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宗刚

双月刊

1001-5973

jstu@sdnu.edu.cn

0531-86180064

250014

中国济南文化东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教育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邓小平"结合"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阎树群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得益于蕴含着普遍真理的邓小平"结合"思想.这一思想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而萌生、形成并走向成熟,对于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牢固树立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作出了卓越贡献.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发展邓小平"结合"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在"两个结合"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撑.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两个结合"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逻辑的四维向度

    冯继康刘晓彤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明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就理论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两个结合"的本质规定;就历史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一脉相承于党在文化自立阶段和自觉阶段、自信阶段的文化建设思想;就现实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发于"两个大局"的现实条件、新的文化使命的现实引领和文化自信的现实动力;就价值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于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和人类文明新发展的价值追求.这四个维度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理论自觉、历史自信、现实观照和价值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人道主义的纯粹性:论阿斯塔菲耶夫的意义

    董晓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斯塔菲耶夫在20世纪60-90年代的创作中,对人道主义思想的渲染成为他对当代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学最为突出的贡献.对自然的书写和对战争的书写都体现了他对人道主义情感的深化.这种深化体现为人道主义思想的纯粹化表达.这种纯粹化表达成为阿斯塔菲耶夫文学创作最为突出的特质,更是其立足于苏联和俄罗斯当代文坛的主要基石.就对人道主义的深度书写而言,阿斯塔菲耶夫超越了大多数同辈苏联作家,为苏联文学及俄罗斯文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深化作出了贡献.这正是阿斯塔菲耶夫的意义.

    阿斯塔菲耶夫人道主义当代苏联文学

    没有答案即是答案——阿斯塔菲耶夫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

    赵杨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斯塔菲耶夫从存在主义、本体论和自然哲学的视角在创作中为我们展现了自己的"生命哲学",即关于生命万物均是自然之子的观念,因此他笔下的乡民以及一切自然生物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获得了跨越民族乃至时空的"存在"意义.作家对于生命之"存在"的主题探索,始终秉持敬畏、谨慎的态度,并未用语言来界定周遭这个无法捉摸的超经验现实,而是将其置于不可言明的状态,以此传达出事物的真实本质.阿斯塔菲耶夫创作中最深刻的哲学思想在于"没有答案即是答案".人的使命在于置身于流动的"存在"中,提出问题,而后因找不到终极答案而沉思、而醒悟,这便是生命"存在"的意义.阿斯塔菲耶夫的这种哲学观念促使人们深入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堪称俄罗斯文学和哲学传统的又一个里程碑.

    生命哲学自然之子人与自然"存在"

    鲁迅的杂文艺术:"推己及人"与"反覆"之辨

    姜振昌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鲁迅自我的社会观察和内心体验,找到人的本性和天理,特别是提升"人文精神"的内质,然后将己之知与情推广到其他人和整个社会,得出具有约束力的价值规范,是其杂文"推己及人"的基本规则和分辨目标.它每每都是在"外推"和"内生"两种方式的婉转生发中得以实现.

    鲁迅杂文推己及人外推内生婉转

    论清代的存留养亲制度

    程方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留养亲制度始于北魏,至清末废除,前后历时一千四百余年.清承明制,继承了明代存留养亲的相关条文,同时在处理具体案件的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完备的条例、则例和成案,对存留养亲进行了严密的规范.在诸朝法典中,清代对存留养亲制度的立法最为完备,也最有成效.作为统治者标榜的"法外施仁"的"宽政",对清代统治者标榜孝治、推行礼教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存留养亲审转恤刑

    拉西曼中国之行及其报告书

    范铁权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拉西曼应南京国民政府之邀请多次来华,先是关注中国的卫生事业,撰写"卫生报告";继之试图展开与中国的技术合作,由他完成并呈送国联的《拉西曼报告书》引发了舆论界的强烈反响.围绕不同时期拉西曼担当的不同角色,社会各界的态度和认知存在明显差异,折射出彼时国人对西人援华的复杂心态.拉西曼"卫生报告"之实施实现了国联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合作,促进了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而《拉西曼报告书》因日本的强烈反对为国联搁置,但也为国人进一步探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谋求发展提供了启发与参考.

    拉西曼医疗卫生技术合作《拉西曼报告书》

    新质生产力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顾江田晓仪
    7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本文利用2012-2022年共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新质生产力及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并实证检验了新质生产力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发现:第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显著促进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产业融合提高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影响更大.新劳动者和新劳动资料显著促进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但实体性要素——新劳动对象的作用并不显著.本研究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政府如何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参考.

    新质生产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

    双碳时代银行业参与气候变化治理研究

    黄承梁王慧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也能彰显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担当,能够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碳达峰碳中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同时也是彰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双碳"时代的重要标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许多路径.其中,企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是根本变革力量.银行与企业是血脉联通的孪生姊妹,在气候变化多元治理实践中,能够发挥金融政策倒逼机制和正向激励作用.我国银行拥抱双碳时代、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实践和机制尚处在探索阶段.本文介绍、阐述国际理念、经验、教训和机制模式,进而提出如何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来激励银行业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治理.

    碳达峰碳中和气候变化银行业

    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政治属性探析

    韩慧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属性是法学教育的基本属性.坚持党对法学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助推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这是新时代法学教育政治属性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政治属性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和鲜活生动的法治新实践的必然要求,必须将政治属性贯穿法学教育的全过程,在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育人环境等方面协同推进,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后备队伍,更好服务于法治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新时代法学教育政治属性教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