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李跃清

季刊

1674-2184

scqx77@163.com

028-87326540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20号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Journal 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气象科技人员与全国气象工作者交流的园地,也是反映四川气象科技研究水平的窗口,展示了四川气象科研的成果;是有关部门获取气象科技信息的渠道、气象爱好者可通过该刊了解和学习气象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南地区暴雨灾害集中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指数的关系

    鄢晓茜肖天贵王静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1971-2020年西南地区95个气象站点日降水资料,以降水集中指数(PCI)为基础,构建了暴雨灾害集中指数(PDCI),分析了该指数在西南地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变换方法探究了西南地区PDCI与大气环流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近 50 a西南地区PDCI呈现增加趋势,其递增率为 0.09/10 a,暴雨灾害发生的机率增长;西南地区 75%的站点未来 PDCI指数呈现增加趋势,预测暴雨灾害发生将会更为频繁;西南地区 PDCI与 AO、NAO、NINO1+2、NINO3.4、NINO4、PDO、SOI均存在共振周期,在不同时间段内PDCI与上述多种大气环流指数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对应的相关系数介于-0.27~0.31之间,得到上述多种大气环流指数均对西南地区暴雨灾害集中度存在一定影响.

    暴雨灾害集中度变化特征大气环流西南地区

    重庆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周末效应初探

    白莹莹唐红玉张焱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重庆地区1961-2021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2021年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了平均气温和降水频次的周内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近 60 a,重庆气温一致表现为负周末效应,即周末气温低于工作日,周内峰值出现在周三,谷值在周末;降水频次则与气温相反,绝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正周末效应,即周末降水频次高于工作日,谷值出现在周三,峰值在周末.从气溶胶作用看,气溶胶浓度周末少于工作日,有利于周末气温低于工作日;气溶胶浓度工作日大于周末,由于气溶胶的第二类间接效应,人为的气溶胶增加而引起的辐射强迫作用,从而抑制降水,有利于工作日降水少于周末.从城市化角度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日与周末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使得工作日和周末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更为显著,加剧了重庆气候的周末效应.

    夏季重庆气温降水频次周末效应

    贵州中北部一次冰雹和雷暴大风过程综合诊断

    李典南向淑君袁三明顾天红...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5月15日贵州省中北部发生了一次以冰雹和雷暴大风为主的强对流过程,最大瞬时风速达到 44.3 m∙s-1,最大冰雹直径达到 40 mm.基于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本次过程的天气系统配置、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综合诊断.结果表明:(1)500 hPa高原槽东移,槽后冷平流推动低层切变线南压,配合地面冷锋和辐合线活动,触发了本次强对流天气.(2)过程前后,贵州省中北部呈"上干下湿"和"上冷下暖"的结构特征,中低层西南急流带来充足水汽,K指数、△T(850~500)hPa显示大气层结呈较强不稳定状态,此外还有中等偏强的垂直风切变、适宜的 0℃和-20℃层高度,整体表现为有利于冰雹、雷暴大风发生发展的环境.(3)雷达回波特征显示,午后地面辐合线附近多个雷暴单体生成发展,回波由团状变为弓状,高质心、高伸展且 50~60 dBZ回波接地,表现出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前后向的V型槽口等特征,形成大冰雹和极端雷暴大风;夜间雷暴单体先分裂再弥合,强度减弱,形成层状云和积状云的混合云团,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

    贵州冰雹雷暴大风综合诊断

    基于模式物理量参数的云南雷暴大风概率预报技术研究

    陈小华李华宏何钰马文倩...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9-2021年云南 125个国家站大风数据和云南省地闪资料,统计云南雷暴大风个例,并挑选对雷暴大风有重要意义的物理量参数,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确定云南雷暴大风个例的物理量阈值,再基于ECMWF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及确定的阈值,采用二分法进行云南雷暴大风概率预报.结果表明:在云南三次雷暴大风过程预报检验中,8月 4日云南中部及东北部雷暴大风均命中,但在云南西部及西南部出现大范围的虚警,导致此次过程虚警率较高和临界成功指数较低;8月 5日云南中部、东北及西北部雷暴大风预报正确,且云南西部及南部虚警范围小,虚警率较 8月 4日明显降低;7月 7日云南自东北向西南出现大范围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雷暴大风预报落区与实况基本吻合,呈现命中率高、虚警率较低的特征;三次过程命中率、临界成功指数、虚警率平均为0.873、0.203、0.789.

    雷暴大风概率预报命中率虚警率

    基于HYSPLIT模型的达州与成都空气质量相关性研究

    杜筱筱董丹丹冯勇王婷...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16-2020年四川盆地霾高发季空气质量数据,对四川盆地区域污染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再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利用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浓度权重轨迹等方法,重点研究了达州比成都先污染情况下两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相关性机理.结果表明:达州比成都先污染的类型占比最高,为 40.7%.达州先污染类型下,其地面风场的地面风速小于成都市,地面风速>2 m/s的发生频率 4.1%明显小于成都市的 18.7%,达州市东东北风(ENE)、东北风(NE)、东风(E)占比最高,分别为 16.7%、16.3%、15.3%.综合风速和风向两个因子,成都地面受东北向(NNE和NE)的气流影响最大,这和达州的偏东风气流方向吻合.成都污染潜在源区主要位于其城区至东南一带,其余在达州西部、南充东部、遂宁和资阳、重庆交界处、重庆西部一角、自贡和内江西南部.达州比成都先污染这种天气类型下,达州对成都的空气质量影响不是主要原因.

    HYSPLIT模型区域污染潜在源区

    云南怒江州地质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肖瑞迪范立张张明达杨晓鹏...
    12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8-2022年地质灾害和降水数据,分析了云南怒江州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地质灾害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怒江州地质灾害 2010年发生数量最多,2016年次之,且地质灾害多发在春夏季,高峰期集中在 4月和 7月.从空间分布看,怒江州地质灾害表现出北多南少的显著特征.主要包括泥石流、滑坡和崩塌,其中泥石流最多,且不同地质灾害分布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怒江州地质灾害与该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地质灾害发生期间以小雨、大雨和暴雨量级为主,进一步证实了降水是引发怒江州地质灾害的主要气象因素.

    地质灾害时空变化降水怒江州

    8月高原季风对成都降水的影响研究

    吴尧肖天贵假拉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高时空分辨率的融合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8月高原季风影响成都降水的规律及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成都 8月降水量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4个 8月高原季风指数与同期成都降水均呈负相关,说明 8月高原季风增强(减弱),对应同期成都降水减少(增多);两者的负相关性在 8月中旬最强,表明这一时段高原季风对成都降水的影响最为显著;高原季风指数TPMI强年,西太副高偏南,孟加拉湾槽偏东较强,500 hPa距平场呈"+-"为主的经向分布,高原低压加强,四川东部上空受偏北气流影响,成都地区受下沉运动控制并且整层水汽辐散,对流稳定,不利于产生降水;TPMI弱年,西太副高偏北,孟加拉湾槽偏西较弱,500 hPa距平场呈"-+"为主的纬向分布,高原低压减弱,四川东部受偏南气流影响,有明显的水汽辐合且以上升运动为主,对流不稳定,利于产生降水.

    高原季风成都降水相关关系影响机制

    2022年那曲市汛期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对比分析

    拥珠卓嘎桑秋璐索朗塔杰遵追白玛...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那曲地区气象站点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结合FY-4A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等探测数据,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 2022年 8月 2日和 9月 1日发生在那曲市色尼区两次伴有雷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强对流天气均是副热带高压在高原地区活动且在高压边缘触发对流所致,地面辐合线是两次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雷达回波的强弱变化与对流天气的发展演变对应较好,雷达回波强度图仍是预报高原对流天气的重要参考.对流层垂直切变和整层水汽条件是把握对流天气性质的主要依据,对流云团、云顶亮温、上冲云顶等云图特征对强对流天气发展、强度变化和未来走向的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强对流云图特征雷达特征切变线副热带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