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设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

刘元风

季刊

1674-7518

bictxuebao@126.com

010-64288020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2号

艺术设计研究/Journal Art & Desig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刊登国内外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教学、科研成果,坚持学术为本,精益求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面对从事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的设计师、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艺术设计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流动的盛会:时尚"场"的情境构建与身体展演——从时尚传播的视角看巴黎奥运会开幕式

    郭幸芦影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 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奥运更开放"(Games wide open)的口号下,史无前例地将巴黎整座城市作为开放式剧场,通过表演者的身体展演和混合媒介交叠生成的视像景观构建出一场"流动的盛会",成为令人瞩目的全球性媒介事件.本文将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视为一种情境身体实践,即基于情境构建与身体展演而呈现的体育与艺术、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人文主义城市意象,从时尚传播的角度探讨巴黎作为时尚之都,如何在奥运会开幕式的全景构建中以时尚"场"的传播逻辑、文化意涵及价值创造,实现其前所未见的超越性.

    时尚传播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时尚场情境身体实践

    泉州西方宗教墓葬建筑的审美人类学考察

    吴顺周叶青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泉州西方宗教的须弥座式墓葬有机地联结古伊斯兰教和古基督教的本土化诸教派,人以"旋转上升"的方式历经须弥座式墓葬的三至五层结构或教会建筑的三环格局,即以祭坛受洗的象征性行为表明完成"死亡——复活"仪式或事天仪式中伴随的净化,最终得以跨越世俗通达神圣,而中空墓室和露天祭坛的设计为之提供了有效保障.人类对于"另一个世界"存在模式的想象和追求通过人的虔敬和神的热烈来加以反映,祭拜天神的信仰、延续生命的愿景和归宿天堂的乡愁以及导人向善的诉求使得东西方宗教在宋元泉州短暂性地抛开"有神论"与"无神论"和"多神论"与"一神论"的巨大偏见实现交往交流交融.

    伊斯兰教基督教须弥座式墓葬"死亡——复活"仪式审美人类学

    三国两晋至北魏时期维摩信仰与维摩诘经图像

    卢少珊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以前存在两种形态维摩信仰,即"玄学化"和"大乘系"维摩信仰.两晋、南朝单尊维摩像强调对维摩诘本尊的崇尚,是"玄学化"维摩信仰表现.炳灵寺西秦维摩诘经图像强调经典教理,同时表现(释迦佛)维摩、文殊与"大乘系"维摩信仰有关.云冈、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维摩诘经图像则体现两种信仰的复合影响:一方面,维摩诘经造像热潮得益于"玄学化"维摩信仰的重新输入;另一方面,维摩诘经图像往往以从属地位参与法华经主导的图像构成,共同宣扬大乘思想.

    三国两晋北魏时期维摩信仰维摩诘经图像

    探索与变革:新中国十七年苏绣生产转型与发展研究

    宋健温宁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绣展现出与时代更加紧密相连,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生生不息的艺术创造力,形成了今天兼容并包、百花竞放的崭新面貌.本文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在人民政府有计划的扶持和政策引领下苏绣生产的深刻变革,梳理这一时期为推进苏绣发展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工艺美术体制机制变革对苏绣生产恢复、转型与发展的深远影响,研究苏绣生产创作在供销路径、生产模式、人才培养、技艺革新等诸多领域从"个体"到"集体"的巨大变化,总结新中国苏绣艺术发展关键历史时段的经验与价值.

    新中国苏绣生产转型工艺美术

    明代"汗巾"考

    宋伶俐陈芳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汗巾"作为明代日常佩巾,与明代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关系紧密,而关于"汗巾"的定名、形制、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无定论,其概念常与"帨巾""手巾""手帕"混淆.本文藉由明代各类佩巾的比较研究,辨析明代几种佩巾的异同,探究明代"汗巾"的基本形制.

    明代汗巾帨巾手巾手帕

    白马藏族"沙嘎帽"源流探赜

    张犇张知临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嘎帽"是白马藏族特有的帽冠和族群标识,是白马藏族为满足其"可见性"族群认同诉求的群体性创建行为.从对"沙嘎帽"与历史上的"浑脱帽"的比较分析可见,二者在造型、材料、技艺等表征上存在有高度的关联性.本文以"物象"为切入点,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追溯"沙嘎帽"与"浑脱帽"间潜在的源流关系,力图确认白马藏族"可见性"族群认同诉求逻辑起点的合理性.

    白马藏族沙嘎帽浑脱帽源流

    图像学视域下晚清《百苗图》中的苗族女性形象研究

    张宗登张华雨张红颖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百苗图》文献种类浩繁,其详细记录了清代贵州各民族的生活图景,蕴藏着诸多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性、服饰特征.潘诺夫斯基提出图像学的三种层面,即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学分析、图像学解释,为研究《百苗图》提供新的思路.文中通过前图像志描述《百苗图》中的苗族女性的具体形象,如女性的服饰、发饰、形态等;在此基础之上,就其服饰类型、构图等相似现象进行图像学分析,从而得到《百苗图》程式化的创作方式;最后,进行图像学解释,揭示出隐喻于女性形象中民族同化与协从华夏文明的目的.

    图像学《百苗图》苗族女性形象

    楚国扶桑树纹的文化特征研究

    熊兆飞宋欣锐李斌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楚国神话中扶桑树纹研究问题,运用图文结合分析的方法,得出楚国扶桑树纹是太阳崇拜下人类早期文明产物交融发展的结论.研究表明:一、楚人性格的包容力使得其扶桑树纹形象起源在原始日升基础上带有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集合的属性;二、先楚文明附加了其独特的文化象征,具体表现为崇火拜日的艺术形式:一方面,保留日升信仰中的通天形象,以明了的太阳描绘结合社会背景故事组合载入墓葬护佑图案中.另一方面,融合先祖崇拜凤负日的民族特色,发展为日常服饰中凤鸟主体的复合装饰纹样;三、楚国扶桑树密切关联的"十日"神话,隐含着华夏太阳论体系的文化价值.

    扶桑树纹太阳崇拜楚文化先祖崇拜文化意蕴

    变·装:法国"中国风"化装舞会的图像生成与文化动因

    蔡花菲李湘颖王立平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于 17~19 世纪欧洲"中国风"背景下法国盛行的"中国主题"化装舞会,运用图像学、传播学、物质文化史研究等跨学科的方法,透过图像与文本互参、互证的"二重证据法",探讨"中国元素"遍及服饰、妆造、舞台布景等各领域,由宫廷弥散到大众群体的现象.进而分析东西合璧的"中国风"化装舞会图像的生成规律,揭橥其文化动因:随着"中国装扮"迅速成为欧洲社交的时兴范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加速了"中国风"的涌动与发酵.

    中国装扮化装舞会图像生成中国风社交时尚

    设计实践中设计师知识的认知与理论探究——以2014年日本设计学会特集《实践设计师们的设计知识》为中心

    张立巍陈昊武岳家成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是一种隐性知识,也是创造和驱动未知事物的力量.追问什么是设计,就是在追问人类拥有的根本性知识①.近十年,日本设计学界对设计的关注已经从"创造结果"转变为"创造知识",并展开针对设计实践中设计师知识的认知与理论的研究.本文聚焦 2014 年日本设计学会特集文献成果,呈现其研究内容、方法,旨在引发国内学界对设计师实践知识的探讨和理论创新.

    设计知识设计师设计实践认知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