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社会科学

周文升

月刊

1003-4145

sdrmpress@126.com

0531-82866365;82981706

250002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46号

山东社会科学/Journal Shandong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既重视基本理论研究,更注重应用理论研究;既重视各学科的系统研究,更注重与当前改革和建设直接相关的课题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情感自由"到"审美现代性"——论浪漫主义与西方文学之现代转型

    蒋承勇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由"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浪漫派张扬的"情感自由"乃此种"自由"观念的表现形态之一,体现了人的感性主体的觉醒,也表现了浪漫主义对西方现代文明和理性主义的反叛.浪漫派视人的心灵为照亮真理之路的灯塔,而不只是对现实的机械反映;认为文学不仅仅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反映,更是对主观内心世界的表现.于是,浪漫主义文学疏离了此前主导西方文坛2000多年的"摹仿论",转而倡导文学"表现论".此外,浪漫主义的"艺术自由""艺术自治""非功利性"等文学观念表现出了审美现代性取向,浪漫主义也由此达成了与19世纪末西方诸文学流派、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之人文与审美的血脉勾连,表征了西方文学史发展的现代转型.

    浪漫主义情感自由审美现代性西方文学现代主义

    探索"守望精神"的一把东方之钥——塞林格与吠檀多哲学

    吕威郭英剑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起,塞林格作品中所展现的东方色彩愈发浓烈,这种变化显然与他接触并参习中国的禅道思想和印度的吠檀多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颇为遗憾的是,学界虽然注意到了塞林格创作的东方转向,却往往只将其与禅道相联系,而甚少关注同属东方文化脉络的吠檀多哲学.诚然,禅宗所倡导的"见性"说与道家所尊崇的"自然"观,的确契合塞林格笔下人物对本真的"守望",但这些人物在灵性成长过程中的行动准则、婚姻导向及生死态度等方面,却明显流露出吠檀多思想的痕迹.从吠檀多哲学这一全新角度重释塞林格作品,不仅可以探究作者创作思想的多重维度,还能窥见塞林格借印度智慧给予读者的种种灵性启悟,亦可进一步挖掘其笔下"守望精神"的丰富内涵.

    塞林格吠檀多灵性"梵"

    关于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合目的性问题

    王刚王迪
    108-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德国古典哲学遗产,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中的目的论思想及其合理内核即合目的性.这一合理内核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合目的性反对将有机生命分割开来的机械论原则而主张整体性,二是合目的性并不是指有机生命追求自身之外的外在目的,而是追求以自我完善为旨归的内在目的.在马克思对该问题的具体考察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核心要旨和终极价值,而消灭机械分工与实现共产主义则是实现这一要旨的现实前提,二者分别体现出人类发展趋于整体性与 自我完善的特质,并共同构成人的合目的性的思想维度.

    合目的性机械论分工共产主义

    列宁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林英娜张岩磊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三者一致"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为前提,以实践观念为核心,消解了以抽象反映论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误读,实现了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在理论层面的逻辑自洽,展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意蕴.在实践上,列宁以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方面,列宁依据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关于"现存世界革命化"的解释确认了十月革命的现实合法性;另一方面,列宁依据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解除了对人民群众的宗教束缚,帮助他们掌握了资本主义的运动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推进,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作为革命武器的重要意义,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时代价值,并且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列宁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实践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世纪西方艺术符号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赵奎英
    12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西方艺术符号学研究,主要涵盖了符号学艺术史、艺术符号学基本理论、视觉艺术符号学、门类艺术符号学,以及跨学科、跨媒介、跨门类的艺术符号学等几个方面.这一时期,西方符号学艺术史的发展大致遵循着从语言学艺术史到符号学艺术史的演进路径;西方艺术符号学基本理论的建构,则大致遵循着从"再现"到"呈现"的转换理路;西方视觉艺术符号学关注的基本问题为语词与图像之间的关系;门类艺术符号学是20世纪西方艺术符号学的基本领域,但跨学科、跨媒介、跨门类的艺术符号学研究则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对20世纪西方艺术符号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和发展路径进行梳理探讨,对于艺术符号学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符号学符号学艺术史"再现"与"呈现"语词与图像

    实践范畴的范式转换与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构建

    段超杨杰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自觉建构以对实践范畴的阐释为核心,经历了认识论、本体论和生存论三次范式转换.认识论范式在"主客关系"问题视域中通过实践范畴认识美的规律;本体论范式从实践范畴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出发探究美的本质;生存论范式在"人的生存"问题视域中通过实践范畴阐释美的生存境界.实践认识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生存论三种美学话语范式各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但都属于人类学美学知识型,且不同程度地带有人类中心主义色彩.随着"后人类时代"的临近,以Sora视频生成模型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新,对人类社会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样的语境下,重审实践与美的关系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美学话语的创新发展与体系构建具有前瞻性意义.

    实践范式美学话语体系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际产能合作的政策工具变迁——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王树文王文颖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走出去"的重要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不利因素影响下,其自身也面临着深层次、精细化的发展挑战.通过构建二维分析框架,将技术创新政策工具的理论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实践相结合,针对2015-2023年相关政策进行微观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国际产能合作的政策体系建构完整,政策工具应用呈现多样化发展,其使用的具体情况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控制部分政策工具的运用强度,优化其使用结构,深入挖掘并进一步瞄准政策工具的应用重点,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高质量发展.

    国际产能合作政策工具应用一带一路政策工具匹配文本量化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来源与形成机制

    王裕瑾陈雪营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的来源与成因,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1-2020年中国省域及三大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基尼系数双维分解和二次指派程序揭示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的来源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其空间差异主要源自地区间差距,创新发展是结构差异的首要来源和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的关键内因,财政科技支出和城镇化水平是导致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重要外部力量.未来应充分发挥创新强省的示范效应,加大财政科技支持力度,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形成协同提升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基尼系数双维分解QAP分析

    中国古代特殊役户论略

    吴树国宋唐睿
    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各王朝都存在相对于普通民户而言的特殊役户.这是因为古代行政系统中事务性和经营性机构需要专属的服役户,而行政精细分工生发出对专门技艺或专门性服役人员的需求,皇权对人身的占有和古代官府的简约化管理方式亦促使特殊役户成为一种制度取向.特殊役户与普通民户的区别在于,它具有役簿专设、部门专属、蠲免常役和役户承续等特征.在中国古代由力役、兵役和职役组成的役制结构中,特殊役户属于职役范畴.特殊役户为中国古代社会行政事务顺利完成提供了最为基础的保证,但它会造成中央、百司以及州县之间人力役使的矛盾.同时,有些特殊役户被长期禁锢于役职或承受过重奴役,最终引发社会矛盾;但避役行为使其在制度运行中趋于伪滥,进而促进了财政运转与服役制度的优化.

    编户齐民特殊役户蠲役户籍户役

    近代华北乡村的"青圈"与村庄边界的建构

    王洪兵
    17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中期以来,华北村庄普遍建立青苗会组织看护田禾.适应看青活动的需要,青苗会划定"青圈"作为村庄看青范围,"青圈"内的所有土地均属青苗会的"势力范围",看青人围绕"青圈"巡视田禾,村庄则按照"青圈"内的土地数量征收"青钱".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华北村庄形成了"本圈""外圈""开圈""连圈""活圈""死圈"等一系列与"青圈"密切相关的规则.晚清以降,官方摊派基本上以"青圈"为单位征收,"青圈"由看青范围演变成为赋役征收的重要依据,华北村庄在历史上首次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边界.由于"青圈"事关村庄公共经费和地方财政收入,因"青圈"跨村、跨里、跨县引发的纠纷不断,如何化解"青圈"纠纷成为华北乡村官民面临的一项重要考验.

    近代华北青苗会青圈村庄边界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