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高洪歌

双月刊

1673-6397

iceapp@163.com

0531-82967032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燕子山西路40号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Journa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Power Plant
查看更多>>本刊自创办以来,始终遵循“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生产科研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内燃机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的办刊宗旨,及时准确地对内燃机及其相关行业的方针政策、科研成果、技术创新、生产管理等进行报道,是广大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企业管理人员掌握行业动态、生产经营部门了解市场和发布产品信息、使用及维护服务人员进行经验交流的园地,问世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AM-CNN-LSTM模型的柴油机NOx排放预测

    刘星周圣凯田淋瑕邓小超...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精确控制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系统的尿素喷射,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AM)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预测柴油机NO,排放的方法,根据柴油机NOx生成机理和车辆实际道路测试采集的数据选取相关变量;使用AM-CNN模型提取特征,利用LSTM模型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析预测NO,排放.结果表明:该混合模型对NOx排放的预测精度较高,计算时间较少,平均绝对误差为5.307×10-6,决定系数为0.932.根据预测模型中输入参数权重分析影响NOx生成的关键因素,可以为优化柴油机燃烧过程提供参考.

    NO,排放预测模型AM-CNN-LSTM深度学习柴油机

    燃料电池极板过渡区结构的优化设计

    赵明李国祥王桂华白书战...
    11-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PEMFC)反应区流道燃料分配不均匀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流道燃料流动进行仿真,采用变异系数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研究过渡区中圆柱体积占比、圆柱排列方式、圆柱到流道距离、过渡区圆柱开孔率对燃料分配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圆柱导流的燃料分配均匀性优于导流道导流;过渡区圆柱采用正方形排列时燃料分配均匀性最佳;增加圆柱到流道的距离,各流道燃料分配均匀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距离为3 mm时均匀性较好;过渡区开孔率约为11.4%时燃料分配均匀性较好,过大过小都会造成分配均匀性恶化.

    PEMFC极板数值模拟流场设计性能优化

    某电动皮卡动力系统匹配与性能优化

    赵强孙楠楠王晓艳贾德民...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某电动皮卡整车性能需求,计算匹配动力系统关键零部件的性能参数,利用Cruise M软件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输入仿真工况对基础传动系统模型计算,得到该模型在中国轻型商用车测试循环(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commercial,CLTC-C)工况的耗电量、0~100 km/h的加速时间和最大爬坡度;在兼顾经济性和动力性的前提下,研究传动比对整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2种驱动电机优化方案,在传动比为11.8时对比驱动电机优化前后车辆的性能.结果表明:基础方案下,CLTC-C工况的耗电量为3.286 kW·h,0~100 km/h的加速时间为13.33 s,最大爬坡度为33.5%,无法满足整车性能指标要求;随着传动比增加,整车动力性能改善,但经济性能降低;传动比为11.8时,与基础方案相比,方案一的电机峰值效率提高了 1.15%,峰值转矩提高了 60N·m,峰值功率提高了 20 kW,方案一车辆的动力性能得到提高且满足指标要求,经济性能得到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指标要求;方案二的电机峰值效率提高了 0.2%,峰值转矩提高了 15N·m,峰值功率提高了 21 kW,方案二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均得到提高且满足指标要求.

    电动皮卡动力性经济性传动比驱动电机

    某发动机后处理装置气流再生噪声分析与改进

    崔志勇陈志响王宁波马庆镇...
    28-3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某发动机后处理装置气流再生噪声,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建立后处理装置气流再生噪声有限元模型,进行噪声源强度分析,确定气流噪声最大声压级在出口管后排穿孔处.设计出口管穿孔结构改为插管结构和封堵后排穿孔2种优化方案,进行声压级及传递损失仿真对比;将采用封堵后排穿孔的后处理装置结构与原方案进行车辆加速行驶测试对比.仿真结果表明,2种优化方案的气流噪声声压级均降低,且不影响后处理装置降噪能力.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封堵后排穿孔的后处理装置结构,噪声明显降低,由流体流动引起的宽频噪声几乎消失,噪声总声压级由原来的90.4 dB下降到82.3 dB.

    发动机后处理装置气流再生噪声传递损失

    叉车柴油机加速工况声品质改进试验研究

    汪会斌余磊樊士贡谢俊杰...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某叉车柴油机加速过程中的噪声,试验分析柴油机加速异响产生的原因,研究喷油规律对加速噪声的影响,分析声品质参数,并提出改进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机急加速"嘎嘎"声是由燃烧过程缸内压力升高率过大导致,增加预喷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噪声水平,但对加速异响几乎没有影响;减小喷油提前角可以轻微降低加速异响;降低轨压上升率可以明显降低加速异响,轨压上升率由150 MPa/s降低至100 MPa/s,柴油机加速时异响消失,响度的变化趋势与声压级基本一致,尖锐度和粗糙度降低,声品质明显提升.

    柴油机轨压上升率预喷油量喷油提前角声品质

    某汽油机本体振动噪声分析及优化

    张宝平李凯郭宇王卓...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某汽油机本体振动大问题,通过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NVH)测试分析,确定导致发动机本体振动大的原因;研究缸体模态提升和燃烧优化对降低发动机振动噪声的效果,并设计专项试验进行对比验证.发动机NVH性能测试和声学相机测试结果表明发动机本体振动大的原因为发动机结构较弱和燃烧激励较大.安装曲轴箱加强板后缸体模态提升显著,缸体一阶扭转模态频率提高了 61.4%,一阶弯曲模态频率提高了 5.7%,缸体裙部振动下降明显;在链轮室盖增加固定螺栓后,振动加速度导纳和由3.2 g/N降低到1.2g/N,相同激励下部件产生振动噪声的风险显著降低;燃烧优化后,发动机特定转速点的整体(含附件)振动能量降低明显,但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略有下降,需要综合评估燃烧优化对整机性能的影响.

    结构共振模态分析燃烧优化压力升高率

    基于传递路径的加速行驶车外噪声源识别与改进

    李毅谢运和何嘉洋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某乘用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通过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试验采集目标点数据,分析目标点噪声曲线及车辆位移曲线,得出目标点最大噪声时的车辆位置;建立车辆加速行驶车外噪声主要声源部件到车外目标点传递路径模型,通过频谱分析噪声频率;利用传递路径分析判断主要噪声源,并对主要噪声源发动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大噪声时车辆位于超过测试场地中心线4.6 m处,最大噪声源为发动机,噪声频率为140~180 Hz;将发动机转速为4 500 r/min时转矩上升初始值减小后,车外噪声降低了 2.6 dB,满足标准限值要求.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可为加速行驶车外噪声源识别和改进提供参考.

    加速行驶车外噪声传递路径分析噪声源识别频谱分析

    基于HyperMesh的乘用车驾驶室NVH性能分析

    程楷博钟兵吴芷红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测定某乘用车驾驶室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NVH)性能,采用有限元软件ANSA建立车辆内饰车身模型,HyperMesh建立驾驶室声腔模型,并采用HyperMesh将车身模型与声腔模型耦合连接,进行声腔模态分析和噪声传递函数分析.声腔模态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室声腔模型各阶次声压分布基本处于对称状态,符合车内声压分布规律,声腔模态结构合理.噪声传递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方向、不同位置的激励作用下,驾驶员右耳处最大声压级为55.60 dB,未超出57 dB的限值规定;后排乘客右耳处最大声压级为56.25 dB,未超出58 dB的限值规定,车辆驾驶室满足NVH性能要求.

    乘用车驾驶室声腔模态分析噪声传递函数标准声压级

    基于PEMS测试的工程机械柴油机排放特性

    李远黄亚强黄志强阚海...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非道路国四大功率挖掘机为对象,采用便携式排放测量系统(portable em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PEMS)测试方法研究其在不同工况实际作业的排放特性,计算基于功率、时间和油耗的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并分析基于时间加权与功基窗口法的气态污染物比排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挖掘机实际作业工况主要分布在中高转速和负荷区域,行走工况和作业工况下柴油机输出功占总输出功的96%;挖掘机实际作业环境下的油耗特征分布与工况有关,怠速工况的燃油消耗率最高,为408.65 g/(kW·h);怠速工况NOx和CO基于功率的排放因子明显高于行走和作业工况,CO和NOx基于功率、时间、油耗的排放因子在行走和作业工况下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冷起动工况下NOx排放因子和NOx排放质量均最大;基于时间加权的气态污染物比排放大于功基窗口法,NOx比排放偏高约1.9倍.

    非道路工程机械排放特性PEMS实际作业

    基于压前管路的某V型天然气发动机燃气混合均匀性优化

    杨鹏孙放侯岩舒李德华...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某V型天然气发动机两侧气缸燃气混合不均匀的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建立压气机前、后管路模型,分析混合不均匀原因,优化混合器安装角度、压前管路结构,并进行仿真和发动机性能试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混合气在流体运动产生的离心作用下向压前弯管内侧聚集,导致两侧气缸混合气不均匀;将混合器安装角度旋转45°,两侧气缸天然气质量分数偏差由压前管路的0.195降为0.129,说明混合均匀性有改善,但幅度不大;将压前管路光滑过渡弯头改为直角弯头,两侧压气机入口处天然气质量分数偏差由优化前的0.195降为-0.005,混合均匀性明显得到改善.改进前、后的发动机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两侧缸内平均爆发压力相对偏差由14.5%降为9.0%.两侧缸内平均爆发压力偏差与天然气质量分数偏差有较好的吻合性,说明优化压前管路结构可明显提高发动机混合均匀性.

    天然气混合器混合均匀性计算流体动力学压前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