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任正隆

季刊

1000-2650

jsau@sicau.edu.cn

0835-2882295

625014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反映植物生产、草业科学、森林资源、环境生态、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经济动植物、农畜产品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和生物科学等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农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情况,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全省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已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优良恢复系泰恢808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型分析

    杨玲珑张向阳冯辉杨好...
    473-478,中插1-中插2,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泰恢808是目前长江流域应用广、市场潜力大的恢复系之一,具有优良的株型、品质和抗性。因此明确泰恢808的抗性基因型,为水稻育种和材料改良提供参考,促进和保障泰恢808在水稻生产中的安全应用。[方法]以泰恢808为研究对象,LTH为阴性对照,含有抗性基因Pikm的单基因系IRBLkm-Ts为阳性对照,通过PCR扩增和分析Pikm位点的基因序列及表达模式,接种38个稻瘟菌单孢菌株分析这些材料的抗病性。[结果]明确泰恢808含有Pikm基因,该基因在泰恢808和单基因系IRBLkm-Ts中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均受稻瘟菌诱导,在接种24 h后开始上调表达。但泰恢808的稻瘟病致病菌株仅有5个,明显少于单基因系IRBLkm-Ts。[结论]根据分子标记和测序的检测结果推测,泰恢808除了含有Pikm基因外,可能含有新的抗性基因。但因致病菌株的出现,在泰恢808的生产应用过程中,需对其抗病性进行实时监测。

    泰恢808Pikm基因稻瘟菌致病菌株

    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群体共性特征研究

    陈凯瑞刘芳艳罗永恒熊莹...
    479-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共性特征,构建规范化的机直播杂交籼稻品种鉴选方法和指标体系。[方法]以11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研究机直播对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机直播高产群体共性特征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与中产、低产类型品种相比,高产类型品种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77%~9。63%和11。19%~18。31%。高产类型品种拔节期、齐穗期及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显著提高27。78%~58。62%、15。38%~32。35%及18。23%~34。32%,收获指数显著提高了24。25%~34。84%,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LAI)显著提高了37。92%~85。43%,上三叶片较长(剑叶34。17~42。17 cm、倒2叶46。23~50。30 cm、倒3叶55。17~59。23 cm),倒2叶(1。67~1。93 cm)、倒3叶(1。40~1。53 cm)较宽,N1、N2、N3(基部至穗顶第1、2、3节间)节间长度分别缩短了12。06%~47。34%、14。02%~15。85%、1。97%~14。21%,而N4、N5(基部至穗顶第4、5节间)节间分别增加了6。86%~9。95%、6。68%~7。86%。相关分析表明,机直播条件下,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量、LAI、剑叶长和宽、倒2叶和倒3叶长,宽以及张角(茎秆和叶片平直部分的夹角)与稻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密切相关。尤其以齐穗期高效LAI、倒2叶宽、剑叶长与产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910**~0。927**)。[结论]增加齐穗期高效LAI(6。04~7。19),并注重协同提高剑叶长(34。17~42。17 cm)与倒2叶宽(1。67~1。93 cm),是机械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的共性规律。

    机直播杂交籼稻品种产量群体质量

    田间穗发芽对四川盆地中籼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刘佳影苏治源李秋萍刘泽茜...
    490-498,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田间穗发芽对四川盆地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水稻优质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桂朝Ⅱ号和西科恢768这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于成熟期收集田间穗发芽和未发芽籽粒,分析穗发芽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组分及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结果]对于加工外观品质而言,穗发芽导致西科恢768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显著降低4。44%、7。48%、3。83%,桂朝Ⅱ号则分别显著降低13。88%、8。90%、34。94%,穗发芽同时导致西科恢768和桂朝Ⅱ号整精米粒重分别降低10。99%和3。57%。穗发芽导致西科恢768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了23。71%和22。6%,桂朝Ⅱ号则分别显著增加了23。19%和9。98%。较未发芽籽粒(对照),穗发芽导致西科恢768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降低0。9%和1。43%;桂朝Ⅱ号则分别显著降低0。35%和0。33%。穗发芽导致西科恢768的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显著降低82。72%、96。68%和95。66%,进而导致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显著降低127。71%和95。27%;桂朝Ⅱ号则显著降低56。55%、72。63%和57。66%,其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显著降低61。18%和31。8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淀粉RVA谱特性与加工外观品质和稻米组分密切相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与糙米率(r=0。752、0。805、0。695)、精米率(r=0。853、0。904、0。801)、整精米率(r=0。651、0。752、0。584)、整精米粒重(r=0。696、0。731、0。709)、蛋白质含量(r=0。708、0。626、0。728)和脂肪含量(r=0。915、0。861、0。946)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垩白粒率(r=-0。966、-0。963、-0。945)和垩白度(r=-0。812、-0。834、-0。819)则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田间穗发芽严重影响四川盆地中籼稻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且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

    水稻穗发芽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稻米组分糊化特性

    基于高密度基因芯片的福恢2165重要农艺性状分子基础解析

    郑菲艳毛莹莹洪永河周鹏...
    499-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福恢2165作为一种表现优良的恢复系,具有株叶形态好、配合力高、抗稻瘟病和米质优等特点。因此,明确福恢2165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基础,可以为材料改良和杂交稻育种提供参考,促进福恢2165在水稻生产中的安全应用。[方法]评价福恢2165对稻瘟病的抗性表现,并通过水稻全基因组芯片技术分析材料的纯合度及基因组片段来源。检测与产量、抗非生物和生物逆境、品质、生育期、育性和株型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对福恢2165及其亲本进行抗病相关基因的单倍型分析。[结果]福恢2165显示出稳定的稻瘟病抗性,其基因型纯合度高,遗传背景单一。基因组片段来源分析表明,福恢2165的基因组片段更多来自于华航丝苗和蜀恢527。功能基因检测结果表明,福恢2165聚合了多个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调控基因。此外,单倍型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福恢2165含有丰富的抗稻瘟病相关基因资源。[结论]通过深入分析福恢2165的基因型特征和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揭示了其遗传特性和抗病性的分子基础。这些结果为福恢2165的遗传改良和育种利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福恢2165基因组片段功能基因稻瘟病基因芯片

    不同磷酸二氢钾喷施量对水稻淀粉合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赵蓉袁梦刘佳影宋建国...
    506-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磷酸二氢钾喷施量对水稻淀粉合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以3种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4种磷酸二氢钾喷施水平处理,取开花后10 d颖果,提取RNA并分析GBSSⅠ、BEⅡb、BEⅠ、SSⅡa及SSⅢa基因的表达量,待籽粒完全成熟后,检测供试水稻精米及糙米的总淀粉含量、总蛋白含量和总脂质含量,以及供试水稻精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抗性淀粉含量。[结果]对直链和抗性淀粉分析,磷酸二氢钾处理对琥珀一号可显著提高精米直链淀粉含量和抗性淀粉含量,分别提高了22。43%和95。01%;在琥珀二号和糯优一号中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但提高抗性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分别降低6。75%和64。24%,抗性淀粉分别提高55。63%和43。07%。进一步对淀粉合成通路关键基因表达分析,磷酸二氢钾影响GBSSⅠ、BEⅡb、BEⅠ、SSⅡa及SSⅢa基因表达,且在3个供试水稻品种籽粒中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对脂质和蛋白含量分析,随磷酸二氢钾浓度的升高,3个供试水稻品种精米及糙米的脂质含量均逐渐增加,精米中各品种相对于CK分别提高了72。64%、24。24%和4。71%,糙米中各品种脂质含量相对于CK分别提高了25。88%、17。20%和7。81%。相反,在精米中琥珀一号及琥珀二号总蛋白含量比CK分别降低了19。71%和22。15%,而糯优一号材料的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同于其他2个品种,变化呈现波动性,在糙米中,琥珀一号及糯优一号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与精米一致,琥珀二号材料的蛋白质含量变化与精米不同,呈现升高状态,最高比CK增加了30。30%。[结论]喷施磷酸二氢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精米的抗性淀粉含量以及淀粉合成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对水稻直链淀粉合成具有一定的品种特异性,能够提高稻米中精米及糙米的脂质含量,但降低精米蛋白质含量。根据不同喷施量对比,喷施磷酸二氢钾20 g/hm2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改善稻米品质。

    磷酸二氢钾水稻淀粉淀粉合成相关基因

    施氮量对优质稻G优325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李立江蒋明金何星雷姬广梅...
    515-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G优325的适宜施氮量。[方法]设 5 个施氮量处理(0、60、120、180 和240 kg/hm2,分别记为N0、N60、N120、N180和N240)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G优325主要生育时期茎糵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适当增加施氮量能显著提高G优325的产量,且在N180处理下产量最高。施氮量对产量构成因素、茎蘖数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影响显著,随着施氮量增加,G优325成熟期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均在N180处理达到最高值,而每穗粒数在N120处理最多。随着施氮量增加,抽穗前后的干物质积累向籽粒的转运量均表现为处理N180>N240>N120>N60>N0;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总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N180处理下最高;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表现为处理N0>N60>N120>N180>N240。[结论]适宜提高施氮量(180 kg/hm2),可协同实现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G优325高产与较高氮肥利用效率。

    优质杂交籼稻施氮量干物质氮肥利用率产量

    莴笋红叶基因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开发

    李春何振刘小俊梁根云...
    523-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莴笋叶色变异的遗传基础,加速莴笋新品种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方法]通过构建红叶和绿叶莴笋杂交群体,分析遗传规律,利用混池分组分析法(BSA-seq)和图位克隆法精细定位并克隆了莴笋红叶基因Lactuca sativa Red Leaf 1(LsRL1),根据变异位点设计了分子标记用于红叶莴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结果]遗传分析结果显示F2分离群体中红叶个体与绿叶个体的分离比为3∶1,说明研究中莴笋叶色表型受一个基因控制,且红叶相对于绿叶为显性性状。混池分组分析法(BSA-seq)将莴笋叶色基因LsRL1初步定位在莴笋第5染色体336。00 Mb到339。64 Mb的范围内。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进一步将LsRL1基因的范围缩小至2个Indel分子标记ls06和ls12之间的85。17 kb区间内,这一区间内包含2个基因LOC111892298和LOC111892911。亲本间差异位点分析将LsRL1的候选基因确定为LOC111892911,该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编码一个bHLH转录因子,参与花青素合成途径的调控。[结论]基于LsRL1基因在2个亲本间的插入缺失变异,我们开发了一个可用于红叶莴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Indel标记,以加速红叶莴笋的育种进程。

    莴笋红叶图位克隆分子标记

    落葵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杨世涵王依霖张怡田玉肖...
    529-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落葵(Basella alba)为落葵科落葵属缠绕茎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和印度。植物叶绿体基因组遗传稳定,常被用于植物的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旨在对落葵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特征分析。[方法]采用15对叶绿体基因组通用引物对落葵新鲜叶片提取的DNA进行扩增,并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n平台进行测序,获得其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结果]落葵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6 533 bp,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包含83个编码蛋白基因、28个tRNA基因以及4个rRNA基因。检测到基因组中45个重复序列和263个简单重复序列,二核苷酸序列均为碱基AT/AT重复。密码子分析表明落葵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第三位碱基偏好使用A或U,综合中性绘图分析、ENC标准曲线分析、PR2-plot分析发现落葵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受自然选择因素为主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符合落葵为双子叶植物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结论]落葵与落葵薯叶绿体基因组高度相似,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落葵与其他石竹目物种在反向重复区的收缩与扩张上存在差异。基于落葵在内的20种不同植物叶绿体基因组matK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落葵与其他落葵科植物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但其属间进化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为落葵科的资源分析及利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落葵叶绿体基因组SSR密码子偏好性系统发育

    农杆菌介导的黄瓜遗传转化体系优化研究

    陈梅陈露倩陈思杜长霞...
    540-545,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适用于农杆菌介导的黄瓜遗传转化体系,为通过生物技术进行黄瓜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方法]以华北型黄瓜品种'9930'子叶为试材,探讨卡那霉素浓度(kanamycin,Kan)、预培养时间、预培养基添加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AS)、分化培养基pH及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不同外源物质对黄瓜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不定芽分化、生根阶段的Kan临界浓度为150 mg/L;不进行预培养的黄瓜不定芽诱导率最高,为77。17%;当分化培养基pH为5。6时不定芽诱导率最高,为75。26%;外植体在添加0。5 mg/L的IBA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达100%,根长也显著增加。[结论]在以黄瓜品种'9930'子叶节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体系中,150 mg/L Kan可作为不定芽分化和生根阶段的筛选选择压;不进行预培养更有利于其抗性芽诱导;适合不定芽诱导的分化培养基pH为5。6;0。5 mg/L的IBA为诱导外植体生根最佳激素浓度。

    根癌农杆菌黄瓜遗传转化

    '果真好1号'与其亲本'大五星'枇杷果实苹果酸代谢差异比较

    周甲云张坤王羊宋潘晖...
    546-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果真好1号'及亲本'大五星'枇杷果实主要有机酸——苹果酸代谢差异,明确其积累规律、相关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以期为枇杷生产过程中有机酸的调控与低酸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五星'和'果真好1号'枇杷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材料,测定可滴定酸含量、有机酸组分及其含量、苹果酸相关酶活性以及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2个枇杷品种的果实发育前期主要积累酒石酸和琥珀酸,发育后期主要积累苹果酸,苹果酸含量均随果实发育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大五星'相比,'果真好1号'成熟期时可滴定酸、有机酸、苹果酸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7。6%、25。2%和35。6%,苹果酸合成酶NAD-MDH活性显著提高和降解酶NADP-ME活性显著降低。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EjPEPC、EjMDH和EjNADP-ME的表达水平在成熟'果真好1号'果实中较'大五星'显著上调,而EjNADP-ME4显著下调。相关性分析表明,2个枇杷品种的苹果酸含量均与NAD-MDH活性和EjNAD-MDH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EjPEPC2和EjNADP-ME4的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成熟期'果真好1号'中EjNAD-MDH的高表达提高了NAD-MDH活性,'大五星'EjNADP-ME4的高表达提高了NADP-ME活性,导致'果真好1号'苹果酸合成速率增快而降解速率减慢,最终导致其苹果酸含量高于'大五星'。

    枇杷果实有机酸苹果酸代谢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