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华瑞

双月刊

1004-9142

jcnu@263.net

010-68902451

100048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元代南方文人的大都书写与都城认同

    黄二宁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蒙古族群建立的元王朝实现了南北大一统,元大都首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中心.对于元代南方文人而言,要接受大都作为都城,需要克服南北隔绝三百多年的文化隔膜与宋代强化的华夷之辨,其难度可想而知.随着元王朝对待南方的政策调整以及大都的不断营建,元代南方文人北游者日增,对大都的认识也日益真切、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心态的变化与调整,出现了大都书写的热潮.南方文人通过序列化嵌入、神圣化修辞、繁华化呈现等叙述策略,从山川疆域之广大、都城建制之宏伟、文治武功之隆盛等层面,持续建构了"天下大都"的都城观念,进而也完成了对元政权的都城认同与政治认同.元代南方文人都城观念的建立,在北京都城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和定型意义,为明清时期及以后北京作为都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

    元代南方文人大都书写都城观念

    "让历史发言":作为"第二代学者"的孙玉石及其学术品格

    段美乔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一代学者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第二代学者的学术道路是坎坷的,深受时代的束缚.作为第二代学者的孙玉石,深耕鲁迅研究和现代主义诗潮研究,在这两大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让历史发言"的历史性原则是他重要的学术品格.他的研究把历史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作为目标,以使其学术工作具有更为长久的学术生命力,同时也帮助他通过学术活动应对社会现实、应对自身内在现实.

    第二代学者孙玉石"让历史发言"学术品格

    "现代"的摆渡:孙玉石"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的历史生成与文化理想

    周子晗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以后,面对《野草》及象征派、现代派等现代主义诗歌教学与研究中的"解诗"难题,孙玉石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主张,并完成了一系列解诗学的实践成果.联系孙玉石1959年参与编写《新诗发展概况》的切身经验,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型的中国现代解诗学标志了读者从政治化叙述的被动接受者到能动的解诗者的位置转变.孙玉石对于文学"现代性"的理解,也隐含了现代主义的观念预设,他为现代主义合法性的辩护立场,与作为解诗学初倡者的朱自清关于抗战时期的朗诵诗以及新诗现代化的讨论,形成了两种"解诗"方案的对话.完整内在地认识孙玉石"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的历史生成过程,不仅可以打开其中针对90年代以后包括诗歌写作在内的社会文化症候的文学—文化理想,也有助于借由与朱自清关于抗战诗歌动向之讨论的比照,挣脱20世纪80年代基于新启蒙思潮产生并延续至今的固化认识装置,重新开放中国现代解诗学的阐释边界.

    孙玉石现代解诗学朱自清

    重审孙玉石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研究

    王都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主义诗潮是孙玉石诗歌研究谱系的重要一环,而《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等著作中那些看似完全内在于文本的叙述实则包含着特定的价值预设与历史视野.20世纪80、90年代"重评"与"重写"文学史的思潮深刻形塑了孙玉石现代主义诗潮研究的学术理路和精神底色.然而面对时代的知识氛围,孙玉石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思考却有着独具个体性的内在关怀和历史意识.敢于将逆流变为主流的学术勇气以及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术关怀紧密结合则是这一经典化的文学史研究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

    孙玉石现代主义诗潮逆流审美东方

    增值税改革对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影响分析

    周友刚
    14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要求"健全直接税体系",这就启发我们思考对行之多年的增值税进行改革.文章分析了现行的税收制度对官员、企业家以及普通民众等各个社会利益群体的影响,认为增值税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放大了企业科技创新风险,使企业很难为13亿普通民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收入;同时现行的增值税制度也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脱实向虚,拉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使社会越来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建议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应以增加社会就业总量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为主要目的,认为应全面取消增值税等间接税,开征财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直接税,逐步建立以直接税为主导的税收制度.

    增值税利益群体就业国家安全改革

    竞合视角下盗窃罪与诈骗罪关系研究

    吴学斌涂安杰
    15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互斥论难以处理实务中的疑难案件,应当重视犯罪之间的竞合,主张一体理论.盗窃罪与诈骗罪之间不能排除成立想象竞合的可能.盗窃罪是一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转移型财产犯罪的兜底性条款,而诈骗罪是拥有被害人表面上同意的转移型财产犯罪,两者在违反被害人真实意思、侵害他人财产上存在竞合.盗窃罪中的"未取得被害人同意"属于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并不为其违法性与有责性提供依据,只是为了将侵犯同类法益的两罪相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法条竞合中的位阶关系,即诈骗罪是盗窃罪的特殊法条.

    诈骗罪盗窃罪法条竞合兜底条款位阶关系

    主观贫困对个体延迟满足的影响及其中介因素

    徐富明黄龙傅安国
    16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我国全面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不过相对的主观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观贫困是否像客观贫困一样会影响个体的延迟满足和行为偏好尚未可知.我们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探讨了主观贫困与个体延迟满足之间的关系,并探索了在两者之间起关键作用的中介因素.结果发现:主观贫困与延迟满足、控制感和执行功能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控制感、执行功能与延迟满足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控制感与执行功能在主观贫困与延迟满足之间起链式中介的作用.

    主观贫困延迟满足执行功能控制感

    从安身到安心:民族地区扶贫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探索——基于凉山州昭觉县的实地调查

    王晓刚陈红叶家璨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传统村寨及两个扶贫安置社区的田野调查,通过"客观变迁-主观叙事"这一整体分析框架,开展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探索,以期呈现民族地区安置群众从"安身"到"安心"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田野调查发现,因空间环境、生计方式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安置群众面临社会身份转型、集体记忆嬗变及共同体认同缺失等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现实问题.立足于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的现实要求和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的外部塑形,本文从空间变化与身份转型的协调、生计方式与集体记忆的整合、文化认同与共同体认同的互嵌三个维度,提出了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从"安身"到"安心"的社会心理服务内在逻辑,以期为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参考案例.

    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社区治理四川凉山州

    循证实践框架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

    许晶晶师保国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对此,以往研究开展了专项干预和综合干预等工作,但这些干预方法存在未对贫困生群体进行精准干预,干预的持续效果不明确或干预内容和效果评估相对单一等局限.循证实践是一种基于证据干预和证据评估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弥补传统干预方法的不足,其理念和思路在解决贫困人群心理问题方面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但国内尚缺少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循证实践的系统探究.文章基于循证实践四阶段框架,即探索、准备、实施和维持,讨论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总体路径和实践主体分工,力图为干预贫困生心理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循证实践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干预

    论海外华文教育与传承动态观测系统建设

    祝晓宏
    19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外华文教育与传承的情况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全面、准确把握事业发展的新动向,文章提出建设海外华文教育与传承动态观测系统的设想,并阐述建设动态观测系统的基本思路和双重价值.按照语言生活、语言维持和转移研究的理念,初步构建了一套由"3个观测方向、4个观测层次、12个观测单元、近百个观测节点"组成的动态观测系统,基于该观测系统,文章集中讨论了当前海外华语传承的4个重要问题,论述了观测系统的双重价值:提升华文教育工作服务成效,拓宽华文教育学科研究范围.

    华语教育华语传承观测系统问题聚焦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