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产力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产力研究
生产力研究

月刊

1004-2768

0351-4070868

030002

山西省太原市水西关街26号(山西经济日报社6层)

生产力研究/Journal Productivity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三角推进共同富裕的水平测度与未来展望——基于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分析

    冯俊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生态富美和分配公平"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法对长三角各省市推进共同富裕的现状进行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三角各省市推进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2014-2021年长三角共同富裕指数总得分最高的是上海,之后依次为浙江、江苏和安徽.从耦合协调度看,各省市在2014-2017年从严重失调持续优化至中级协调.2018-2021年,在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之间波动.从各省市各维度来看,安徽在四个维度上提升幅度均超过100%,大幅领先于其他三省市.今后,长三角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依托两个示范区开展制度创新,以高质量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有机统一,探索生态富民之路,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模式.

    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共同富裕区域协调

    我国省级研学旅行政策的时间演进和空间差异研究

    周洪波柴焰张杨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是研学旅行发展的催化剂,对研学旅行的发展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而省级研学政策是导致各地研学旅行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文章以省级研学旅行综合性政策为样本,使用Nvivo 12 Plus对政策内容进行分析,分别从政策文本概况和"政策工具类型-政策执行主体-政策作用领域"的三维分析框架研究省级研学政策的时间演进和空间差异,为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总体看,省级研学政策对研学旅行含义的规定在不断演化和拓展,各省份对教育部等11部门《意见》的响应存在多重差异,呈现"试点探索-释放需求-扩大供给-规范行业"渐进式演进逻辑并具有三维不均衡性.未来研学旅行相关政策制定要加强系统性、科学性、协同性、创新性,加强政策评估和研学旅行评价.

    省级研学旅行政策政策三维分析时间演进空间差异

    过度心理契约满足对员工情绪及工作态度的影响述评

    杜嘉鸿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理契约是指在雇佣关系中员工对雇主或组织的责任或承诺的义务的一种认知或信念,同时也受到员工期待的影响.过度心理契约满足是指雇主履行心理契约的程度要高于其对员工的承诺或员工的预期,涉及雇主的承诺和实际传达给员工的内容之间的差异.文章在引入扩展观点下的心理契约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传统观点与扩展观点对心理契约研究的不同之处,回顾国外有关过度心理契约满足对员工情绪与工作态度影响的研究,以期通过对过度心理契约概念的介绍,补充国内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空缺,从而全面探究心理契约理论.

    雇佣关系心理契约过度心理契约满足心理契约破裂心理契约违背工作态度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科学内涵、运行机制及实现路径

    滕海峰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均富"的扬弃,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目前存在"单纯收入观""平均主义"等误解,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其中,"富裕"是物质与精神都富裕、"共同"是过程与结果都兼顾,是两者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既是理想目标,更是现实行动,是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共同"生产并"共同"享有"富裕"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实践过程,特别需要注重远期目标导向与近期目标实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主体培育与个人努力等相结合,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社会生产运行机制实践举措

    城镇职工工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凤孙占全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史料数据收集的规模越来越大,对历史的研究从定性转变为定量研究,量化历史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其中年鉴记录着大量翔实的史料数据,是量化历史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城镇职工工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历史规律研究对社会经济变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为数据源,对不同城镇单位职工工资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分别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职工平均工资自身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利用聚类方法对历史数据集进行时间段划分,从而发掘了更加合理的工资变化规律.针对影响工资变化的影响因素分别利用相关系数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获得了单个影响因素指标和影响因素组合指标,这些规律的发掘为当下或将来的职工工资调整和政策制定提供历史参考.

    城镇职工工资时间序列聚类影响因素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热度图

    地方财政运行中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以山西为例

    张婷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省份,2023年全省财政收入受煤炭价格下行影响较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小幅增长,税收收入下降,非税收入成为财政收入重要支撑.为对冲经济社会风险,财政支出保持了必要的支出强度,支出刚性进一步强化.从整体运行状况上看,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不足、收入结构不优、基层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应强化资金资产资源全要素统筹,加强开源节流挖潜,提升财政收支质效;合理安排财政资金,加力提效强经济,培植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从整体上推动各项制度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用治理效能提升财政对冲风险能力;着力防范"三保"风险、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全力营造安全发展环境.

    财政运行地方财政对策建议山西省

    西南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的衔接路径——以新内生式发展为视角

    闰彩霞王林丽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过渡期,乡村产业发展的政治逻辑与行政逻辑已发生调整,但"外生-内生"的实践张力依然横亘在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的转型过程中.根据新内生发展理论,新内生发展单元能否可持续发展,是判断扶贫产业可持续性的重要依据,也是推进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的衔接点.G县的产业发展态势表明,"产业扶贫-新内生发展单元-内生可持续发展-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面临着市场约束、资本约束和社会约束等多重限制.贫困乡村地区应以"跳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的新内生式发展视域,促进由以项目为主的发展模式向以区域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型,实现产业融合与城乡融合相协同的融合式发展,扩展乡村产业的经济发展空间.

    西南民族地区产业扶贫产业振兴新内生式发展融合发展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曾琼万立志尹朝静马强...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农业科技创新内涵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目标要求,从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投入、产出和贡献四个方面构建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22年重庆市37个行政区县(不含渝中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和短板,并从强化科研创新供给、提高农业科技成果量、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提高农业科技智慧度等5个方面提出提升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数实融合理论机理路径选择重庆市

    我国农村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与对策

    董建航李娜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农村地区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在农村地区如期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目前,农村地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存在政策措施缺乏细化落实、生活碳源排放量较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较低、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要强化现有支持政策的落地落实、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法律制度、推动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低碳转型、培养农民环保意识、实施配套保障措施,助力农村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农村意义对策

    政府补助赋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效应——外源融资和数字化进程作用机制的视角

    张华张宇宁李强祖醴静...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2016-2021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将政府补助分为税式补助和非税式补助,研究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两种补助形式均可以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和创新绩效,并且非税式补助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税式补助能够通过吸引债务资本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引致效应";非税式补助通过替代股权资本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发挥"挤出效应";同时,两者均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进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发挥"资源补给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政府补助对国有企业创新意愿的激励作用强于非国有企业,但对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弱于非国有企业;对特定功能类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绩效的激励作用均弱于商业竞争类企业;对内部治理质量高的企业创新意愿和创新绩效的激励作用均强于内部治理质量低的企业.

    税式补助非税式补助创新意愿创新绩效机制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