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黄硕琳

月刊

1000-0615

jfc@shou.edu.cn

021-61900228

201306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水产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水产学报》是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上海水产大学承办的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学术性刊物。至2007年已出版到31卷,期页码为144页。《水产学报》主要反映我国水产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水产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和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水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机械仪器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和综述。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863”和“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长江学者计划”和国际合作研究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水产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反映了我国水产科技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是广大从事水产专业的科研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推广成果、探讨学术的一块园地,在科研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水产学报》已加入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大学(光盘版)电子刊物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中心,读者在阅读纸质杂志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水产学报》的电子刊物 。  《水产学报》作为文献源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众多国内外检索期刊收录。 《水产学报》获得第1-4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于2006年获“精品期刊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泛甲壳动物激素调控卵黄蛋白原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谢持真陆颖邱高峰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壳动物和昆虫由于进化上亲缘关系近,被统称泛甲壳动物,大多数泛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为雌性特异性蛋白,是卵母细胞中储存的卵黄蛋白的前体,可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能量,是决定繁殖性能的关键因素,在生殖发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证明,调控泛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的主要激素有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神经肽和胰岛素样肽等。昆虫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发挥促进作用,而神经肽和胰岛素样肽对卵黄蛋白原合成的调控作用因种类不同而存在不同。除了以上激素,甲壳动物特有的眼柄高血糖激素家族以及促雄腺激素(IAG)对卵黄蛋白原的合成起负调控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泛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合成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概括并比较了调控昆虫与甲壳动物的卵黄蛋白原合成的主要激素及调控机制,为养殖虾蟹甲壳动物生殖调控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甲壳动物昆虫卵黄蛋白原调控机制

    水产动物维生素D3需求、吸收和转运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

    柳声赞罗智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生素D3 是水产养殖动物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在维持水产动物正常生长、发育和营养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水产动物几乎不能合成维生素D3,主要通过食物获取。为了深入解析维生素D3 调控水产动物糖脂代谢的机制,本文综述了近 12 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水产动物对饲料维生素D3 需求量及其影响因素、维生素D3 吸收、转运和代谢机理,以及维生素D3 调控糖脂代谢的机制。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水产动物维生素D3 营养生理、代谢和对糖脂代谢的调控,但仍有很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尚未解决。重点需制定统一的水产动物维生素D3 需求量评价标准,加强维生素D3 对水产动物糖脂代谢及机制的研究,从而为水产动物维生素D3 营养的精准调控奠定基础。

    水产动物维生素D3维生素D3需求脂类糖类代谢分子营养

    大黄鱼C型凝集素受体Clec4e的分子鉴定及凝集特性

    张鑫洛王永阳吴子良黄小红...
    2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硬骨鱼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CTLR)的生物学功能,实验以从大黄鱼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一个CTLR基因—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 4 成员E基因(Clec4e)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分子特征、表达分布和凝集特性。结果显示,LcClec4e cDNA全长 1 546 bp,开放阅读框(ORF)771 bp,编码 254 个氨基酸。LcClec4e的N端有一个跨膜区,无信号肽,C端含有一个糖识别结构域(CRD),其中含有糖结合位点EPN和WFD以及 6 个可形成二硫键的保守半胱氨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LcClec4e与多种鲈形目鱼类Clec4e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Clec4e在所检测的 10 种组织中呈组成型分布,且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LcClec4e在来源于大黄鱼头肾组织的原代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在巨噬细胞中表达量最高;经灭活溶藻弧菌刺激后,LcClec4e在 3 种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均极显著上调。原核表达的重组LcClec4e胞外段(recombinant LcClec4e-extracellular domain,rLcClec4e-ex)具有Ca2+依赖性的凝集活性,可凝集小鼠、家兔的红细胞,以及嗜水气单胞菌、变形假单胞菌、溶藻弧菌和坎氏弧菌等4 种水产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D-葡萄糖、D-果糖、D-甘露糖、D-麦芽糖、α-乳糖和脂多糖均可抑制rLcClec4e-ex对大黄鱼重要病原菌变形假单胞菌的凝集作用,说明LcClec4e可能与变形假单胞菌表面的糖类物质结合。上述结果提示,LcClec4e可能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受体,通过结合病原菌表面的糖类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来识别病原,参与大黄鱼抗细菌感染的免疫防御。

    大黄鱼C型凝集素受体(CTLR)Clec4e红细胞凝集细菌凝集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对鲤糖代谢的调控机制

    王亚娓黄真屹杨博雅游富...
    4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巴氏灭活的阿克曼菌(Akk)调控鲤糖代谢的分子机制,实验通过不同糖水平(20%、30%、40%、50%葡萄糖)探究体重(10。5±1。0)g的鲤 4 周和 8 周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分泌及阿克曼菌定植的时空变化;在不同糖水平实验基础上,设置含有 40%葡萄糖的 3 个不同Akk浓度(108、109 和 1010 CFU/g)P-Akk组,探究添加P-Akk 4 周后对鲤(16。38±0。39 g)糖代谢及GLP-1 的调控;通过P-Akk孵育鲤原代肝脏、肠细胞实验,共同探究不同糖水平下鲤肠道Akk、GLP-1 对糖代谢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1)随着饲料中葡萄糖含量的升高,鲤血清中GLP-1b含量显著降低,4 周时高糖组鲤肠道GLP-1a、GLP-1b以及肠道内容物中Akk丰度均显著降低,但8 周时无显著性差异。(2)P-Akk处理后,鲤血清中葡萄糖、GLP-1 含量显著减少;中肠绒毛高度、肌层厚度显著增加,GLP-1 含量减少,短链脂肪酸含量增加,muc2 mRNA表达水平升高;此外,P-Akk上调肝脏中ampk、pi3k、akt及糖酵解基因gk、pfk mRNA表达量,下调糖异生基因pepck mRNA表达量。(3)原代肝脏、肠细胞孵育结果显示,P-Akk处理肠细胞后GLP-1 含量显著减少,而gpr40 的mRNA表达量升高;此外肝脏细胞中糖酵解基因gk、pfk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综上,外源添加P-Akk可以缓解高糖饲料引起的血糖升高,维持葡萄糖稳态。该研究结果可为Akk作为益生菌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糖水平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糖代谢

    草鱼肠系膜脂肪沉积量的测定与分析

    姜鹏樊佳佳李胜杰杜金星...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精确且批量测定草鱼肠系膜脂肪(肠脂)沉积量,避免传统人工刮取称量方法耗时费力、量化粗糙等问题,实验利用脂溶性染料油红O可特异性着色脂肪的特性,探索开发出一种便捷定量草鱼肠脂含量的新方法。结果发现,麻醉解剖 200 尾平均体重约 80g的草鱼,取出整个内脏团简单处理并塞入PIT个体识别标记后,样品集中进行多聚甲醛固定、无水乙醇脱水、油红O染液定染,可在维持样品组织完整的基础上,实现肠脂组织的特异性、均一化批量染色处理。各染色样品再分别通过无水乙醇溶剂完全萃取,萃取液吸光度测定,并依据绘制的标准曲线(y = 0。0276x + 0。0403,R2 = 0。9997),即可精确获得个体肠脂沉积的相对含量,是以萃取出的油红O质量来表示。对比发现,样品肠脂组织染色-萃取量化结果与传统刮取称量数据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n = 20,r = 0。80)。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对于同塘养殖体重变异系数 8。93%的草鱼群体(n = 200),萃取测定的肠脂沉积量变异系数达到 24。49%,预示该性状具有丰富变异特征及遗传改良潜力。相关与聚类分析显示,肠脂沉积量与内脏质量相关性最高(r = 0。60),并且聚为一类,符合二者同属脏器关联指标的预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利用简单易测的形态指标只能解释肠脂沉积量的少量变异(R2 = 0。20),表明基于表型性状的拟合回归方程进行间接预测的效果不佳,直接测定是该性状精准量化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为草鱼体脂性状改良提供了一种性状精确测定方法。

    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油红O沉积量定量分析

    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及潜在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

    陈则唐建业刘永虎程前...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渤海中部区域的沉积物中能参与界面交换的生物可利用磷(BAP)的潜在含量,本实验以渤海中部海域的 5 个区域(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渤海西南部海域)为对象,采用分级浸取法,测定了23 个采样点的沉积物样品中磷的组分、含量,并计算潜在BAP含量,分析了其分布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磷(IP)是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的主要存在形式,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渤海西南部海域这 5 个区域沉积物中,IP含量平均分别占其TP含量的 78。39%、79。06%、71。46%、84。60%和 81。46%,而有机磷(OP)则均占较小的比例。IP均以碎屑磷(De-P)为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分别占 TP的54。02%、52。12%、33。33%、69。41%和 57。28%,IP中各形态磷的含量顺序:碎屑磷(De-P)>闭蓄态磷(Oc-P)>铁/铝吸附态磷(Fe/Al-P)>钙结合态磷(Ca-P)>弱吸附态磷(Ex-P)。河流输入、沉积物粒度和沉积环境是影响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及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西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BAP含量平均分别占TP的 44。77%、46。94%、64。87%和 40。54%,具备较强的向水体中释放磷的潜力。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渤海中部海域营养物质循环和补充机制及沉积物对海洋水体磷的贡献上限提供理论参考。

    磷形态表层沉积物渤海

    桑沟湾春季有色溶解有机物吸收光谱特性及空间分布特征

    吴文广张继红刘毅王新萌...
    7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光学性质如何示踪海水中溶解有机物组分的动态信息,实验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手段,分区域测定了桑沟湾春季水体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CDOM的吸收光谱特征,探讨了CDOM的来源组成、空间分布特征、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养殖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①波长为 355 nm的吸收系数[a(355)]范围为 0。23~9。09/m,不同水层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表层和底层均从近岸区向贝藻区逐渐降低,在海带区升高后向外海逐渐降低;海带区从表层向底层先降低后升高,高密度、规模化的海带养殖释放了大量的CDOM,各区域沉积物间隙水a(355)是其表层、中层和底层之和的 1。3~2。5 倍,CDOM在沉积物间隙水中富集并逐渐累积。②光谱斜率(S275~295)范围为 0。013~0。036,外海区和海带区S275~295 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区,海带区和外海区CDOM中海源有机质占主要成分,而近岸区以陆源有机质为主;近岸区CDOM中的腐殖酸类物质含量从表层到底层逐渐降低,沉积物中积累的富里酸类物质含量较高,海带区和外海区呈相反趋势。③比紫外吸光度(SUVA254)范围为 4。60~14。10 L/(mg·m),贝类区、贝藻区和藻类区SUVA254 均呈现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的趋势,CDOM的芳香性逐渐增强并在沉积物间隙水中达到最大;海带区和外海区沉积物间隙水中的SUVA254 显著高于其他各区。研究表明,海带区的规模化养殖活动向养殖海区及邻近海域贡献了较多的惰性溶解有机物,暗示着海带养殖活动有较强的碳汇效应,并通过海流作用向外海输送。本研究对桑沟湾海域不同养殖区域的CDOM的吸收特性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为全面了解海水养殖的碳源汇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有色溶解有机物紫外吸收光谱海水养殖碳汇桑沟湾

    普通小球藻对水体NH4+-N、NO2--N去除效果及NO2--N的同化途径

    沈雷高建操聂志娟郑兆伟...
    9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水产养殖中小球藻在调控水体氨氮(NH4+-N)和亚硝酸盐氮(NO2--N)的应用前景,实验以普通小球藻为对象,饲料废水为培养液,首先检测了曝气、光照、光照+曝气条件下普通小球藻细胞密度及水体中NH4+-N和NO2--N的时间变化规律,其次分析了时间(X1)、光照强度(X2)或初始藻密度(X3)对 2 种氮盐去除率(Y)的影响,最后评估了普通小球藻去除水体中NH4+-N、NO2--N和NO3--N的效果,并解析了普通小球藻同化水体NO2--N的潜在途径。结果显示,普通小球藻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具有极佳的氮盐去除能力,其在 18 000 lx时对NH4+-N去除率高达 96。23%,在 9 000 lx时对NO2--N去除率高达99。19%;初始藻密度在 2。5×105 个/mL时对NH4+-N、NO2--N去除率最高,分别为 94。92%和 99。05%。氮盐去除率与处理时间和光照强度的回归方程:YNH4+-N=1。189X1+5。79×10-4X2+ 24。158(R2=0。664),YNO2--N=1。562X1+1。909×10-3X2-26。078(R2=0。762);氮盐去除率与处理时间和初始藻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NH4+-N=0。888X1+1。02×10-5X3+32。555(R2=0。408),YNO2--N=1。746X1+ 1。64×10-5X3-17。250(R2=0。613)。普通小球藻去除氮盐顺序为 NH4+-N>NO3--N>NO2--N;NH4+-N同化阶段普通小球藻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显著低于NO2--N同化阶段。研究表明,普通小球藻能显著降低水体NH4+-N与NO2--N含量,NO2--N可能是由藻细胞内亚硝酸盐还原酶还原成NH4+-N而被普通小球藻同化吸收。该研究结果可为养殖水体原位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普通小球藻氨氮亚硝酸盐氮同化途径亚硝酸盐还原酶

    地中海弧菌117-T6的溶藻活性

    史含梦洪帆戴应芬徐梦雅...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地中海弧菌 117-T6(Vm 117-T6)是否具有广谱溶藻性,本实验观察了其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鞭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溶藻作用,并对其溶藻物质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菜黄斑病致病菌Vm 117-T6 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鞭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等微藻具有较强溶藻活性,可使藻类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是一株广谱性溶藻细菌。Vm 117-T6 能在 40 min内使赤潮异弯藻的活动能力下降,光合作用受抑,感染 120 min即可导致藻体裂解并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该菌株能降解卡拉胶,不能降解果胶、纤维素和几丁质。Vm 117-T6 菌体、胞内及胞外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溶藻活性,其胞外溶藻物质易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具较强极性;耐高温、不易被活性炭吸附、乙醇处理会降低溶藻活性。Vm117-T6 在常规与易感条件下的关键差异蛋白包括大量的ABC转运蛋白、外膜蛋白、鞭毛蛋白及少量毒素。上述结果提示,Vm 117-T6 毒力效应物中含有极性的内毒素物质,且与毒力因子转运、分泌以及细胞黏附相关的蛋白可能在其毒力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为解析该菌株溶藻机制提供了证据,为该菌的防治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地中海弧菌117-T6溶藻细菌溶藻赤潮异湾藻

    干酪乳杆菌发酵人参茎叶提取物对锦鲫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孟欣于鹏单晓枫钱爱东...
    11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干酪乳杆菌发酵人参茎叶提取物对锦鲫的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实验先用 3%、4%、5%、6%(记为L3、L4、L5、L6)的干酪乳杆菌菌液发酵人参茎叶提取物,再分别添加到基础饲料(记为L0)中,对初始平均体重为(25。00±0。05)g的锦鲫进行为期 5周的饲喂实验。周期性取样,采集锦鲫血清、肝胰脏、中肾、脾脏和全肠,以检测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在饲喂实验结束后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保护性实验。结果显示,与L0组相比,L5 组碱性磷酸酶(AKP)、免疫球蛋白M(IgM)、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显著升高,L5 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L0 组。各组织中IL-10、TNF-α、TGF-β、IFN-γ、IL-1β基因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现出时空差异,其中IL-10 的基因水平表达升高更为敏感。在攻毒保护性实验中,L5 组的存活率达到 30%,相较于其他组而言存活率最高。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当干酪乳杆菌的接种量为 5%时,人参茎叶提取物发酵对锦鲫的应用效果最好,能够提高锦鲫抗氧化能力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对降低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锦鲫人参茎叶提取物干酪乳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抗氧化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