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环境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四川环境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刘中正

双月刊

1001-3644

schj@scemc.cn

028-85511646、85530081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8号

四川环境/Journal Sichuan Environ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四川省环境保护局主管,由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一种综合环境科学技术期刊。其内容可供从事环境科研、监测、治理、和管理等科技人员交流学习;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系、科专业师生参阅及发表论文;亦可供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与环境管理人员工作时借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积尘走航监测的宜宾市道路扬尘排放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

    范武波杨震姜涛刘新民...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宜宾市不同类型道路的积尘分布和扬尘排放特征,采用光散射法道路积尘负荷监测设备测试宜宾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道路积尘负荷,基于排放因子法估算全市道路扬尘的排放量,并根据道路扬尘排放特征提出宜宾市道路扬尘防治对策。结果表明:(1)宜宾市公路保洁效果交叉,其积尘负荷达到2。21g/m2,明显大于城市道路的1。03g/m2,其中城市道路积尘负荷表现为快速路(0。43g/m2)<主干道(0。74g/m2)<次干道(1。04g/m2)<支路(1。90g/m2),公路积尘负荷表现为高速公路(0。98g/m2)<二级公路(1。09g/m2)<三级公路(2。01g/m2)<四级公路(4。75g/m2);(2)本次监测所有道路积尘负荷水平以较差和差为主,中心城区优、良道路占比仅为25%;(3)2023年宜宾市道路扬尘PM10和PM2。5排放量分别为2。26万t和0。53万t,高速公路和四级道路对全市道路扬尘的贡献较大,平均分别约为20。9%和20。4%;(4)宜宾市道路扬尘防治应当抓住"重点区域",通过强化源头控制、加大道路保洁频次等措施降低道路扬尘排放。研究认为:宜宾市道路扬尘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应当对高速公路、四级公路等进一步加强管控。

    道路积尘走航监测排放特征管控措施宜宾市

    陕西省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徐晶田涛张愉笛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陕西省多年降水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1979-2018年陕西省3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基于GIS等方法研究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陕西省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南多北少,陕南地区的暴雨较为频繁,年均在2d以上,而陕北地区的无雨较为频繁,但该地区年均暴雨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且增加趋势比其他区域均为明显。年降水量总体呈弱的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28mm/10a,陕北地区年均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关中地区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而陕南地区呈现减少趋势。全省不同时段降水量差异较大,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不同季节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夏季降水量以10。18mm/10a的速率减少,而春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分别以2。37mm/10a、6。06mm/10a、1。46mm/10a的速率上升。农业种植结构方面应根据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优化调整,同时积极发展农业水利工程。暴雨日呈增加趋势的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灾害,对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更大威胁,需要相关管理部门重视气象预测、水文预报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工作。

    农业生产地质灾害暴雨降水量陕西

    河北南部PM2.5和O3复合污染的气象特征及天气分型

    田秀霞陈瑞敏张珺谢祥永...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河北南部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及其天气类型,利用2016-2022年环境监测、地面气象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统计分析河北南部发生复合污染事件时的气象要素特征,并对地面气压场进行客观天气分型。结果表明,(1)2016-2022年期间河北南部复合污染占总污染天数4。0%;石家庄复合污染较多,且以O3污染为主;复合污染较重的月份为4、7和9月。(2)复合污染期间,温度与O3强正相关,与PM2。5强负相关,海平面气压和相对湿度与O3呈负相关,与PM25呈弱正相关,水汽压、日照和能见度与O3呈正相关,与PM25呈弱负相关,风速与O3 和PM2。5均为弱的负相关。(3)河北南部复合污染的天气类型主要有C型、W型、A型、U型,其中C型最多且偏O3复合污染,W型、A型偏PMi5复合污染,U型以O3和PM2。5低浓度复合污染为主。研究显示,气象条件对复合污染影响显著,关注二者关系,对今后大气污染治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复合污染气象特征Lamb-Jenkinson环流分型

    银川市秋冬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对臭氧的生成的影响

    杨丽蓉许萌徐海峰李林耀...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1年和2022年的10月至12月银川市秋冬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结果,分析银川市秋冬季VOCs的组分特征,并采用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和耦合MCM机制光化学反应箱式模型(PBM-MCM)分别分析了秋冬季银川市臭氧(O3)浓度升高的VOCs的来源及臭氧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2022年10-12月总挥发有机物(TVOC)平均浓度较2021年同期偏高6。49ppbv,增幅17。8%,烷烃、炔烃、卤代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组分均同比上升,其中炔烃上升幅度最大,同比增长61。9%;2021年和2022年的10-12月各类源的分担率类似,其中2021年区域传输工业源和燃烧源贡献较多,占比分别为24。3%和22。0%,溶剂使用源1、溶剂使用源2、油气挥发源和机动车尾气源四类源占比相当,在12。3%-14。9%。2022年燃烧源贡献升至首位,占比为22。0%,其次为区域传输源、工业源,占比为18。4%,溶剂使用源1、溶剂使用源2、油气挥发源和机动车尾气源四类源占比相当,在13。2%-16。7%。2021年和2022年的10-12月基本位于VOCs控制区,其中2022年12月人为源对臭氧生成的敏感性最大,如达到臭氧生成潜势降低10%的目标,按比例削减VOCs和NOx(3∶1),排放量总削减百分比达到27%。由此可见,现阶段削减VOCs仍是银川市降低臭氧生成潜势的有效途径。

    挥发性有机物(VOCs)臭氧生成敏感性PMF模型

    河道淤泥疏浚和底泥污染评价研究——以三亚市某河道为例

    孙淑雲陈晓芳刘广兵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选择更有效更环保更经济的底泥清淤方式及淤泥处置方案,研究采用平行断面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调查和分析了三亚市某河道的沉积物营养盐、有机质及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污染程度,并根据污染程度初步确定是否需要清淤、清淤范围、深度和工程量。结果表明:(1)河道的底泥主要受到有机质和总磷污染,对水体的富营养化有潜在影响。(2)清淤淤泥富含有机质、氮、磷等营养元素,是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剂。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均符合《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I级标准限值,清淤出的底泥可以直接或者经过干化处理后作为绿化种植土,用于园林绿化的土壤改良剂或客土置换。河道清淤的全过程研究对于其他河道淤泥监测评估及相应清淤疏浚施工及淤泥资源化处置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借鉴。

    河道清淤营养盐重金属淤泥处理处置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洱海北部入湖河流水质评价及变化趋势研究

    杨凤娥杨萍萍苏社飞陈涛...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5-2022年洱海北部三条主要入湖河流(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9个断面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按各成分分析计算其综合得分,分析主要影响指标,研究水质的空间变化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为洱海北部流域污染防治及水生态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洱海北部三条主要入湖河流水体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其主成分法综合评分表明弥苴河水质优于永安江,优于罗时江;2015-2022年洱海北部主要入湖河流各断面综合评分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表明其水环境污染负荷正逐年降低,其中2021年、2022年洱海北部三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改善明显。

    主成分分析水质评价洱海

    川渝高竹新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

    徐思源罗号然肖琳张姝...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渝高竹新区是川渝两省市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共同批准设立的跨省域省级新区。以川渝高竹新区2021年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排水规划,按照《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试行)》对川渝高竹新区范围内御临河、后河、温塘河3个水环境评价单元进行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估,采用河流一维纳污模型对新区河流排污限值进行分析,对比排污限值和排水规划排污总量,预测新区未来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表明:川渝高竹新区2021年地表水环境承载力现状处于未超载状态;预测出御临河、后河、温塘河等流域新增污染负荷超过纳污能力时的排水增量限值;预测出到2035年,御临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RC=93。8%,后河段、温塘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RC=100%,均为未超载状态。

    高竹新区水环境承载力排污预测

    基于主成成分分析的水质考核排名研究——以涪江四川国省考断面为例

    邓国海陈波向秋实赖欣...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涪江流域6种水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IMn)、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总磷(TP)和挥发酚(Ar-OH)间相互关系及影响水质考核排名的关键指标,使用2022年涪江流域34国省考断的6种主要水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34个断面四川省水质排名状况和影响四川水质考核排名的关键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以Ar-OH为主的第2主成分方差贡献率(18。374%)远低于以IMn、COD、BOD5、NH3-N、和TP为主的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64。005%),水质综合指数考核排名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前4位和后3位完全一致,其中后13位的断面排序基本一致,其余不完全一致。因此,经主成分综合评价指数排名可快速找出排名重点关注断面,再通过第1主成分排序精准锁定影响水质考核排名的关键指标,为提升水质考核排名以及开展水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主成分分析考核排名水污染防治

    豫西金矿邻近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李丹丹李耀辉田翊邓东平...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豫西金矿邻近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评估,分别利用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定量解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土壤As、Hg、Cr、Cu、Cd和Pb实测含量均超出了该地区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显示,土壤重金属总体处于偏中度污染,其中Hg和Cd污染程度高,最大值处于偏重度污染,As和Cr污染程度轻,Cu和Pb污染程度中等。对比PMF模型,APCS-MLR模型更适用于本研究区元素源解析,将来源分为工农业活动来源、自然来源和大气沉降来源,其中Hg、Cu和Cd主要贡献率来自于工农业活动来源,分别为57%、79%和88%;As和Cr主要贡献率来自于自然来源,分别为68%和60%;而Pb是由工农活动(52%)和大气沉降(45%)共同来源所决定。研究可为豫西地区土壤的污染治理、土壤修复和农田的可持续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农田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APCS-MLR模型PMF模型

    基于趋势分析法的输电线路施工区植被动态变化分析

    石剑波刘平占海歌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大量输变电线路工程的建设投入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潜在威胁,了解相关建设施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扰动至关重要。采用趋势分析和变异系数法等研究方法,基于MODIS NDVI和土地利用等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了2008-2022年间1000 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南昌段)施工的建设前后对区域植被生长环境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输变电路10 km范围的植被NDVI呈略微下降的趋势,由2008年的0。745下降至2022年的0。724;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其他地类流转,其主要影响集中在施工期。总体上,输电线路工程的建设对研究区内生态环境影响不明显。研究可为该区同类项目输变电工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输变电工程NDVILULC趋势分析时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