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语文
外国语文

熊沐清

双月刊

1674-6414

sisujournal@126.com

023-65385313

400031

重庆市沙坪坝区

外国语文/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贯彻“双百方针”,主要反映学院内外学者在外国语言、外国文学、翻译等研究领域的热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外语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中的大语言模型

    冯志伟张灯柯
    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内容,大语言模型是自然语言处理的突出成果.本文描述了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分别介绍了预训练模型、Transformer模型、动态词向量嵌入模型ELMO、双向编码表示模型BERT、生成式预训练模型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原理与结构,最后讨论大语言模型与翻译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大语言模型的内容治理问题.大语言模型不仅推动自然语言处理取得工程方面的成功,更深刻改变了过去的语言知识生产方式,使语言研究从单学科迈向多学科.这种变革和创新无疑将推动语言学发展.

    自然语言处理大语言模型预训练模型Transformer模型ChatGPT内容治理

    量子思维应用于音位研究初探

    于中根张学丽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子思维与音位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领域的研究逐渐联系起来,形成了量子音位学理论.量子思维为音位研究提供了 一种新的分析和解释方式.然而,国内外仍欠缺关注量子思维应用于音位的研究.通过引入连续性、不确定性、超位置、纠缠和相干等量子思维的概念,传统的二分法对音位的理解可以得到深化和扩展.量子力学的数学模型和工具可以更好地描述音位之间的连续性和交叉现象,更好揭示复杂语言中音位的组织方式,并探索语言中微观规律和特征,并为音位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然而,量子思维在音位研究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来验证和完善这一方法.

    音位连续性不确定性超位置纠缠

    对话共鸣产生幽默的认知机制:概念整合+乖讹消解的视角

    刘兴兵
    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整合理论和幽默的乖讹-消解理论相结合可用来解释对话共鸣实现幽默效果的认知机制和过程:共鸣产生幽默效果的认知操作是概念整合,但与其他现象的概念整合不同,在共鸣的概念整合中,平行、对仗的语言结构形式触发概念整合;源自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或/和关系在整合空间存在乖讹,随后,整合空间会基于自身的逻辑机制,产生涌现结构,对乖讹进行消解,因而最终产生幽默的效果.

    言语幽默对话共鸣认知机制概念整合乖讹消解

    数词与定指:以数词"一"为例

    王珲吴义诚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定冠词的语言来说,何种语言成分能够承担定冠词的功能是过去30多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基于跨语言和跨方言的事实:(1)鉴于自然数的基本功能是计量,而定冠词的基本功能是定指,自然数"1"不可能语法化为有定性标记,它只能发展出不定冠词的功能;(2)数词的计量功能与定冠词的确指功能相悖,这从逻辑上决定了前者没有发展成为后者的可能性;(3)数词"一"可作有定解读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用现象而非语法现象.

    自然数"1"数词定冠词不定冠词指示词有定功能

    《格林童话》:现代性观念的建构之物

    丰卫平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林童话》只是格林兄弟学术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然而却完整地体现了两人关于历史和现实的观点及语文学学科意识,其学术研究的"科学性"是与德国政治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的.他们挖掘"古代文献"旨在从人类远古和中世纪文化中找寻能回归统一、整体的元素,以克服现代人的危机意识——人的分裂、人类古老思想财富的遗失和民族身份的空缺.所以,《格林童话》体现了以格林兄弟为代表的同时代德国知识分子颇具现代性的思想和教育诉求以及科学意识和美学观点.

    《格林童话》民族身份语文学现代性

    论海明威文艺思想与其旅居生涯的关联性

    覃承华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明威在长期旅居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艺思想.在近百年的批评史中,海明威的文艺思想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鲜有学者论及海明威的文艺思想与其旅居生涯之间的关联性.海明威以"真实""完整"和"明确"为核心的文艺思想具有鲜明的时空烙印,其形成与他试图摆脱家庭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当时美国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而选择旅居国外创作密切相关.研究海明威的文艺思想,既要看到其内在的统一性,更要看到它与作家漫长的旅居生涯之间的关联性.旅居生涯是海明威文艺思想形成的重要动因,也是他形成文艺思想的基石,对理解和阐发海明威的文艺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明威旅居生涯文艺思想关联性

    创造何以战胜死亡: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死亡观

    曾立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创造战胜死亡"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组诗中,创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类自身的繁衍;二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诗人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提取"真善美",建立秩序,从而创造了诗人的小宇宙.《旧约》也同样反复强调以"生儿育女"和"建立秩序"两种方式战胜死亡.莎士比亚诗中这种"以创造战胜死亡"的主题与《旧约》中源自希伯来文化的死亡观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又在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影响下产生了变化.通过分析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死亡观,可以看到两希文明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冲突与交融.

    死亡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国内本雅明翻译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

    魏建刚
    9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雅明译论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为发轫期,庄绎传、谭载喜等将本氏译论初次引入中国译界;第二阶段为1995-2010,是本氏译论在中国的发展期,主要针对《译者的任务》进行译介与解读;第三个阶段为2011-2022,主要针对本氏译论进行吸收和创新.

    《译者的任务》现象学语言哲学

    《文心雕龙》格式塔意象翻译研究——以施友忠英译本为例

    胡作友孙晓璐
    11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心雕龙》格式塔意象在构建和传达文学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来源于作者认知世界中的意义载体或心理映射,与英文格式塔意象存在着巨大差异.如何再造译文格式塔意象是译者无法推卸的责任.施友忠分别采用等效移用、变异增益、融通新创的翻译策略建构译文格式塔意象,而支撑这些翻译策略的是译者认知、读者认知和混合认知三种翻译路径.三种翻译路径作为文论逻辑建构的网络节点,充当了认知开关的按钮,激发了读者关于意象的语义联想,疏通了读者关于文论思想的解读通道,拓展了译文可理解和接受的空间,也为《文心雕龙》在异域文化语境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格式塔意象翻译策略认知路径语义联想《文心雕龙》施友忠

    橘枳之间:《三国演义》华裔汉学家群体译者行为研究

    李鹏辉张威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翻译外层面上,1950-2000年间《三国演义》的译介以海外中国文学史为主要载体,以华裔学者为主的该书群体译者亟待重建中国文学史的西传谱系;在翻译内层面上,华裔群体译者具有国际视野,通过语言层面的"转译"和"互文"来实现群体之间的互动,研究视角由重考证向重义理转变,《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在译入与译出翻译环境的更迭中逐渐得到肯定.从群体译者行为视角研究《三国演义》的海外英译动态,对于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国际地位、厘清中国古典文学英译总体趋势与规律、思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佳译者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演义》文化身份群体译者行为华裔汉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