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社会科学

周文升

月刊

1003-4145

sdrmpress@126.com

0531-82866365;82981706

250002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46号

山东社会科学/Journal Shandong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既重视基本理论研究,更注重应用理论研究;既重视各学科的系统研究,更注重与当前改革和建设直接相关的课题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语哲学与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兼论"普遍(世)价值"与"共同价值"的翻译

    文兵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哲学以存在、意识、语言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研究对象,将世界的秩序、思想的秩序和语言的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视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语言角度看,它既构成了思想观念的界限,又参与世界秩序的构建.以前人们往往把语言仅仅视为存在与意识的中介,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存在,本身即具有某种意蕴.因此,在涉及关键词的对译时,可以从词源学上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考察原词与译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异.这种差异不但反映了历史、现实、传统、文化的不同,而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差异.这样的语词主要有产生在西方而后被翻译成汉语的"市民社会""普世价值"等.而我们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在"共"中求"同",不仅反映了中国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独特智慧,而且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由此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范例.汉语哲学因其独特的视角,能够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方法论的有益启示.

    汉语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普世价值"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一般劳动"到"自由劳动"——马克思对现代技术的反思与重构

    田冠浩李婷
    12-1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技术使劳动者在更深的程度上受制于资本.资本对技术的投资和应用使原有的社会分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这一变革的实质是技术通过切分劳动过程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创造了"一般劳动"的概念,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但没有反思资本与技术的合谋对劳动者的压迫.与之相反,马克思则认为,不能仅从财富创造即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角度考察"一般劳动",还要从与"一般劳动"相适应的资本运动机制和技术条件出发把握"一般劳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和解放必须同时扬弃资本对技术的控制,建立以人为目的的"自由的社会制度"和新的"整体性技术".

    技术资本一般劳动自由劳动马克思

    邓小平改革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于洪生齐久祥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倡导恢复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全党以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大问题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改革动力论、改革性质论、改革战略论、改革主体论、改革方法论等改革思想.正是在邓小平改革思想指引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战略、策略等各个层面不断破局,逐步打开各项工作新局面,极大激活了全党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邓小平改革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

    于安龙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由来已久、危害巨大的社会思潮.在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社会发生了全面性、广泛性、深刻性的变革,历史虚无主义也暗流涌动、趁势而起.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史为鉴、防患未然的主体自觉,是统一思想、排除干扰的现实所需,也是尊重历史、坚定自信的实践所向.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批判和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倡导继承发展科学理论;批判和反对片面否定党的历史,倡导加强改善党的领导;批判和反对丑化抹黑领袖人物,倡导恰当评价领袖人物;批判和反对贬低唱衰传统文化,倡导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批判和反对崇洋尚洋社会思潮,倡导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等.邓小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蕴含着正确的原则、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当前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示.

    邓小平改革开放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

    讲故事的伦理及其相关命题

    尚必武
    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讲故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的经验既构成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类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身份的一个重要基础.以讲故事为主要形式的叙事,成为人类组织和再现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的一种普遍方式.本文从人类经验的叙事再现出发,在讨论"故事"的伦理与"讲故事"的伦理之基础上,阐述叙事的能动性及其与现实之间的伦理关联.从根本上来说,讲故事的能动性指向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一是人何以成为更好的人,二是世界何以成为更好的世界.这两个基本命题也是故事讲述的核心伦理价值所在,即引导读者去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并为此付诸行动,最终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叙事的能动性不仅在于反映世界、预测未来,而且突出表现为通过讲述来引发行动、改变世界.

    叙事学叙事讲故事伦理能动性

    文明的冲突与融汇:从"民族故事"看历史小说源流

    陈礼珍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小说诞生于多种文学传统交汇交流的历史进程中,既有英国文学内部传统的承袭,又有世界文学外部力量的催生.爱尔兰作家西德尼·欧文森等人的"民族故事"系列小说是历史小说兴起的重要源头,她的《狂野的爱尔兰姑娘:一个民族故事》《圣道明修道院的初学修女》《传教士:一个印度故事》等作品,兼具女性作家、英国政治、凯尔特文化、葡萄牙历史和印度文明等元素,鲜活地呈现出英国文学作品生产过程中背后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塑形作用.考察欧文森"民族故事"系列小说写作和传播过程中以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与英国、葡萄牙所表征的欧洲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汇,可以更加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历史小说的诞生过程,进而有助于在世界文学研究的视域内更好地把握历史小说的源流与演进路径.

    历史小说民族故事《狂野的爱尔兰姑娘:一个民族故事》《圣道明修道院的初学修女》《传教士:一个印度故事》

    "比较的比较文学"——论苏源熙"《诗经》的讽喻解读"

    王秀香刘林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汉学家苏源熙的《中国美学问题》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和德里达、德曼等人的解构主义,分析《诗经》阐释的践言性与规范性特征,力主"《诗经》的讽喻解读".这一成果深度挖掘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学批评遗产的阐释潜力,将西方学术传统的"讽喻解经"转换为中国文学研究的"讽喻解诗",质疑文化相对主义倾向,通过探索中西诗学共具的讽喻阐释方法来确立"比较的比较文学"的理论依据.《中国美学问题》是中西古典诗学当代互释的代表性成果,但也存有某些缺憾.

    苏源熙《中国美学问题》《诗经》讽喻"比较的比较文学"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范式的源与流——产生语境及其哲学基础

    夏莹
    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批判"范式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霍克海默借助与传统理论的对比,彰显了该范式的基本内涵:它自觉于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非同一性关系,以某一个普遍的特殊存在为其批判对象,以假言判断为其批判的方法论."批判"范式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语境的产物,与近代哲学特别是以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哲学形态密不可分,因此获得了划界与重构的双重内涵.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继承者霍耐特与耶吉对于"批判"范式的延展性思考,不仅进一步澄清了"批判"范式的基础性内涵,更以其范式内涵的展开过程呈现了晚期资本主义发展对社会批判理论所产生的根本性影响:批判理论的"批判"范式正在从否定性内涵走向更富建构性的规范性内涵.

    批判划界重构非同一性普遍的特殊性

    "他者的消失"与"暴力辩证法"——论韩炳哲视野中的"他者"及其批判向度

    李春敏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炳哲视野中的"他者"具有多维的批判向度,通向一种"暴力辩证法".具体来说,"他者"具有五重批判向度:一是作为"本真客体"的"他者"与"暴力辩证法".韩炳哲区分了"本真的对象化"与"非本真的对象化",在本真的对象化中,客体首先是作为与主体对立的"他者",具有不能被主体规训的"全然他性","他者的消失"本质上就是作为"本真客体"的对立和否定向度的消失.二是作为"同者"对立物的"他者"与"暴力辩证法".韩炳哲区分了"同者"与"同一者","同一者"是与"他者"并存的,而"同者"是要消解"他者"的,"他者的消失"必然导向某种去差别化的绝对的同一性,导向一种"同者"的暴力.三是作为"本真自我"关系物的"他者"与"暴力辩证法".韩炳哲指出,"本真自我"只有被纳入与"他者"的关系中才是可能的,在其中,"他者"是确证"本真自我"的根本路径,"他者的消失"同时意味着同质化的扩散,意味着主体自我生产的孱弱.四是作为"本真爱欲"的"他者"与"暴力辩证法".韩炳哲区分了"需求"与"渴望","需求"是指向自我的,"渴望"则是指向"他者"的,而"本真爱欲"的对象正是"渴望","他者的消失"必然生产囿于纯粹自我的"病态自我".五是作为反叛资本逻辑的"他者"与"暴力辩证法".韩炳哲指出,资本逻辑构建了一种消费主义的律令,"他性"沦为一种交换关系的真实性,"他者的消失"带来了包括自我异化在内的多重危机.韩炳哲上述关于"他者的消失"与"暴力辩证法"的探讨既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也有其理论局限性.

    韩炳哲他者他者的消失暴力辩证法

    一战时期的旅法华工报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侯中军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战华工赴法后,伴随着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华法教育会、基督教青年会、旅法华工总会等先后创办了面向旅法华工及青年留学生的报刊,如《旅欧杂志》《华工杂志》《驻法华工周报》《旅欧周刊》《民醒报》《华工旬刊》等.这些报刊在教育华工、团结华工的同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宣讲阶级概念.通过与不同学说的论争,在国内蓬勃发展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旅法华工报刊团结了一战华工及勤工俭学的知识青年.在广泛报道和赞扬世界工人运动及组织的同时,旅法华工报刊呼吁工人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根本改造中国社会.在勤工俭学运动陷入低潮时,旅法华工报刊开始关注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呼吁组织农民运动.旅法华工报刊为中共旅欧党团组织的创建传播了理论、贡献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一战华工勤工俭学旅法华工报刊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