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影《生生不息》的剪辑技法

    李学兵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剪辑技巧和剧作基础为切入点,以著名剪辑师周新霞剪辑的电影《生生不息》为主要案例,说明在不能补拍且后期创作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该片从一个常规亮点不足的叙事故事转化提升为充满诗意的艺术片,详细分析如何利用后期剪辑技法对原剧本进行改造与提升——包括主题的重新建构、视点的更改、用情绪替代情节改变节奏、挖掘形象系统的隐喻功能、扩展贯穿道具的叙事潜能、用重复来强化动作的仪式感、整合提炼潜文本等等.

    后期剪辑视点形象系统潜文本

    新疆锡伯族民歌的多元构成研究

    肖学俊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乾隆年间西迁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完好地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及文化.本文通过对新疆锡伯族传统民歌乐调的深入分析,从乐制、乐调两个维度阐释了其多元构成的现象,通过对"七声性兼中立音"歌调与五声体系、欧洲体系共存,丰富的调式和音列,以及多民族元素的吸纳等方面的剖析,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蕴,指出其蕴含的文化价值.

    少数民族音乐锡伯族传统民歌多元构成

    新世纪安徽黄梅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邵敏郝圆圆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末以来,安徽黄梅戏在院团改制、公共文化服务、剧目创作、文化产业、媒介传播和人才培养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均有上佳表现,但也存在黄梅戏文献资源挖掘整理不足、资源数字化程度不高、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传播媒介运用不充分、专业人才断层、新创剧目总体水准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现象.实践中,通过加强文献资源挖掘收集整理、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跨界融合打造文化产业集群、立体传播推广文化品牌、多措并举培育专业人才、守正创新创造新时代经典等途径,可以提升黄梅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成效.

    黄梅戏戏曲文化地方戏资源开发利用

    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刘泓伶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是四川西南地区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基本完成了抢救性保护,面临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的问题.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保护情况与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下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困境,探讨文化产业视域下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的方向与策略.

    非遗保护文化产业生产性保护

    童声合唱教学的美育转型

    柳良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童声合唱应当用优质的音乐教学去达成全面的育人目的,以彰显其美育性质.北美音乐教育实践哲学重视音乐教育在实践中的社会性与伦理性意义,这给我国童声合唱教学从知识价值观到育人价值观的美育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路径.该实践哲学指出,由于知识价值观脱离善与幸福的追求导致音乐教育出现了"合理危机",提出音乐教育应服务社会、助力学生成长、带给人们幸福生活.借鉴这一观念,童声合唱等基础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探索以美育人的新路径,实现尽善尽美的美育理想.

    实践哲学美育合理危机童声合唱

    巴国青铜器中虎形象的动漫化研究

    张伟鹏朱琦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漫化可以为巴国文物赋予新的生机,转换为文旅商品、动画、绘本等.文章分析了巴国青铜器中虎形象的造型特点和艺术特色,阐述了巴国虎形象动漫化的转换路径,对巴国青铜器中的虎形象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活化,以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巴国青铜器巴国虎形象动漫化文创设计

    从"科班"到"戏校"——20世纪河南豫剧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张亚丽陈文革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发于清末的豫剧科班为彼时河南梆子演艺市场高度发达的产物.豫剧科班教育的出现,标志着独立于民间戏班之外的专职戏曲教育机构的产生.20世纪早期的豫剧科班,以开封的"许门"和"蒋门"两大势力为主,为"跑高台"时期的豫剧培养了大量演员.民国时期豫剧教育得以改革发展,彼时豫剧开始由农村进入城市市场,一方面以周海水创办"太乙班"培养"十八兰"为标志,开豫剧女子科班教育之先河;另一方面表现为知识分子的加入与革新,以樊粹庭及其创办的"狮吼儿童剧团"影响最为深远,为豫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在场"下的豫剧教育事业进一步革新与发展.从"科班"到"戏校",20世纪河南豫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大豫剧"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河南豫剧戏曲教育科班戏校

    传统戏曲跨媒介叙事"热运行"的冷思考

    杨笛梅洋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戏曲跨媒介叙事不仅有助于戏曲更快发展,也有助于其扩展受众群体.随着技术发展及社会环境条件转变,传统戏曲跨媒介叙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逐渐进入热运行状态,这是戏曲内部发展需求和外部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关方面一方面要把握热运行的深层成因,尽量保持和促进戏曲跨媒介叙事热运行的势头;另一方面则要保持头脑清醒,抓住问题本质,厘清戏曲跨媒介叙事的思路,要保护戏曲特色,也要尊重媒介特性、重视受众参与,还要找准实践支点促成媒介之间的有机联结.

    戏曲跨媒介受众审美特色

    艺术生产与剧院生存:商业剧院的运作机制研究

    陈雅涵王忠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剧院是戏曲戏剧等表演艺术演出的空间载体,承载着艺术创作及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但是如今剧院"重建设、轻管理"及"建得起、养不起"的现象普遍存在,暴露了现有经营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本文以实行市场化运营的广州大剧院为例,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剖析剧院管理模式及市场化运营可操作性的问题.研究发现,以剧院管理人员为核心,串连政府、文艺从业者、观众、剧院建筑、商业合作公司及游客等主体可构成有效的行动者网络.联结多方主体构建利益联盟、关注空间生产、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及培养管理人才是剧院实现自给自足市场化运营的关键.通过归纳总结广州大剧院的运作机制,本文将为广大商业剧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戏剧戏曲等表演艺术的演出与传承提供空间.

    行动者网络理论商业剧院运作机制表演艺术可持续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下演剧空间的沉浸感体验分析

    段然
    13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在演剧艺术中的不断深入应用,沉浸感体验方式正呈现出多维度的拓展趋势,数字技术的引入为演剧艺术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和更为丰富的空间形态.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所产生的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对演剧创作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引发其美学特性上的变化.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近年来演剧中的典型案例,探讨数字技术在演剧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相应的审美属性.

    数字技术沉浸感具身体验审美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