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宗刚

双月刊

1001-5973

jstu@sdnu.edu.cn

0531-86180064

250014

中国济南文化东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教育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邓小平

    王传利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是中国20世纪的历史伟人之一.在历史重大转折的新时期,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在时代风云变幻中,邓小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一系列理论突破,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晚年的邓小平,面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考验,始终坚持理想信念,鼓舞大家顽强斗争,充分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他一方面积极主张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机智顽强地与各种损害我国利益的势力做斗争.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理想信念斗争精神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重要创新贡献

    高继文常晗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作出重要创新贡献.把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作为改革的主要依据,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把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坚持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全面深刻改革具体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各方面体制,加快推进现代化.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根本方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原则,避免了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正确处理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探索和把握改革的规律,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邓小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

    太学学官"作新斯文"职责与北宋太学文风变革

    王朋飞马自力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太学学官是太学制度和文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太学规模扩大、学规完善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太学文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任命制诰中太学学官被朝廷委以"作新斯文"之责,他们自觉履行这一职责并肩负起了改造太学文风的重任.这主要表现在庆历间石介等极力排抑西昆浮靡之风、引导太学文风走向"太学体"的险怪,以及熙宁后慕容彦逢、葛胜仲、曾几、陈与义等为振作卑弱文风所作的努力.太学学官"作新斯文"之举是北宋文风改革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北宋太学学官"作新斯文"太学文风变革

    在"历史化"与"中国立场"中探寻文学演进的规律——论陈平原的小说史学研究与学者的主体意识

    王晓平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自主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求学界在对古今中西的既有成果检视反思的基础上,能够取其精华并推陈出新.对此,陈平原的小说史学研究提供了可供检视的范例.在鲜明的总体性视野下,相关研究强调动态历史演进的问题意识;总结和探寻文学发展的规律是出于注重时代与社会语境的"历史化"的方法论原则;在通晓西方理论和研究状况的同时,坚持"中国立场"即立足本土社会与文化语境下的自主性;而对"趣味"的强调则是在强调文学本位之外,坚持知识分子介入社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学术史的研究既具有深刻的专业根基,又具有知识实践的总体性视野和主体意识,对于当下探索建立自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小说史学研究陈平原"历史化""中国立场"自主话语体系

    《祖堂集》双宾句研究

    孟祥英龙国富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祖堂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史著作,是晚唐五代白话文献的典型代表.根据谓语动词的语义特点,《祖堂集》的双宾句分为动作类(给予类、取得类)和言语类(问告类、称呼类).其特点主要有:在形式上,双宾句中介词"于"逐步脱落;在语义上,问告类数量最多而给予类较少;在成分的使用上,双宾语更为明晰,且带有禅宗色彩,双宾结构的句法功能更为多样.《祖堂集》处于汉语由文言到白话的转折时期,其双宾句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表现为:文言双宾句式微,白话双宾句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白话文献双宾句式的新篇章;双宾语的语义更为具体,间接宾语趋简而直接宾语趋繁,这为现代汉语双宾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祖堂集》中双宾句与几个介宾结构并存共现,表明中古汉语的句式表达开始丰富多样,这为现代汉语的句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祖堂集》双宾句文言双宾句白话双宾句

    宋代官方的通信速度

    程民生
    5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官方通信的设计速度,沿袭前代最快为日行500里.但始终未在现实中实现而习以为常,纵容了以后标准的下降.通信速度宋初最快,特殊者日行约450里,正常者不过约345里,其他军事紧急情报日均多在200余里和100余里,普通公文通常日均数十里.以后虽制度不断严格、复杂,但效率并没有提升,至北宋末明显下降.南宋长期处于战时状态,重要关头和重点热线,通信体系在官方强力建设下一度呈现应有的机敏,最快速度日均约318里.但最高日行350里的设计速度明显低于北宋,以及计算出的最快速度南宋始终没有达到北宋,整体上发生逆转,朝廷指令传到最远的广西需要半年乃至一年.作为官府的脉络系统,通信速度反映着朝廷政令运转效率和国运.

    通信速度信息传递宋代驿传

    宋代植物谱录的撰者身份与知识来源

    杨瑞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植物谱录的作者大多出身士人阶层,主要通过培植、观赏、宦游以及读书等几种方式获取植物知识.儒学"格物致知"的思潮启发了 士人创作植物谱录的兴趣,他们一方面注重所记录植物知识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阐释草木之理以达到"穷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花工这一群体在植物知识的更新演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他们和士人"穷理"的目标不相关,最终使得这些植物知识真正的创造者反而隐匿于文本中.借由对植物谱录作者及其知识来源的考察,可还原宋代植物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进而从知识社会史的视角观照社会思潮对于植物知识书写的影响.

    植物谱录撰者身份知识来源格物

    法源理论视角下的清代刑事法律渊源

    李栋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没有受到法源理论的指导,既有清代刑事法律渊源研究不仅无法统.一各种法律渊源的分类和内容,也无法很好地指明各种法律渊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法源理论视角下,清代刑事法律渊源问题研究应在法的适用立场下进行,去寻找那些为案件审判能够提供规范性依据的那些法的创制(规范)行为或事实,并弄清楚裁判依据范围有多大,不同法律渊源适用的层级或顺序为何.法源理论下,法律渊源分为效力渊源和认知渊源.清代刑事法律渊源中属于效力渊源的有律文和例文,属于认知渊源的有刑部通行、司法成案和秋审中的"实体性"规范以及被比附加减的律例.

    法源理论清代刑事法律渊源效力渊源认知渊源

    民法典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体例疏释

    王灿发李佩霖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34条、第1235条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拆分成"两类六种"责任形态并列规定,这一制度体例承袭民事责任以责任后果的形态分别列举的体例.从历史面向看,这一体例既受移植苏联在总则中规定民事责任的影响,也与计划经济时期公法责任冲击民法的历史过程相关.然而,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并未对这一体例予以矫正,反而将其应用到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立法中.从现实面向看,尽管这一体例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随着对民法典的本土化研究,这一体例所体现的"权利-义务-责任"体系被赋予了取代"权利-请求权"体系的新功能,并且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规避了环境权的争论得以直接以责任的形式规定.但由于其遮蔽了责任后果与责任原因之间的关联,使分别列举的责任后果的适用逻辑不清晰,致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司法实务中存在赔偿不足或赔偿冗赘的现象.在当前制度环境下,欲在保持现有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体例的前提下理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适用逻辑,需在学理层面将其与责任原因相连结.

    民法典民事责任请求权损害赔偿

    新时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多维视角

    董占军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艺美术教育是一个发展的课题.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国家需求,构建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提出,工艺美术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需要从宏观视野、产业行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尝试破解难题,契合国家战略和政策要求,紧密围绕行业产业发展,服务美育和满足高质量生活需求,持续完善学科建设及教育体系,探索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路径.

    工艺美术教育学科建设产教融合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