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设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

刘元风

季刊

1674-7518

bictxuebao@126.com

010-64288020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2号

艺术设计研究/Journal Art & Desig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刊登国内外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教学、科研成果,坚持学术为本,精益求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面对从事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的设计师、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艺术设计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使命与时代叙事:1949~1965年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民性"

    张爱红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伴随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展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人民性"文艺精神,在传统工艺美术中逐步落实:以"人民"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手工艺人,成为工艺美术"人民性"的阐释主体;深入理解、深刻表现人民新生活,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为人民",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社会使命;以"人民性"重建"民族性",在"人民文化"中得以重构的"民族形式",成为工艺美术叙事的时代元素.在"为人民"的社会需求中,作为"人民"的手工艺人,在实践中诠释了工艺美术的"人民性",履行了工艺美术服务人民日常生活、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塑造新时代人民形象的时代使命,也形成了融传统技艺、时代内容和民族意象于一体的新民族形式.

    传统工艺美术社会主义改造"人民性""为人民"民族形式

    人工智能时代的群智创新设计研究

    罗仕鉴张德寅梁存收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生产方式的进化极大地扩张了设计创新的边界,设计的环境、对象、工具、方法及思维均发生了转变.首先回顾了设计的发展,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社会创新的新"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及"生产力",构建了群智创新设计的方法模型,提出了群智创新设计的研究内容并探讨了群智创新设计的未来发展.群智创新设计范式将设计创新同智能数字技术结合,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聚集群体智慧创意流,开创群智创新新模式,为民生、产业和社会创造共赢价值.

    人工智能群体智慧工业设计创新设计

    何以本位:民国时期儿童读物中装帧问题的改良与启示

    任绍阳李轶南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儿童读物的装帧设计发生了从"家长本位"到"儿童本位"的转变,通过考察当时的社会语境及精英话语,发掘出民国时期儿童读物通过引导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封面与版式设计,激活富有童趣的汉字图案化设计,贯穿美育意识的插图设计等,共同构建了儿童读物的召唤结构,满足了儿童的"期待视域"与"审美经验"需求,传达出"儿童本位"的设计表征.文章认为,这一转变本质上是受到精英人士倡导的儿童健康观、功能观、美育观以及着眼于培养未来新民的观念所推动,是为改变陈腐、落后的儿童读物出版局面而主动进行的革故鼎新.这些经验对于当下某些儿童读物中存在的成人化现象,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民国时期装帧艺术儿童本位设计改良观念转变

    消失的白墙——维米尔《窗前读信的少女》新貌刍议

    徐紫迪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2021 年,德国的德累斯顿古代大师画廊对维米尔的早期名作《窗前读信的少女》展开了史无前例的修复活动,实验室的报告证明了该画背景中的"他人覆盖论"而颠覆了原有的"维米尔覆盖论",经过修复师的清洗,丘比特画像显现出来,原本的白墙消失瓦解,此画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貌.然而,我们能否依据现有证据判断白墙出自他人之手?覆盖丘比特的行为是否与维米尔本人的意愿违背?修复结果直接导致了维米尔本人与几百年来生成的"维米尔风格"的对立,我们应如何判定此画的"原貌",又该如何在白墙与丘比特之间进行选择?众多问题值得反思,此画"新貌"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讨论的可能.

    维米尔《窗前读信的少女》覆盖层修复图像

    顾文彬文稿中"画""文""园"互文互证的怡园营造审美意象

    杨姝李超德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顾文彬文稿为中心,通过对家书、日记、诗文、书画题跋等文稿的梳理,从"画""文""园"互文互证的角度溯源了晚清苏州怡园"依画构园""以画记园""画文相彰"的营造过程.阐释了怡园中诗、书、画三绝于一体的文人构园之道,解读了怡园营造的实体物理空间和文化心理空间,进而探析园主顾文彬"取法仿照且雅致省俭""博采诸式且坚守传统""风雅真率且独具文心"的造园审美意象.从园主人视角切入,通过其造园理念和园中艺文交往,重新审视怡园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独特价值,管窥晚清"同光中兴"造园小高潮时期苏州文人的造园风尚和审美意象.

    顾文彬文稿怡园营造"画""文""园"互文互证审美意象

    眼睛与世界——阿尔珀斯《描绘的艺术:17世纪的荷兰艺术》

    刘爽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意大利艺术的叙事性传统,17 世纪的荷兰绘画展现出一种制作的性质,在《描绘的艺术:17 世纪的荷兰艺术》中,美国艺术史家斯韦特兰娜·阿尔珀斯(Svetlana Alpers,1936~)在欧陆传统内部发起反叛,引人关注到荷兰绘画的"描绘性"特征——"荷兰绘画与现实,犹如眼睛与世界".这一语境下,本文深入 20 世纪的视觉文化与景观研究,重新审视阿尔珀斯上述讨论所面对的复杂处境,当"域外景观"沦为一种帝国风景,当效果本身能够制造隐喻,北方绘画的描绘性终究难以从一而终.

    《描绘的艺术》17世纪荷兰绘画地理图像静物画风景画

    蓝色缂丝彩云金蟒纹袍服

    高丹丹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