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文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孙天义

双月刊

1003-2398

rwdl@xisu.edu.cn

029-85319374

710061

西安市长安路437号西安外国语大学

人文地理/Journal Human Geogra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专门介绍和研究人文地理学中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述论和研究成果,力求及时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流动与重构:物流产业研究综述与展望

    方嘉雯贺灿飞
    1-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物流业作为实现企业间物质流的重要载体,为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发展、运行和演化提供动力和通道,同时传统的空间等级逐渐被重构.基于此,本文融合"流空间"和"尺度重构"理论,梳理国内外关于物流产业空间分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期探索物流产业作为一种"流空间"如何形成并重构传统基于资源要素禀赋发展起来的"场所空间".文章首先探讨了"流空间"理论和"尺度重构"理论融合的可能性,接着分别从物流产业的三种发展形态(点、群、网)梳理了有关物流产业空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总结而言,基于点和群的物流研究仍然是"场所空间"的视角,基于网的物流研究开始尝试利用"流空间"理论的思想,并运用物流交易数据还原和识别"流空间",并讨论对于"场所空间"的影响;少部分研究开始从国家战略规划的角度探讨"尺度重构"框架下物流枢纽建设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地位提升的作用,但并没有将物流枢纽作为"流空间"体系来分析.诚然,产业空间体系的形成和重构效应是需要时间和尺度上的对比跟踪的,考虑到现代物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缺乏成熟的微观案例加以支撑,未来研究一方面需要加强不同理论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充分挖掘数据和案例,探索物流产业空间自身的重构过程和对其他类型"场所空间"的重构机制.

    物流产业流空间尺度重构

    地理学视域下国内学界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研究的与展望

    巴士奇陈瑛姚宇阳李淦...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区域国别学被列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IDS)成为中国世界地理研究领域发展壮大的新领域.国内学界对SIDS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涉及到国际关系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和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地理学视域下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地缘政治、经济互动与产业发展、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文化地理与社会建构4类议题.从研究方法看,质性研究突出,定量化手段单一局限,地理学研究中的空间分析优势仍有待深入挖掘.论文认为:SIDS研究是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国别学对话的重要媒介,尺度间关联是SIDS研究的主要视角,殖民历史是贯穿SIDS研究的基本线索.最后,汲取国际上对SIDS的研究经验与方法,基于地理学角度对国内学界的SIDS研究提出4点展望.

    地理学研究进展国内学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

    大城市住房阶层及其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南京为例

    宋伟轩崔璨叶玲刘玮辰...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城市房价快速攀升和住房市场分化背景下,住房资产既能反映家庭财富,也与住房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后代教育和阶层认同等关联密切,住房差异成为城市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观测指标和评判依据.在借鉴与改进西方住房阶层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南京4015份居民调查问卷数据,以住房数量与价值为聚类指标,将样本群体划分为多房阶层、改善阶层、刚需阶层和无房阶层等四类.分别从住房条件、家庭结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和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比较不同住房阶层差异化的社会属性与空间特征,提出单位制度、住房市场、宅地文化和空间作用的叠加,共同推动着中国大城市住房阶层的形成与分化.以地理思维将空间要素融入到传统住房阶层理论并开展实证探索,初步验证大城市住房阶层分化是客观存在且不断加剧的,它既是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结果,也是社会空间不平衡的原因.住房阶层研究可以为观测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开辟一种微观视角和创新路径,也可以为缓解因住房差异导致的城市社会阶层固化风险等现实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社会空间居住分异住房阶层南京

    跨国移民的日常饮食实践及地理相遇分析:广州案例

    林家惠曾国军张小萱钟淑如...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了广州跨国移民的日常饮食实践如何促成多元的地理相遇,以及这种相遇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跨国移民在不同的饮食空间与东道国社会产生互动,促进了多元的地理相遇,既带来不同民族身份之间社会融合的结果,也由于个体与东道国的社会文化差异加深了隔阂.跨国移民的日常饮食实践及地理相遇受到主体性因素的驱动、社会性因素的强化与地方性因素的支持,这三类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使跨国移民在东道国的日常饮食呈现出矛盾的行为表征.本文揭示了跨国移民与在地社会文化的微观互动过程,以饮食为线索的地理相遇分析对于理解移民与迁入地的社会文化互动提供了深入理解,对于促进在华移民的社会融入具有启发意义.

    跨国移民饮食实践地理相遇广州

    中国流动老年人口城市心理融入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毛小洪杨成凤阳港
    44-5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融入意愿、心理距离、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动老年人口城市心理融入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以及K均值聚类方法,对其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研究发现:①中国流动老年人口城市心理融入水平整体较高,但其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呈现川渝、西北以及东北等地区较高,华南、中东部沿海地区明显滞后的分异格局.②流动老年人城市心理融入水平受到其自身层面流动、家庭、户籍地、个体行为因素以及流入城市的公共服务共同影响,但不同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尺度差异.以此为依据,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其划分为家庭、户籍和行为因素主导区、健康服务因素主导区、行为因素主导区以及多因素共同作用区四大影响区域,为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依据.

    流动老年人口城市心理融入空间异质性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广州沙面地理想象中的话语建构——基于近代报业文本的视角

    嵇宸林耿
    54-6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本文检视了 1840-1949年近代报业对广州沙面的话语表征.研究发现,早期媒体话语中沙面的地理想象不具指向性;1924年至1945年,中外矛盾被激化,沙面的空间形象被话语主体有目的地表征并他者化;1945年之后,随着新的阶级冲突出现和激化,社会内部和国家之间多种矛盾共同影响了沙面空间形象的转折与混杂化.沙面形象的他者化是以中文报业话语为表征、不同时期社会权力关系作用下多元主体的动态协商过程,是一种历史性的建构.研究拓展了对地理想象的动态性与社会建构之间关联性的理解,丰富了地理想象与媒体话语中多元生产主体之间关系的研究.从实践角度看,研究指出租界承载了城市的复杂记忆,对租界空间的解读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社会历史的理解.

    地理想象话语权力报业沙面

    冰雪旅游场中身体的在场、互动与文化空间构建

    张鹏飞虞虎徐琳琳
    64-7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雪旅游强调游客的身体素养与运动技能.以具身认知理论探索冰雪旅游场中的身体功能,并从微观视角挖掘冰雪旅游场与游客的互动关系,系统阐述身体文化空间的形塑与迭代过程.研究提出:身体在冰雪旅游场中承担着场域认知、具身体验与文化空间塑造等多元功能,游客身体的"在场"成为实现沉浸式旅游体验的客观要求.同时,游客自然地将身体嵌入到冰雪旅游场,在冰雪旅游心理场与物理场的营造中创造性地发挥着调节作用.伴随冰雪旅游地"多层次历时性的积淀",身体文化空间逐渐实现"身体文化节点—身体文化轴—身体文化场"的转变,在身体内源驱动与外在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冰雪旅游场中的身体文化空间向复杂化、多元化迭代演化.

    身体冰雪旅游场具身认知理论文化空间

    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空间效应与传导机制

    蒋自然樊俊杰黎晨晟王霞...
    72-8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技术驱动经济增长之际,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效率提升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尝试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生产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基于动态演化视角揭示中国数字经济和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时空嬗变规律,构建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两条传导路径,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机理上进行空间效应阐释及其异质性特征检验.结果表明:①2011-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快速发展态势,而制造业生产效率则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演化趋势,两者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②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本地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对周围地区制造业生产同样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③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显著为负.④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是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中介变量,进一步检验发现传导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特征.

    数字经济制造业生产效率中介效应技术创新人力资本

    基于企业股权关联的长三角数字经济网络演变和空间扩展模式研究

    冷硕峰席广亮甄峰刘翰阳...
    81-9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长三角数字经济企业股权关联数据,以地级市市区和县市为研究单元构建有向加权的数字经济产业投资网络.运用度中心性和中心势、社区分析等网络分析方法研究2010-2020年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网络演变特征,总结核心扩展、节点扩展、边缘扩展等空间扩展模式以及网络演化的起步、发展、成熟、完善四个阶段.研究发现:2010-2020年,长三角数字经济网络的极化过程逐渐减缓,网络逐渐趋于稳定和集中,呈现出"钻石+放射状"的空间结构,且其网络社区与行政边界耦合程度较高.长三角数字经济网络先后经历了以核心扩展为主和核心扩展与节点扩展并重的阶段,呈现出明显的等级扩散特征.

    数字经济产业网络空间结构空间扩展长三角地区

    经营户视角下北京近郊乡村旅游经营可持续性——以怀柔区莲花池村为例

    蔡蓓蕾王茂军陈韵凌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经营呈多主体参与、多业态融合特征,明确不同经营主体的发展短板、角色定位和可持续性差异,有助于确定政府帮扶对象和施力点,推动乡村振兴.本文以莲花池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获取数据,基于构建的分析框架剖析了乡村旅游经营群体的可持续性特征和差异.结果显示:①经营者可持续性表现出青年人高于老年人、外来人高于本地人,年龄和来源的显性差异,隐含着经营意愿和资本实力的内在区别.②经营业态与用工方式、运营方式具有对应性,民宿雇工生产、网络运营,农家乐自我雇佣、线下主导,前者经营方式可持续性普遍高于后者.③宅院的空间质量和更新能力,与旅游经营能否免于淘汰或实现晋级挂钩.宅院空间再生产过程体现出家空间与经营场所、礼制秩序与资本逻辑的博弈.④群体Ⅰ、Ⅱ、Ⅲ的经营组合分别为"外来青年人—民宿—资本化生产宅院"、"本地中年人—农家乐—半资本化生产宅院"、"本地老年人—半经营农家乐—渐趋生活化宅院",对应高、中、低的经营收益,形成了群体Ⅰ>群体Ⅱ>群体Ⅲ的总体可持续性差异.

    北京近郊乡村旅游经营户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