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大明

双月刊

1000-5315

scsf@chinajournal.net.cn

028-84760703,84761309

610066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反映该校文科教学与科研成果,侧重巴蜀历史及中学文科教学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化的两种方案及其得失

    任剑涛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词汇,它既用于界定 15 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特定状态,又用于展现一种合于人类期望的发展性价值观念,因此成为人类追逐的世间理想.这样的理念,促成了务实改进社会的原生现代化与实现理想目标的批判现代化两种现代化模式.两种方案,都追求社会的发展.相比而言,前者在承认社会总存在不足的前提条件下,尽力寻求财富的增长、福利的改善与公益的增进;后者则认为社会是可以从根本上重建的,因此希望超越具有缺陷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一并解决物质财富增长、福利提升与人性升华的社会问题.前者所取得的现代化成就,成为可借鉴的社会发展模式;后者所尝试的现代化跃升,常常导致社会进步的曲折发展.这是致力追求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国家,需要审慎分辨、理性选择的现代化不同进路.

    现代化批判现代化社会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论析

    李飞虎齐卫平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之一.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紧密交织在一起,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机理.西方式现代化暴露出的各种弊端阻碍了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行动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现代化遵循正确方向和沿着健康道路向前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准则.

    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析

    孔泽鸣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先行"的现代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但是却因为资本的贪婪、扩张本质也同时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格局.打破这种不平等的世界格局,是人类社会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重要论断,不仅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客观真理,而且顺应了当前世界发展的历史大势和必然潮流,深刻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人民谋福祉的价值旨归.在新征程上,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共建共享的理念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要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要以"中国理念"共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以"中国方案"共同破解全球治理危机,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

    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内涵诠释

    郭文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一百多年来,旅游作为参与理解和洞察世界的方式以及旅游的大众化和全球化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20 世纪 20 年代到改革开放前,旅游发展的社会功能呼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探索逻辑;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旅游发展的社会功能呼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实践逻辑.旅游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应充分体现其时代性、伦理性和指引性.未来需要探索更高的价值理念,尊重旅游权、实践旅游权、发展旅游权,让人们更好地共享旅游空间权益;研究在理论上能为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在实践中能更好地彰显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土方案.

    旅游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旅游权益高质量发展

    世界的祛魅与虚无主义的危机——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哲学的"总问题"

    罗久姜维端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浪漫主义的确是一场极具争议且无法用某种单一的立场或者价值观来概括的、极为复杂的思想运动.但是,这种复杂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完全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完全无法定义.早期浪漫主义的美学、宗教、科学和政治思想,与整个哲学或形而上学研究的主题和意图保持着内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正因为早期浪漫派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突破了理性主义和主体性反思哲学的局限,所以,他们关于自然、宗教和政治的观念具有完全不同于启蒙的科学世界观、理性宗教观和契约论国家观的独特理路与思考框架.早期浪漫派试图发展一种非主体主义的形而上学,将意义与规范的根据建立在绝对无条件者之上,以克服理性的异化和现代世界的内在分裂;并通过对审美经验的内在统一性的揭示和一种新的宗教观念的发展来突破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促进理性自身的辩证的、合目的的发展和人的教化,恢复人的整全性,进而从根本上回应现代虚无主义危机,重新奠定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性主义虚无主义启蒙运动唯美主义

    实证主义论争的起因——对"波普尔-阿多诺之争"的反思

    谢地坤高继鑫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关于"德国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论争"的起因长期以来都存在误解.批判理性主义者认为实证主义论争的起因是哈贝马斯对波普尔的理论攻击,但波普尔与阿多诺之间本无实质分歧.达伦道夫意识到了波普尔和阿多诺之间的分歧,但将其理解为一种康德式立场和黑格尔式立场之间的冲突.根据对论争文本的考察可知,上述两种观点都是成问题的,图宾根会议上波普尔和阿多诺之间的分歧就是实证主义论争的起因,这从本质上表现了批判理论和批判理性主义对康德批判哲学的不同理解.

    批判哲学实证主义论争波普尔阿多诺图宾根会议

    至善、目的王国与永久和平——康德共同体理论可实现性的三重维度

    黄各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康德的政治共同体与伦理共同体在立论基础、制度内容以及可实现性上均有着较大差异.前者彰显的是最高的政治善,旨在通过强制的法权与渐进的改革走向国家间的永久和平;后者则彰显的是神学层面的至善,需要预设上帝作为最高的公共立法者,以此对所有人的德性法则进行普遍规定.这两种共同体理论之间的"断裂"使得康德实践哲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受到挑战.但康德同样还提到了一种目的王国共同体,它以道德世界中的至善为依托,旨在通过行动者间的道德自律达成交互责任、立法意志与平等自由的状态.这不仅向上承接了道德存在者所向往的伦理共同体,同时还向下规定了政治共同体联结的前提,为真正走向国家间的永久和平提供基础保障.

    康德至善伦理共同体目的王国永久和平

    兼容与迭代:数字诉讼的三种形态

    左卫民沈思竹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司法领域已经或者可能出现三种形态的数字诉讼.1.0 形态的数字诉讼是数字技术与传统诉讼结合的初级形态,诉讼的基本机制和规则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2.0 形态的数字诉讼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方式处理依托于数字技术的数字纠纷,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脱离传统诉讼原理的束缚;在 3.0 形态的数字诉讼中,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证据的形成及其审查判断,纠纷与诉讼程序的展开亦与数字技术密不可分,诉讼理念、原则以及具体的诉讼规则也与传统诉讼明显区分开来.三种形态的数字诉讼不同而兼容,交替并迭代.在数字诉讼形态迭代的过程中,司法正义实现的方式以及司法正义概念本身也在变化.

    数字诉讼司法正义诉讼形态兼容迭代

    法治化营商环境视域下行政检察监督的实践检视与规范构建

    秦前红李天雨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于刑事检察,"四大检察"的提出为检察机关以更广泛的途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行政检察"一手托两家"的履职特色,使其具备了规范行政执法、推进公正司法的能力,这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需求相符合.在实践中,行政检察对法治化营商环境领域存在的有关机关不积极履职、不当行使权力等现象进行了监督,并引导企业开展了行政合规建设.当前,行政检察在法治化营商环境领域还存在着工作体系性不足、监督重心与现实需求错位、权力行使边界模糊等瑕疵.应当强化检察一体化的组织优势,为行政检察工作赋能,并针对行政检察履职边界问题,运用基于过程的国家权力分工和明确监督对象进行厘定,以监督行政违法行为、提高人民法院诉讼效率、降低市场主体维权成本为核心,秉持能动履职理念,拓展行政检察的可能作为空间,塑造行政检察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工作体系.

    行政检察监督法治化营商环境行政争议检察机关法律监督

    政府主导原则的规范阐释与制度展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依归

    王建学高强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主导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问题,但在法学界则长期受到忽视.2023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 9 件法律已将政府主导明确规定为基本原则之一,未来政府主导原则入法的步伐可能会不断加大.政府主导原则的法律确认是法规和党政文件中同类内容的升级,其在内容上与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乃至更宽泛的多方协同或多方共建相结合,并以各级人民政府的相应职责为具体依托.就规范基础而言,政府主导原则内嵌于宪法所确立的国家治理体系,以党政结构为组织保障,并关联着宪法所宣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政府主导原则的实现需要特定的制度结构作为保障.为更好发挥政府主导原则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功能,应当对各级政府的职责进行体系性整合,完善政府内部的横向和纵向分工,发挥好党政合署的组织优势,并夯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

    政府主导国家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有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