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项楚

双月刊

1006-0766

cdxbzhexue@163.com

028-85412440

610064

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东风6栋106室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语言文学、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宗教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工人建筑铁路的精神在哲学家头脑里建立起体系——马克思《<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考证研究

    陈力丹杜渐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重要论著《<科隆日报>第 179 号的社论》,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目前学界对其讨论甚少.通过对该文的考证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在这篇文章里与黑格尔"用头脑立地构造现实"不同,清晰地展现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他要求哲学用双脚立地,哲学家用工人建筑铁路的精神在头脑里建立起体系,谈到"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自由人的联合体".这篇文章是追溯马克思关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思想的最早起点,可以看到马克思 1844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1845 年论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 1848 年叙述未来社会"联合体"思想的影子.作者赞同马克思对《莱茵报》时期自己论著归纳的性质——"社会主义文献",认为应该以马克思后来对自己论著的评价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

    《<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哲学与报纸

    差异的交换:文明互鉴、世界文学与翻译

    李点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Alterity"(他异性)的拉丁语词根"alter"意为"两者中的他者",表达了本我与他者之间的某种相互构成意义.作为当代西方文论的一个关键词,他异性的概念是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一个述而不休的话题,跟当今关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讨论也有直接的联系.他异性可以看作是中心话语被解构之后所呈现的边缘痕迹.歌德"发明"世界文学的故事就是体验他异性的故事.他阅读翻译的中国小说,从而把自己带进了一个遥远的文学乌托邦,于是世界文学的二元对立的话语便开始了:自我和他人、民族文化和世界主义、国别文学和普世文学等等.然而,维持当今的"世界文学热"的动力不应再是歌德所代表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大一同理念,而应是对他异性的全面张扬.依此而论,作为世界文学的文本基础,翻译不能是"等同论"的奴隶,而应是他异性的动态交换,从中寻求文化与自我之间同质和异质的永久对话.

    世界文学翻译他异性文本性构建世界

    兼以易别:文明书写的子学范式

    李建中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兼以易别"出自《墨子·兼爱》,"兼""别""易"三个关键词皆关乎文明书写的兼性智慧.兼者通也、和也、道也;别者体也、分也、方也;易者不易、易简、变易也.如果说"兼"先"别"后是道术裂变为方术的子学生成和流变,那么由"别"返"兼"则是文明书写之子学范式的本体追求和价值重构,而"兼以易别"则在"易"之三重义的不同层面完成文明书写之子学范式的整体性构建:兼"不易"别,形塑文明书写之子学范式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宁作我"主体;兼"易简(一统)"别,是经学之道对子学之方的矩式和沾溉;兼"变易"别,则是文明书写之子学范式在自身通变中的参古定法、望今制奇乃至生生不息.先秦诸子有"天地一指"之说,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系谱之中,"兼"为经学之指,"别"为子学之指,"易"为史学之指,"兼以易别"则为文明书写的子学范式之指.

    兼以易别文明书写子学范式

    "重写文明史"视域下的中国文学史编纂

    肖瑞峰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写文明史"的倡议已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响应.将中国文学史的编纂工作置于"重写文明史"的视域下加以观照,可以引发一些新的思考:要在中国文学史编纂上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就必须在域内、域外两个空间内同时奋力拓展.域内,将各少数民族非汉语写作的古代文学作品列为研究与书写对象,以体现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所拥有的文学史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域外,则将衍生与演进于东亚各国的汉文学作品列为研究与书写对象,以扩大中国文学史的延伸度与覆盖面,揭示以汉语写作为主要形式的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与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指向.

    重写文明史文学史域外汉文学

    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动因与建议

    刘志彪刘俊哲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Wind数据库,通过整理 2018-2023 年上市公司报告,使用投资新建项目与生产基地、注册地址变更等企业区位变迁信息,可以识别中国在这个时期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规模.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产业转移主要呈内迁而非外移的特点与趋势,即中西部地区是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外移现象.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动因是顺应国内要素结构转型,优化产业战略配置;规避不确定性风险;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支持引导.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挑战主要包括:产业集聚集群基础较好,但产业配套体系仍需完善;生产要素成本整体较低,但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覆盖程度和互联互通水平仍需提高;市场潜力较大,但营商环境仍需优化.现阶段中国产业链布局要在兼顾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韧性与安全的要求;培育并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态竞争力;以建设区际互联互通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助推产业内迁;营造中西部地区一流营商环境.

    产业转移转型升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西部地区

    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中国出口韧性塑造:挑战、机理与路径

    黄新飞郭瑞琪
    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强化出口韧性是维系国际循环稳定与深化开放水平的关键.信息技术革命与绿色能源转型叠加贸易摩擦与新冠疫情冲击,推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传统经济发展路径与国际竞争格局正在改写.中国出口贸易遭遇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抑制,地缘政治风险放大出口布局不确定性,产业链"长鞭效应"与传统优势产业外迁形成产业结构双重压力,新兴业态发展亦存在诸多挑战.为了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新特征,中国需内优外拓,把握出口韧性新导向:从内部看,应强化要素协同与精准供需对接,依托平台赋能重塑竞争优势;从外部看,应挖掘本土市场潜力,深化互惠关系,抢占新兴产业市场先机,实现多元布局.为构筑中国出口贸易韧性体系,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适应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新常态,应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国内循环规模效率;依托外贸协定,提升国际循环治理参与能力和水平;布局新兴产业,拓展有效市场增长空间;构建跨境平台,彰显有为政府制度优势.

    全球产业链重构出口韧性数字经济绿色经济

    关心社会现实 追求人类福祉——《判断力批判》之解读

    谢地坤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对判断力的分析和批判不仅弥合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的鸿沟,而且开始了从纯粹的形而上学的研究转向社会现实的研究,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理性的结合和人所期盼的美的理念与世界的合目的性的结合.《判断力批判》不仅在康德哲学内部搭起了一座桥梁,构成了完整的批判哲学思想体系,更重要的是,这部著作集中显现了康德关心社会现实,追求人类幸福的努力,开创了摆脱形而上学束缚,积极参与现实社会的改造之先河,不仅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对近现代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励着其后的思想家为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而不断探索.

    判断力审美崇高现实关怀《判断力批判》康德

    重审利奥塔的后现代智术

    姜宇辉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利奥塔的关注,大多仅聚焦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这个标签,这有所偏颇.从虚无主义和智者派两个要点对利奥塔思想发展进行某种贯穿性的理解,我们发现,利奥塔自己的虚无主义大致经历了从相对之还原向绝对之深渊的转变,并可概括为虚无、事件、体验等关键要点.这也为我们重释《后现代状态》和《异识》等代表作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利奥塔由此得出的"无标准之判断"这个基本思路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康德的第三批判的范式,进而与智者、异教主义这些看似边缘而极端的思想运动产生了密切关联.反转、计谋、时机等等,这些古老的智术不断被利奥塔转用于当下的后现代世界之中,成为哲学判断的有力契机.

    利奥塔后现代智术虚无主义判断异识

    遮蔽抑或实行:《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论差异

    马飞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被海德格尔称为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存在与时间》中是否有存在论差异的问题,马里翁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认为《存在与时间》中经由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而提出的"存在论差异",尽管构成了现象学的"第二次突破",却同时遮蔽了真正的存在论差异.但是,如果此在的生存已经在不同层面上实行着差异,存在领会作为存在论差异的可能性植根于此在的时间性,那么《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分析论就可以被理解为对存在论差异的明确实行.

    存在论差异《存在与时间》此在实行海德格尔马里翁

    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对知识与学科的再认识

    王晓路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降,文学研究作为人文学术的分支领域进入学科化的发展模式中,其中涉及文学的知识性功能、学科发展以及跨学科方法论等相关议题.由于文学书写和文学研究均内涵复杂的文化与知识融合性特征,因此二者并非只是个体的意向性行为.前者与书写符号、文化传统、文化感知以及审美方式等阶段性特征有关;而后者除了对基于文本编码进行美学分析之外,还与文本环境、学科资源、传播方式以及跨文化体验等要素存在密切关联.文学书写和研究不仅可以提供对可能世界探寻的入口、呈现差异性的认知功能,而且得以弥补确定性知识的范围.对文学文本这一拥有多重线索的开放系统进行有效研究,客观上决定了跨学科考察的必然性.对文学研究所涉及的知识、学科以及跨学科问题进行再审视,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学研究的学理性,也可以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提供中国学人的洞察.

    文学研究知识学科跨学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