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仕军

双月刊

1008-7699

gaojiao@sdust.edu.cn

0532-86057918

266510

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579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s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为数学科研服务,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学术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广泛联系学界知名人士,积极培植学术新人,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共决策合理性困境的认识论解析及解决途径

    尚智丛闫玟豫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决策是依据事实与价值而开展的集体认识活动,追求合理性目标。当代各国积极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以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提升其合理性。深入的认识论分析发现:科学化并未彻底解决公共决策合理性问题。科学的不确定性和价值蕴涵是造成公共决策合理性困境依旧存在的主要原因。借助实践哲学,解决此困境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知识民主。20世纪90年代后,知识民主倡导在科学知识生产和应用阶段容纳异质主体平等和自由参与、以理性协商方式解决知识争议、平等共享知识成果。发展知识民主需要坚持"法治主义"原则。在遵循各种现有社会规范与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在原有规范的维持与变化之间达到相对平衡,以保持社会稳定与进步。

    公共决策科学化合理性知识民主

    论科学实践治理中"良序科学"关涉的三种理论形态

    冯超王骏
    10-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序科学"是科学民主化理论视野下一种公共协商式的理想模型。"良序科学"中的"科学",突出了温和科学实在论尺度下的科学之辩护,具有价值负载特征的科学之目标,以及从个体善转向寻求集体善的科学之实践。"良序科学"意在从整体的维度揭示科学实践活动的良序性。通过建构一种新的解读模式,梳理了基切尔讨论科学民主化问题的轨迹,包括三种进阶式的具体理论形态,分别是良序的科学价值规范、良序的科学研究过程和良序的科学参与。这三种形态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统一于基切尔科学实践活动民主化的理论建构和实现路径上。"良序科学"所关涉的三种理论形态,有助于以新的、更加立体化的视角分析大科学时代科学的社会嵌入图景之转变。

    良序科学价值规范科学实践治理科学参与集体善

    意识迷途与存在之痛:论斯蒂格勒的记忆工业批判

    莫然王伯鲁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时代记忆工业发展迅速,生产了大量的工业记忆商品。对记忆产品的工业化复制和商业贩卖,使得工业记忆侵入到意识领域,构成人们的意识内容。工业记忆参与到人的意识建构,昭示着"记忆取代意识"的意识危机。人们共同接受工业生产的记忆商品,标志着个体意识的同质化趋向和自我意识的丧失。这使得个体难以表明自我存在,渐渐丧失价值判断的能力,出现情感、思想、欲求上的缺失。然而,没有记忆商品能够彻底替代意识行使功能,个体始终承受着存在之痛的撕扯,仍需寻找存在的意义。因此,如何抵抗记忆工业的意识侵蚀,创造自身存在的意义,成为抛向个体的疑难。关键就在于要准确区分意识和记忆,以及借助记忆技术来重拾自身的独特性,获得崭新的自我意识构成。

    斯蒂格勒第三记忆记忆工业存在之痛个体意识

    虚拟世界"涌现"下数字财产交易的双层法律关系解构

    王风瑞
    25-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财产属于物权客体、债权客体、知识产权客体、新型权利客体的争论均局限于数字财产"去中心化"的特征,忽略了数字财产"去人化"的本质。虚拟世界系一独立的世界,而并非现实世界的附属空间,数字财产为虚拟世界的"物";数字财产的财产所有人并非账号持有人,而是账号系统本身。数字财产交易是跨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易,这一交易存在四方交易主体。在数字财产交易过程中,如果不可替代的标的属于现实的财产或服务,则其本质属于现实世界的交易,应当根据现实标的计算交易价值;如果不可替代的标的属于数字财产,则其本质属于虚拟世界的交易,应根据数字财产计算交易价值。

    数字财产虚拟世界涌现双层交易结构

    互联网领域不兼容行为中"恶意"的认定

    梁远高邢远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领域不兼容行为是指网络平台无法与其他网络产品或服务接入、共同运行的情况,其典型类型可分为软件冲突或互斥、分享上的不兼容、数据访问上的不兼容。规制互联网领域不兼容行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对不兼容行为中"恶意"的认定。对"恶意"的认定体现为一种客观化的过程,其认定逻辑是由客观证据来反推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恶意。在具体情形上,可分为行为结果和行为表现两个层面。当不兼容行为给特定经营者带来"显著损害"或是对消费者利益等社会公共利益造成较大损害时,可以推定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恶意";当不兼容行为存在针对性、超过必要限度、背离经营者正常经营目的等特征时,亦可以推定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恶意"。当然,行为人可以提出反证以证明其主观上不存在"恶意"。常见的不构成不兼容的抗辩理由包括不兼容行为符合技术中立原则、符合行业惯例、为了维护合法利益及在合理时间内消除。

    不兼容行为恶意行为结果行为表现不正当竞争规制

    我国执行回转的制度反思与程序重构——兼评《强制执行法(草案)》第91至94条

    王次宝陈晓红
    45-5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民事强制执行法》进入单独立法倒计时之际,全面审视与反思执行回转制度正当其时。作为一项移植于苏联的特色制度,我国的执行回转具有减轻当事人诉累、快速恢复原状、兼顾效率与公平等多重价值,但同时也存在背离审执分离与处分原则、缺乏体系建构与程序衔接等诸多问题。执行回转不属于执行救济,也不应内嵌于执行程序之中,而应定性为一种"简略式审判程序",参照非讼程序原理进行设计。新的执行回转制度应该以判决的形式判定是否回转及其具体内容,取消法院依职权启动的路径,严格限定当事人的范围,适当扩大回转标的的范围,有效细化具体程序规则,理顺与执行程序、另诉程序、破产程序、国家赔偿程序等周边程序的关系。

    执行回转执行依据内嵌式执行救济简略式审判程序强制执行法

    论居住权处分权能的适用价值与立法探析

    李会勋张琳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民法典》对于居住权的处分权能采取绝对禁止适用原则。承袭于罗马法的我国居住权制度以人役性的社会保障为其制度功能起点,旨在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有所居"的政策目标。通过分析司法实践中居住权出现的新模式以及域外典型国家居住权制度的发展演进过程,可以发现居住权处分权能在我国有着破除限制条件的现实价值。应在居住权类型化的基础之上,从居住权的多重制度功能角度出发,采取"三编协同"——即物权编、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衔接之立法体例,对居住权处分权能的扩张进行针对性规范。在保证原有立法目的得以实现的前提下发挥居住权制度经济效益,为投资性居住权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凸显居住权用益物权之本质。

    居住权居住权转让处分权能投资性居住权

    农村普惠金融供给协同机制与效率分析

    齐红倩张佳馨
    6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算政府与农村金融机构协同供给农村普惠金融的演化稳定策略,并基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宏观面板数据,使用SBM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两者之间的供给协同效率,进一步通过Tobit模型分解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各投入变量对协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在农村普惠金融实施过程中的主导性决定了其协同决策能够考量自身的成本与收益,而农村金融机构的协同决策较大程度上受政府决策的影响;整体上,我国的农村普惠金融供给协同效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和较发达的中部地区协同效率较高,而西部和欠发达的中部部分地区协同效率偏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金融机构网点数与协同效率分别呈倒U型和正U型关系,当前这两种要素的投入量均处于不足状态;涉农贷款补贴、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和人均农业贷款对协同效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而金融风险对冲机制和农业保险赔付率为负向影响。

    农村普惠金融协同供给演化博弈效率测度供给侧改革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时间断点回归设计

    周衍平戚周洁陈会英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探究实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既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升级的有效手段,也是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的内在需求。基于2000-2019年中国28个省市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数据,运用时间断点回归方法检验中国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在整体上显著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战略实施显著提升了东、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但对中部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为优化知识产权政策设计、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经验证据。未来应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并结合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制定知识产权政策。

    知识产权战略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时间断点回归

    金融科技、融资约束与企业盈余管理

    聂国栋刘梦瑶
    9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盈余管理行为会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导致投资者错误决策,进而降低资本市场运行效率。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助力企业扩充融资渠道,降低盈余管理意愿。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证实金融科技的发展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显著降低了其盈余管理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东部发达地区、市场竞争较弱、分析师关注度高以及公司治理水平高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经济后果检验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减少企业财务重述。基于此,未来企业管理中应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融资优势和治理优势,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政府应加大金融科技引入力度,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投资者应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优势,识别出信息质量较高的公司进行投资,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金融科技盈余管理融资约束财务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