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任正隆

季刊

1000-2650

jsau@sicau.edu.cn

0835-2882295

625014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反映植物生产、草业科学、森林资源、环境生态、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经济动植物、农畜产品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和生物科学等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农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情况,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全省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已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对滇中典型流域土壤酸碱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杨佳乐赵洋毅王克勤段旭...
    405-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对坡耕地酸化土壤改良效果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滇中迤者流域试验区已实施等高反坡阶的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原状坡耕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实验及经典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试验样地土壤pH、交换性阳离子(Ca2+、Mg2+、K+、Na+、H+、Al3+、Fe3+)、阳离子交换量(CEC)及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淀粉酶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探究土壤酸化及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可显著降低致酸阳离子(H+、Al3+、Fe3+)含量(P<0.05),使得交换性H+降低20.00%,交换性Al3+和交换性Fe3+含量分别减少25.64%和69.29%.提升土壤pH 9.46%~13.25%、增加交换性盐基离子(Ca2+、Mg2+、K+、Na+)11.14%~39.31%、3.59%~8.96%、7.89%~17.14%、3.35%~7.99%及CEC含量(P<0.05)14.74%~21.33%.实施措施后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微生物量碳、氮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6.43%~15.28%、7.00%~31.70%、38.56%~73.71%、8.01%~21.20%、7.08%~11.14%和17.57%~31.48%,磷酸酶活性较原状坡耕地显著(P<0.05)下降38.00%~95.85%,且pH、交换性盐基离子和CEC含量均与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致酸阳离子与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整地措施、酸化影响指标(pH、交换性离子)及其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着酶活性(P<0.05),酸化影响指标对酶活性的贡献最大.[结论]布设等高反坡阶措施能改善土壤酸化环境,增强酶活性,这对于解决坡耕地土壤酸化问题,提高山区坡耕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等高反坡阶红壤坡耕地土壤酸化土壤酶交换性盐基离子

    成都市龙泉山不同混交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曲别三约骆晓樊戢康雨诗...
    414-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探究营建不同混交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为柏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山上由抛荒地营建的香樟×乌桕混交林、栾树×香樟混交林、乌桕×柏木×龙爪槐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柏木纯林为对照,测定了土壤磷组分含量(全磷、微生物磷、速效磷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并分析不同混交林类型土壤磷组分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究影响土壤磷组分的主控因子.[结果]①3种混交林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磷、速效磷和全磷的含量.在3种混交林中,香樟混交林提高土壤全磷和微生物磷含量的效果更显著;栾树混交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微生物磷含量的效果更显著.②3种混交林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土壤总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和pH.③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含量的主要因子,解释度分别为49.8%和27.6%.[结论]3种混交林总体上通过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pH来提高土壤全磷、微生物磷和速效磷含量.

    混交林柏木纯林土壤磷组分冗余分析

    滇西南宿根甘蔗地土壤大孔隙特征

    张铃悦马建刚赵彤辉
    42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准确掌握宿根甘蔗土壤孔隙的变化特征,为甘蔗种植中的土壤管理、土壤水文预测预报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结合土壤水分穿透曲线法测定了不同坡度、不同宿根年限、不同土层的甘蔗地土壤大孔隙.[结果]宿根甘蔗地40 cm深土壤大孔隙半径分布在0.3~3.6 mm,随着孔径的增大,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孔隙数量显著减少;随着坡度和年限的增加,小于0.6 mm的大孔隙数量减少得更显著;土壤大孔隙平均半径最大为种植后第4年,且年限间差异主要出现在坡地上;坡地大孔隙面积比和平均体积呈现出随着宿根年限增加其值减小的趋势.[结论]甘蔗地宿根管理下,深层及小孔径大孔隙数量减少是主要趋势,应加强深施肥或原位松土管理.

    滇西南宿根甘蔗土壤大孔隙水分穿透曲线

    基于最小数据集-聚类分析的高寒草甸退化综合评价

    李亚丽周南丁李怡燃蒲玉琳...
    430-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综合植被-土壤属性,构建适用于评价高寒草甸退化的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以期为高寒草甸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若尔盖花湖周边高寒草甸为对象,综合文献、标准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植被-土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获取草甸质量指数,基于系统聚类和自然断点法划分的草甸质量等级及样地的植被-土壤属性,确定草甸退化程度.[结果]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高寒草甸退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有8个指标,包括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可食性植物生物量、容重、有机质、速效钾、β-1,4-葡萄糖苷酶和脲酶.其中,土壤有机质、可食性植物生物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综合权重分别为0.232、0.215和0.206,对草甸质量的影响大于其余指标.根据评价指标计算的草甸质量指数(MQI)为0.142~0.713,基于该指数可将草甸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未退化草甸(MQI≥0.36)、轻度退化草甸(0.28≤MQI<0.36)、中度退化草甸(0.20≤MQI<0.28)和重度退化草甸(MQI<0.20),最后拟定高寒草甸退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分级标准.研究区高寒草甸以轻、中度退化为主,其退化面积占比约71.34%.[结论]构建的高寒草甸退化评价体系合理且可操作性较强,能为小区域高寒草甸进行定量的植被-土壤系统退化监测和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高寒草甸退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退化等级

    日粮中添加益生素对藏羊羔羊生长性能和瘤胃细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周力侯生珍吴振岭闫小兰...
    442-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0.2%益生素对藏羊羔羊生长发育及其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选择体重相近且健康状况良好的3月龄藏羊6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C组),益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产酶益生素(T组).90 d饲喂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择6只试验羊屠宰取瘤胃内容物,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① T组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组(P<0.05),而C组的料重比显著高于T组(P<0.05);② 两组间Shannon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和Ace(覆盖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③ C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相对丰度显著低于T组(P<0.05),而C组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T组(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0.2%益生素能够明显促进藏羊羔羊的生长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瘤胃有益菌的丰度.

    瘤胃微生物16SrDNA藏羊生产性能益生素

    不同比例藜麦秸秆和鸭茅混合青贮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袁艺陈冬明蒋艳君冉启凡...
    448-454,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比例的藜麦秸秆和鸭茅混合青贮对青贮品质的影响.[方法]将藜麦秸秆与鸭茅按鲜重比10∶0(A组)、9∶1(B组)、7∶3(C组)、5∶5(D组)、3∶7(E组)、1∶9(F组)、0∶10(G组)在室温条件下青贮60 d后,取样测定青贮品质.[结果]混合青贮(B组、C组、D组、E组、F组)的粗蛋白(CP)、粗灰分(Ash)、粗脂肪(EE)以及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均高于藜麦秸秆单贮(A组).随着鸭茅比例的增加,CP、Ash、EE以及WSC的含量逐渐上升,而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值降低.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9%.主成分综合评定、相对饲喂价值(RFV)和粗饲料分级指数(GI)结果一致,藜麦秸秆单一青贮饲用价值最低,鸭茅单贮饲用价值最高,藜麦秸秆与鸭茅按照3∶7和1∶9的鲜重比混合青贮效果差异不显著,且优于其他混合比例.[结论]藜麦秸秆与鸭茅混合青贮有助于提高青贮品质,鸭茅比例以70%~90%为宜.

    藜麦秸秆鸭茅混合青贮青贮品质相对饲喂价值(RFV)粗饲料分级指数(GI)

    非繁殖期笼养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及参考范围建立

    冯少华吴邦元梁驹陈黎...
    45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非繁殖期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笼养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构建参考范围,以期为绿尾虹雉健康状况评估、疾病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5只非繁殖期健康成年绿尾虹雉的血液,采用兽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兽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12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3项血液生化指标.同时,使用非配对t检验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组个体进行比较分析,依照正态分布区间建立相应指标参考范围.最后,将参考范围分别与相近雉类以及1只体况较差绿尾虹雉的对应指标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在非繁殖期绿尾虹雉中,α-羟丁酸脱氢酶存在性别差异(P<0.05),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血镁和γ-谷氨酰转移酶存在年龄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不具有显著的性别或年龄差异(P>0.05);绝大多数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与近缘雉类高度相似;25项指标的参考范围中,体况较差个体共有14项指标出现偏差.[结论]建立的非繁殖期笼养绿尾虹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为非繁殖期笼养绿尾虹雉健康状况评估、疾病诊治提供依据.

    绿尾虹雉血液生理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参考范围

    基于3种BLUP方法的长白公猪精液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李克标高广雄杨凯朱晓萍...
    464-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3种BLUP方法在长白公猪精液性状及其稳定性遗传参数估计中的差异.[方法]收集了来自2 294头长白公猪的227 361条精液数据,使用R语言ASReml软件包,分别用基于系谱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PBLUP)、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GBLUP)和一步法(SSGBLUP)3种BLUP方法对精液性状及其稳定性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使用PBLUP、GBLUP和SSGBLUP估计遗传力分别为:精液体积(VOL)0.21、0.08和0.20,精子密度(DEN)0.17、0.06和0.12,精子活力(MOT)0.25、0.06和0.26,精子畸形率(ABN)0.38、0.09和0.47,总精子数(TSN)0.11、0.03和0.09,有效精子数(FSN)0.15、0.03和0.12,精液体积稳定性(C.V.VOL)0.11、0.05和0.08,精子密度稳定性(C.V.DEN)0.03、0.02和0.03,精子活力稳定性(C.V.MOT)0.28、0.02和0.12,精子畸形率稳定性(C.V.ABN)0.09、0.01和0.03,总精子数稳定性(C.V.TSN)0.13、0.02和0.12,有效精子数稳定性(C.V.FSN)0.20、0.04和0.16.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3种BLUP方法估计的精液性状稳定性间的表型相关(0.11~0.99)和遗传相关(0.12~0.99)均呈正相关,且PBLUP方法估计性状间相关性结果与SSGBLUP方法的基本一致,精液品质性状间均呈一定的相关关系(-0.88~0.99),其中,精子畸形率与精子活力、总精子数和有效精子数均为遗传负相关(-0.28~-0.88),总精子数与有效精子数为遗传高度相关(0.98).[结论]使用PBLUP和SSGBLUP方法估计的遗传力高于GBLUP方法.除ABN为中高遗传力性状,精液性状及其稳定性均为中低遗传力性状.

    长白公猪精液性状稳定性遗传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