮合角度差对振动的影响和振动突变的原因,建立不平衡力与径向瞬态冲击耦合作用下的轴承-转子动力学模型,研究转子受到冲击后的振动响应,解释啮合过程不稳定振动现象的机理,并提出治理措施.研究表明:SSS离合器啮合瞬间,轴颈中心位置会出现突变,说明转轴上受到力的冲击作用,不同啮合状态下冲击力不等;冲击力引发振动突变,振动突变主要表现为低频分量,冲击力越大突变低频分量越大;转轴系统的稳定性受轴承载荷影响,轴承载荷越大,稳定性越高;减小啮合冲击力和提高轴承载荷是解决啮合冲击引发不稳定振动问题的两个主要措施.

    联合循环SSS离合器径向瞬态冲击失稳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