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李颖川

双月刊

1009-783X

stxb@cipe.net.cn

010-82099033

100191

北京北三环西路11号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质审视

    赵富学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体育强国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强大推动力.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的体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特质进行深入审视.经研究认为:提高中华民族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展现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等作为建成体育强国的关键任务,是体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足点和发力点,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坚强的政治优势、强大的组织优势、鲜明的制度优势、坚定的道路优势,是我国建成体育强国的有力保障,也是中国体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呈现出的关键特质.中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各类实践体现出了致力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和整体系统化发展的特质,使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体育的功能可以贯穿于体育强国建设的全过程.

    体育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健康中国中华体育精神标志性事业

    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的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

    黄莉
    125-13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会议精神的背景下,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建设体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了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应秉持的全面、融合、创新、协调的理念及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出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有6个特征,即吸引力大、组织力强、亲和力好、传播力强、创新力足、融合度高.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方式包括以全面发展促进体育文化体系完善、以融合发展提高体育文化共建质量、以创新发展提高体育文化建设质量、以协调发展提高体育文化产品质量.梳理了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体育文化建设中取得的多方面成绩,并提出了存在的不足和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体育强国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理念特征

    我国全面建成体育强国进程中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及其整体跟进策略

    张大超查金邓峰宋亚伟...
    13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体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差距,充分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进而助力建设全体国民共同享有的体育强国,是亟需作答的时代命题.通过进一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内涵,回顾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进程,厘清全面建成体育强国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在关联逻辑,剖析我国全面建成体育强国进程中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整体跟进面临的突出问题等,并结合全面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从人民体质更强、体育场地设施更强、群众体育制度更强、体育产业更强、竞技体育更强、体育文化更强和体育融合发展更强7 个方面提出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整体跟进策略.

    体育强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内在逻辑整体跟进策略

    新型举国体制赋能中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实现方略

    彭国强
    145-153,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析新型举国体制赋能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问题,对充分发挥传统举国体制优势与市场机制优势并实现两者互补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梳理新型举国体制与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基础上,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需要,深入阐释新型举国体制赋能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和实现方略.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依靠新型举国体制保障,主要体现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撑、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创新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保障、竞技体育功能价值提升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推动.经分析认为,要通过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系统耦合和功能互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要依托新型举国体制提高竞技体育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综合治理能力,完善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奥运项目现代化备战新体系,增强竞技体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内生动力,加快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实现集约化发展、开放式发展、科学化发展及融合式发展.

    新型举国体制中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体育强国

    智慧滑雪场馆建设的驱动机制、现实掣肘与实践进路

    刘花香曹芳平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智慧化为理念,推动滑雪场馆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对驱动传统滑雪场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和提高整体服务质量意义重大.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对滑雪场馆智慧化建设的驱动机制、现实掣肘及实践进路展开研究.经分析认为:政府的倡导、滑雪场馆的自我驱动、科学技术赋能、新消费需求促使构成滑雪场馆智慧化建设的驱动机制;经济发展水平、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数字化人才、数字技术要素的短板是滑雪场馆智慧化建设的现实掣肘.由此提出建议:政府层面应从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完善方面加强引导;行业层面应从推动智慧化标准制定、智慧化场馆认证、数字化人才培养上完善治理体系;滑雪场馆经营者应从明确数字化战略目标、构建完善的数字化体系、优化成本管理上变革滑雪场馆管理方式.

    滑雪场冰雪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冰雪体育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协同发展研究

    郑治伟张晓燕刘淏伟
    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的基础和优势,目前已由顶层设计阶段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基于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冰雪体育资源点、旅游资源点和文化资源点的类别、地理条件等方面的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冰雪体育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各区(县)在未来如何协同发展.分析结果表明:1)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冰雪体育资源呈现北京与张家口两地分布差异显著的特征,北京地区"冰多雪少"、张家口地区"雪多冰少";2)北京地区的冰雪体育资源呈现"多区少核"的分布特征,张家口地区的冰雪体育资源呈现"少区少核"的分布特征;3)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冰雪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空间关联性较强.提出建议:1)优化冰雪体育资源空间布局,打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样板;2)增强冰雪体育资源点与文化资源点、旅游资源点之间的空间关联度,打造"冰雪体育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三位一体的冰雪体育旅游发展新模式;3)促进冰雪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各区(县)的协同发展.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冰雪体育资源空间分异协同发展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困境、成因与疏解

    谭乔尹谢书青邵伟德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的六大理念之一,也是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运用文献研究法、矛盾分析法以班级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公平教育为切入点,对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所面临的困境、成因及其破解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生为本"理念较为流行,但"以师为主"教学仍然存在;"以学定教"理念较为先进,但"以教定学"现象依然盛行;"差异教学"认同性较高,但教学"一刀切"较为普遍;差异评价理念较为客观,但"标准化"评价难以突破.其成因主要为师生主体间矛盾、教学主次间矛盾、学习内容多与少矛盾、教学班级大小矛盾、学习评价难易矛盾.破解策略为:重强化理念、谨防异化;走班教学、打通壁垒;分层学习、动态调整;层级评价、过程管理.

    体育教学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矛盾论

    基于学业质量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涵解析、应然取向与实践框架

    刘超董翠香
    180-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是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和重要保障.《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改革提供了依据.在系统分析基于学业质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涵和应然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评价三角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认知、观察、解读、运用"四位一体"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实践框架,其中学业质量标准是认知框架设计的依据,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是学习评价的具体内容,而基于证据推理的过程模型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基本范式.

    义务教育学业质量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评价框架评价范式

    新课标背景下职前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水平不足的主要原因与改进路径

    张丁毅唐炎胡小清王建...
    190-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标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职前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整体水平与未来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影响着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中小学职前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水平存在不足的原因包括:在生源选拔上,体育类统考中的运动技能测试持续被弱化;在培养过程中,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术科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在入职资格上,体育教师资格考试中的运动技能考察欠科学.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新要求,提出提升职前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水平的改进思路:1)强化体育类统考运动技能测试,增强体育教育专业新生运动技能基础;2)改革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术科课程,全面提升职前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水平;3)优化教师资格考试运动技能考核,充分发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

    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运动技能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考试

    大学生24h活动行为和心肺适能关系的成分数据分析

    刘佳佳周傥李易燕全明辉...
    198-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成分数据分析探究大学生24h活动行为与心肺适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的关系,以及各活动行为间等时替代后CRF的预测变化.方法:数据来源于"上海体育大学校友健康队列研究".共纳入1 039名大学生[男生517人,女生522人,平均年龄(21.46±0.9)岁]作为研究对象.使用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计测量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轻体力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及自主报告的方式采集睡眠数据.通过功率自行车进行有氧代谢测试以评估CRF,利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评估受试者的身体成分.采用成分数据分析探究24h活动行为与CRF的关系,并以成分等时替代模型探究各项活动行为时间相互替代后,CRF的预测变化情况.结果:1)调整混杂因素后,结果表明24h活动行为与CRF有显著关联.相对其他活动行为,MVPA和CRF成正相关,SB与CRF成负相关,未发现睡眠和LPA与CRF的关联.2)亚组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高体脂率组和非体育生组与上述结果一致;低体脂率组和体育生组未发现各分量与CRF相关.3)在等时替代结果中,MVPA等时替代其他活动行为,CRF增加的幅度要远小于其他活动行为等时替代MVPA时CRF下降时的幅度.结论:MVPA和SB行为是影响大学生CRF的主要因素,相对于简单地控制SB行为,更应鼓励将更多SB行为转成MVPA行为,尤其是高体脂率的学生.

    24h活动行为体力活动久坐行为睡眠心肺适能成分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