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大明

双月刊

1000-5315

scsf@chinajournal.net.cn

028-84760703,84761309

610066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反映该校文科教学与科研成果,侧重巴蜀历史及中学文科教学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对列宁学说的宣传和阐释——基于对1949-1956年中国主要理论报刊的研究

    吴文珑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对列宁学说的宣传和阐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宣传内容上,列宁的国际主义思想、知识分子和文化理论以及过渡时期理论是知识界着力阐释的方面,它们渐次在三个历史时段被主要理论报刊集中述及.在宣传方式上,主要理论报刊最初表现出结论式的论断多于学理性研究的特点,国内民众借以认识列宁国际主义思想的文献比较有限.1951年至1953年间,知识界开始注重通过引述列宁著作原文、类比经典文献的方式来阐明原理,因而对列宁知识分子和文化理论的阐释更加细致和深入.1953年后,列宁过渡时期理论在更为宽广的文本基础上得到传播,列宁著作内容进一步得到学理性的解读.相关的宣传和阐释既推动了列宁学说的中国化、大众化,加深了国内民众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又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群体在建设新社会这一问题上的良性互动.

    列宁学说知识分子理论报刊新中国

    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逻辑

    雷栋良杨楹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现代生活,面向生成的历史世界,马克思生活哲学秉承青年黑格尔的批判精神,超越青年黑格尔派批判的超验性与狭隘性,实现批判的历史性转向,从而展开"自我异化的非神圣形象"的系统批判,实现了对国家、法、私有制、雇佣劳动,以及"拜物教"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生活世界全面异化的历史境况,构成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的推进路径,彰显了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的运思特点与价值逻辑.在此基础上,以"批判"为手段,以扬弃异化的生活世界为目的,从而张扬了马克思为人类自由、解放和现实的幸福而批判的价值真谛.

    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自我异化

    孔子关于生存之知的思想和方法

    唐代兴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哲学是一种生存哲学,它创造出一种人与人、人与家邦如何生活在一起的思想范式和生存范式,贯通这一双重范式的是生存之知.生存之知的核心思想是人必以求知增智为生存的动力和指南.生存之知的基本主题是知人,其前提是知命、知礼、知言,以此为视域展开为己之知和成人之知.前者之知的紧要问题,即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如何看待生活的贫富?人怎样成为一个人并不断做好一个人?后者之知的总准则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厚责,是严于律己的准则;薄责于人,是宽以待人的准则.借此准则,成人之知既要多闻多见,也应听其言而观其行,更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并"察其所安".

    孔子生存范式生存之知求知增智为己之知成人之知

    契嵩佛学化的《中庸》诠释

    张卉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契嵩以释为本、以儒为用对《中庸》的核心范畴进行了解读.他指出,《中庸》之"性"是真如、清净;"喜怒哀乐"之"情"是绝情之权,"修道之教"是圣人以清净之性教人制情;"中庸"是"不为"(空);"诚"为真如、为空,贯穿于万物的始终;《中庸》执中之道、孝道与佛之"中道"、孝道契合,主张将佛之"中道"、孝道纳入王道思想中.契嵩通过对《中庸》核心范畴的佛学阐释,指出儒释本来一贯,同时又指出佛家性命之学是道德性命之源,佛学既可以资政,又是根本性的学问.契嵩佛学化的《中庸》诠释不但推动了佛学的儒学化,而且有利于士大夫对佛教的接受,也给士大夫建设新儒学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契嵩《中庸》佛学性命之学

    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我-你"关系

    帅巍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我-你"关系是理解和解释得以可能的条件,是效果历史意识的体现,而效果历史意识则是其哲学解释学的灵魂.伽达默尔的这种"我-你"关系颠覆了传统认识论与解释学中的主客关系,恢复了理解的历史性,将单向的主客关系以及以恢复文本原意为中心的理解活动扭转为了理解者与被理解者进行互动的"我-你"关系.这种"我-你"关系贯穿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所有重要维度,并突出体现了其哲学解释学的伦理性和实践性.而列维纳斯则认为,伽达默尔的"我-你"关系与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一样,都不能完全体现"你"或他者的不可理论化与同一化特征,但列维纳斯却忽视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本身一定是具有历史性的.伽达默尔的"我-你"关系不仅对于解释学自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反映了在德法现象学运动中,有着强烈的关系哲学与伦理性实践哲学的特征.

    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历史性伦理性实践

    刑法修正文本与刑法文本统一——基于法律修改技术的分析

    孔德王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证刑法文本统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首次公布刑法修正文本,将1997年至今有效的单行刑法、刑法修改决定和刑法修正案一并编入刑法.尽管刑法修正文本具有实用性优势,但其未经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不是唯一确定的标准文本,实际上仅仅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辑形成的文本,因而存在合法性瑕疵.审视现有的刑法修改方式,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和刑法修改决定三种方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缺陷.统一刑法文本可以考虑首先由全国人大适时将现有的单行刑法、刑法修改决定和刑法修正案整合纳入刑法典,终结目前刑法文本不统一的局面,然后选择恰当的刑法修改方式并加以改进,确保后续修改刑法典不会妨碍刑法典的文本统一.

    刑法修正文本刑法再法典化刑法修正案刑法修改决定单行刑法

    全国人大纵向立法授权的规范构造

    谭嘉玲林彦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的纵向立法授权制度存在授权主体范围扩张的问题.以往位阶理论的研究路径无法解释纵向立法授权行为的性质和规范要求.纵向立法授权本质上是立法权配置的例外方式,其实质依据是国家机构的基本法律制定权,形式依据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兜底性职权条款,主观正当性支持则源于"两个积极性"原则.权限基础、民主要求和宪法惯例表明,授权主体只能是全国人大.但是,2023年《立法法》第八十四条将授权主体扩张至全国人大常委会,这与宪法原旨不符.《立法法》应当遵循纵向立法授权主体只能是全国人大的合宪性要求,并根据规范化、体系化要求完善当前第八十四条的内容设计和结构安排.

    纵向立法授权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法》基本法律央地关系

    宪法原则的理论澄清、识别方式和运用模式

    钱宁峰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宪法权威的强化,"宪法基本原则"、"宪法原则"等概念在立法中逐渐普及,进而成为合宪性审查或者司法适用的依据.之所以宪法领域存在泛化使用原则的倾向,原因在于存在着原理论、地位论和解释论的不同认知视角.宪法原则和政策、价值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宪法原则是指具有公认的、普遍性的宪法观念,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在内涵上是稳定的,可以视其为一种独立的宪法解释依据.宪法原则可以通过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进行识别,表现为宪法母原则与宪法子原则、宪法原则与部门法原则等不同原则类型,从而形成一张彼此影响制约的宪法原则网络.借鉴原则理论对原则与规则之间关系的结构认识,宪法原则的运用存在权衡方式、选择方式、协调方式和填补方式等四种模式.

    宪法原则宪法渊源合宪性审查宪法适用

    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价值指向与路径方向

    徐政张姣玉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展格局所倡导的国内外双循环与新质生产力所具备的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改革为先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特征,形成了互为促进、互为支撑的必然联系.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合理回应,是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必要调整,以及对现有经济发展理论的完善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多维涵义包括科技驱动的新经济形态、生产关系适应性的改进、经济系统的创新驱动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指向在于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以保障国内经济安全运行,推动异质要素流动融合以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提升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增强国际循环吸引力.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创新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加强不同经济体的多边合作,以及加快建立国际联合研发平台.

    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新质生产力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机理、困境与路径

    项松林孙悦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在要素结构、支撑载体、功能机制、形态模式上具有高科技、高水平、高效能、高质量、高阶性等内涵与特质.城市是承载人口的重要空间、创新活动的重要策源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新质生产力通过高科技赋能,引领城市新型要素集聚;通过高水平支撑,引领城市产业结构优化;通过高效能变革,引领城市动能转换;通过高阶性跃迁,引领城市形态升级.当前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还面临动力变革、产业支撑、品质提升、形态跃迁等现实困境.在全面推进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坚持创新驱动,形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推动产业升级,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推动"四化"协同,创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型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