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林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林业科技
四川省林学会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林业科技

四川省林学会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荣伟

双月刊

1003-5508

scslxh2004@yahoo.com.cn

028-83220733

610081

成都星辉西路18号

四川林业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全面反映整个四川林业科技水平的技术类刊物。及时报道森林生态,树木遗传育种、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林业经济、林业教育、林业基础科学等方面内容。促进学术交流,面向全省林业生产建设,为提高四川林业科技水平和林业生产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西林盘研究综述与展望——基于CiteSpace及VOSviewer

    赵春兰幸雨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盘是川西地区典型的农村散居聚落,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和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持续受到关注。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结合CiteSpace及VOSviewer软件,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当中 2003~202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1)当前川西林盘研究主要从空间形态、文化精神、多元价值、保护实践等方面展开;(2)研究内容与角度已经覆盖宏观、中观和微观,物质空间层面的研究趋于完善。未来研究应融入更多学科,加强关注川西林盘中的"人"与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川西林盘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乡村振兴

    岷江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雨露张继刚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岷江流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过渡地带,是西南地区典型生态脆弱区之一,探索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对维持四川省生态系统稳定性至关重要。利用"压力-状态-反应"(PSR)模型,收集多源数据,并利用熵值-Critic法评估权重,分析 2012-2022年岷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评估流域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岷江流域在研究时间段内整体脆弱性先升后降,重度、极度脆弱面积在中部先扩张后收缩,轻度脆弱面积自 2017年后以成都市区为中心面积陡增,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且具有北部高-高聚集,中部、南部低-低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2)在政策因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影响岷江流域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是年均降水量和高程,且气候因素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程度逐步增强。研究成果可为岷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和"两山"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脆弱性岷江流域时空演变

    四川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龚静彭培好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秦巴山区是重要的生态与水源涵养保护地,区内植被覆盖水平高,但生态环境脆弱且复杂,明确该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为区域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为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保障。基于MODIS-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估算四川秦巴山区 2001~2020年植被覆盖度,通过线性趋势法、Hurst指数、重心迁移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变化、景观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如下:①2001~2020年,四川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度以+0。0071/a的速率稳步增长,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6912;除研究区西部外,整体植被覆盖为北高南低,各等级植被覆盖重心均集中嘉陵江中游流域及其附近,未来植被覆盖趋势主要为持续增加和由增加变为减少;②20年间,区域植被覆盖总体景观格局破碎度减小,聚集度增强,中低、中等植被覆盖区域向高植被覆盖区域转变,高植被覆盖成为主要植被覆盖类型;③由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四川秦巴山区影响因素最佳研究尺度为 5 km,高程、气温与人口密度是该区域植被覆盖变化主要影响因素。

    植被覆盖度像元二分法时空变化景观格局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不同厚度保鲜袋包装对"广丰"青皮核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张琳赵岚陈智天胡尚连...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厚度保鲜袋包装对青皮核桃保鲜效果的影响,用简便、环保的保鲜方法达到延长其贮藏期的目的,以四川产"广丰"青皮核桃为试材,以不使用保鲜袋包装为对照,采用 25 μm、45 μm、70 μm三种厚度的保鲜袋包装,于(4±1)℃条件下贮藏,每 7 d测定一次各组青皮核桃贮藏期间的表皮褐变指数、腐烂率、色差、呼吸强度、失重率、乙烯释放速率、MDA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厚度的保鲜袋包装均能抑制青皮核桃的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延缓呼吸高峰和乙烯高峰的到来,从而延缓失水、表皮褐变和腐烂的进程,抑制MDA含量的增加,较好地维持青皮核桃表皮色泽;其中,45 μm厚度保鲜袋包装的青皮核桃贮藏第57 d时,色差a*值2。65,失重率5。03%,腐烂率28。57%,综合来看保鲜效果最好。

    青皮核桃保鲜气调贮藏厚度

    林窗大小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林奕飞王博宇赵匡记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川东平行岭谷地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窗大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构建马尾松人工林合理林窗改造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华蓥市东方红林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 3种级别林窗(郁闭林下:CK,200 m2 小林窗:S,600 m2 大林窗:L),2021年 7~8月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并配合使用温度及湿度探针测定气温(T)、空气湿度(M)、大气压强(P)及大气CO2 浓度(Ca)。结果表明:1)与L(4。29 μmol·m-2·s-1)相比,S(5。99 μmol·m-2·s-1)对土壤呼吸速率的促进作用显著(P<0。05)。2)S形成可使气温显著增加,而L内空气湿度较CK显著降低(P<0。05)。3)与CK相比,矿质土壤呼吸速率在S内显著增加,在L内显著降低,而根呼吸速率在S、L内均显著增加(P<0。05)。4)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呼吸与气温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0。786),回归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气温对土壤呼吸有显著而直接的正效应,并通过改变矿质土壤呼吸和根呼吸产生间接的正效应。综上所述,小林窗形成可使川东平行岭谷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增加,气温是林窗形成后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

    林窗大小土壤呼吸碳排放马尾松人工林

    固体磷酸催化竹屑液化的反应机理

    吴斌何异莞唐宏伟房桂干...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体磷酸为催化剂液化竹屑制备生物基多元醇,利用FT-IR、GC-MS、NMR等技术和方法对液化产物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其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Vinyl ethyl carbitol等烯烃类的生成主要是通过固体磷酸催化PEG400一端脱去羟基形成的,而戊二酸物质等物质主要是由固体磷酸催化纤维素等生物质通过氧化重排而形成,除此之外,固体磷酸还解决液化产物酸值高的问题。

    固体磷酸催化剂生物基多元醇Vinylethylcarbitol戊二酸酸值

    不同光照强度对油樟1,8-桉叶素含量的影响

    陈楠柳欣魏琴赵鑫...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樟为樟科樟属植物,其次生代谢产物油樟精油富含 1,8-桉叶素,在食品、化工、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经济价值。植物生长过程及次生代谢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光照强度如何影响油樟精油含量及其成分变化,如何调控精油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目前尚无报道。以不同光照油樟叶片为材料,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油樟叶片精油及 1,8-桉叶素含量的差异,分析 1,8-桉叶素合成路径中 8个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光照强度影响油樟叶片形态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2)不同光照下油樟叶片精油含量显著差异,树阳面叶片精油含量比树阴面高 2。3%。光照强度引起油樟精油 1,8-桉叶素含量显著差异;(3)树阳面油樟叶片中DXR、CMK、HGMR、GPPS、NPPS、CINS、LIS基因上调表达,而HDS基因下调表达,不同光照影响萜类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旨在深入分析光照对油樟精油及 1,8-桉叶素含量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油樟栽培条件,提高1,8-桉叶素含量及生物技术调控产油提供理论基础。

    光照强度油樟精油1,8-桉叶素萜类合成基因

    2000-2020年自贡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罗绪富董正亮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自贡市 2000-2020年 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分析自贡市 21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结合自贡市自然地理与经济发展状况,选取 11个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利用PLUS模型探究自贡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为该地区国土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显示,2000-2020年自贡市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田为首,其次为林地与建设用地,21年间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 115。89 km2、56。72 km2,农田减少 178。90 km2,水域面积变化较小,农田减少区域主要在市高海拔地区,建设用地增加区域主要为人口集中的市县中心区域。在土地转化方面,农田与林地、林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化占主导地位,2000-2020年农田向林地转化 157。37 km2,占总转出面积的 68。61%。农田斑块数量增加,连通性减弱,斑块形状趋向不规则发育,林地破碎化程度减弱,建设用地斑块形状复杂化,整体景观多样性增强但连通性减弱,破碎化程度增强。对土地利用类型扩张进行驱动力分析,各驱动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农田与林地扩张贡献度最大的驱动因素均为高程,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为人口密度。

    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指数PLUS模型自贡市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空间分布格局

    李生强廖光炯孟庆玉贺飞...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掌握野生动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物种的精细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为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保护地位和科研价值。2019年5月~2022年 8月,按照公里网格法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临近区域布设红外相机,以期利用监测数据来评估红腹角雉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期间共计 320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 197个公里网格,共计约 95 60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 77个公里网格下拍摄到红腹角雉活动影像,独立有效记录 608次。研究发现,红腹角雉的网格占有率为 39。09%,不同功能区域均有分布和集群活动,集群数量为(2~3只);红腹角雉的平均探测率为 0。12,平均占域率为 0。13,占域率随着距居民点的距离(β=-0。287,SE=0。283)的增大而减小,随着 NDVI(β=0。057,SE=0。179)的增大而增大,探测率随着 NDVI(β=0。023,SE=0。109)和海拔(β=0。016,SE=0。096)的增大而增大;红腹角雉在 6种植被类型下均记录到其分布,在落叶阔叶林(1。00)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0。60)下的拍摄率最高;红腹角雉在保护区的分布海拔跨度为1 518~3 543 m,在1 518~2 000 m海拔段拍摄率最高(1。14)。在分析结果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同步绘制了保护区全域公里网格下的独立有效记录分布图、单网格集群分布图、占域分布图,直观展现物种的具体分布情况,也助力物种的精细化保护与管理。

    小寨子沟国家级保护区红腹角雉红外相机空间分布格局占域模型分布图

    若尔盖沙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承载力关系

    贺丽黄雪梅陈德朝瞿艳萍...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若尔盖草原不同程度沙化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并确定其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SWCCV),选取若尔盖草原极重度沙地、重度沙地、中度沙地和轻度沙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土壤物理性质、持水量、土壤水分有效性并确定SWCCV。结果表明:(1)在 0~60 cm土层,极重度沙地土壤容重最大(1。43±0。12 g·cm-3),轻度沙地最小(1。30±0。20 g·cm-3),其中>20~40 cm土层表现为轻度沙地土壤容重与极重度沙地和重度沙地差异显著(P<0。05)。在>0~20 cm、>20~40 cm、>20~40 cm三个土层内,四种沙化草地土壤剖面团聚体整体表现在>0。25~0。5 mm粒级的百分点占比最高,平均分别达到66。72±15。97%、56。28±14。44%和 44。67±12。57%,随深度增加表现为降低的变化趋势。极重度沙地和中度沙地>0~20 c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最大(4。68%和 46。13),而>20~40 cm、>40~60 cm土层,主要表现为轻度沙地土壤孔隙特性最好,而极重度沙地土壤孔隙特性相对较差。(2)轻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16。45%估和 17。53%测,中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 13。74%估和 15。62%测,重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 13。14%估和 15。56%测,极重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 9。1%估和 13。34%测。(3)轻度沙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 4 765沙、3 200高、4 507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52%。中度沙地为7 668沙、5 255高、6 873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76%。重度沙地为6 933沙、4 618高、5 980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70%。极重度沙地为5 755沙、3 850高、5 165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61%。研究结果为揭示若尔盖沙化草地的植被恢复机理和技术参考提供重要依据。

    草地沙化土壤有效水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若尔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