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

皋永利

双月刊

1007-659X

xuebao@sdutcm.edu.cn

0531-89628059

250355

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创刊较早、学术性较强、在中医界具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期刊,80年代曾因开辟“名老中医之路”而广受欢迎,90年代又因开展中医理论重要问题讨论而被关注,连续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为优秀期刊二等奖。为山东省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医文交融视域下的珍宝海洋中药

    孟丹宋咏梅付先军
    267-272,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厘清"海洋珍宝""海洋中药"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珍宝海洋中药"概念应同时具备海洋属性、中药属性与珍宝属性.以唐宋明清代表性类书的记载为依据,总结出珍珠、珊瑚、玳瑁、砗磲、紫贝五种珍宝海洋中药.从域外传入与本土传播、生长海域环境、品类珍奇特质、材质华丽精美、祥瑞文化象征等方面,挖掘其文化特征;从品类鉴别、生熟异用、外治法应用方面总结其医药使用经验.从人文和医学融合视角,结合丝绸之路朝贡贸易交流史和药用记载的相关史料,梳理从"海洋珍宝"到"珍宝海洋中药"的发展与利用过程,探源其文化样态和医药特征的多维面向和内在关联,总结了对珍宝海洋中药认识度、熟悉度、利用度逐渐加深的动态演进过程,认为我国海洋药物知识体系的认知深刻体现了对域外文明的接受与吸纳.

    海洋珍宝海洋中药珍宝海洋中药文化特征医药特征类书

    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脉方相应"新模式的构建

    丁晓齐向华滕晶
    273-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剂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基本措施之一,其整体功效与疾病的病机相对应,以调节机体整体平衡.脉诊的目的是通过诊察脉象之所得,总结梳理病因、病机,服务于疾病的判断分析和治疗过程.通过脉象特征分析,可以推导疾病的病因、病机、预后转归,从而确定治则治法与方剂药物.脉象和方剂在病机方面存在明确的内在契合关系,通过分析此关系,临床可以达到"证从脉出,方随证立"的目的.系统辨证脉学以其客观实在性,在揭示潜在病因病机、状态性病因病机等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分析推理结果可以直接作为选择方药、调整药味、剂量和配伍关系的依据,从而建立全新的脉方相应新模式.

    系统辨证脉学方剂脉象要素平脉辨治病因病机脉方相应

    白术的法象药理及其临床意义

    彭欣秦林
    279-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象释药"是中医象思维在中药学研究与应用中的极好体现.白术为"后天培土圣药",但在《神农本草经》等本草经典中,古人常以之治疗痃癖、结肿、山岚瘴气等诸多疑难怪证.对此,按药性常论往往难以理解.但若以"法象药理""象性合参"的角度,这些功效应用可以从白术独特的"药象"中找到答案.古代本草著作对于白术特殊药象多有详尽阐释,称之为"盘结丑怪,有兽之形",以及"桴蓟""多刺有风象"等.笔者结合传统本草和现代药学研究,将白术的药象特点概括为:叶裂羽刺,团根瘤皱,肉白辛香.而这些药象均与其"逐风水结肿""痃癖气块""主大风在身面"等特殊药效密切相关.正如徐灵胎所言:"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由此认识白术的"象-效"相关性,可帮助我们理解古人的药学智慧,弘扬传统本草理论的现代应用价值.

    白术药象法象药理象性合参以象释药

    基于五运六气探讨李东垣学术思想——以壬戌与壬辰之疫为中心

    吴玲玉宋咏梅
    286-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东垣一生中经历2次大疫,对其学术思想的构建产生了直接影响.在传统认知中,五运六气是疫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五运六气视域下探析李东垣学术思想发现:壬戌年风火与燥金迭加的异常气象导致大头瘟毒,进而促成普济消毒饮的产生;壬辰年寒湿相遘的气化状态构成"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的认知基础;壬辰大疫"病寒反为热中"的性质与阴火的气化状态相互吻合.由此验证了五运六气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并在2次大疫的对比中探讨气化力量的碰撞与交合,在隐而不显的干支推衍中探究文本背后的象数之道,从而揭示五运六气与李东垣具体学术问题以及整体学术框架之间的深刻联系,力图为探索金元医家学术体系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五运六气李东垣大头瘟普济消毒饮壬辰大疫气化

    从《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探讨李时珍汗证诊疗特色

    林艳华吕鹏宇相光鑫宋咏梅...
    291-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百病主治药"入手,探讨李时珍《本草纲目》诊治汗证的学术理论和用药特点.李时珍治疗汗证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其分为气虚、血虚、风热、湿热四类,丰富了汗证的主治药,用法灵活.配伍精简,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所用扑粉、外敷等外治法,仍为现代临床常用.以血肉有情之品治疗虚证汗出,为汗证食疗提供了借鉴.此外,李时珍十分重视老人、小儿及产后妇人汗出的治疗.《本草纲目》中论治汗证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为现代临床汗证的治疗和特效药研发开拓了思路.

    《本草纲目》李时珍百病主治药汗证诸汗产后汗出小儿汗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新解与临床应用

    冯奕鸣孔洋洋张可颐袁红霞...
    295-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对其病机认识各有不同,导师袁红霞从原文入手,条文互参,参考《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等,以经解经,得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有以下两点:一是表邪仍在,邪热内陷;二是阳虚为主兼以阴伤.据此将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拆分为祛邪、扶阳、滋阴三部分,并根据疾病所处阶段不同予以加减应用.如欲以祛邪为主,若见表邪盛则增加柴胡、黄芩用量以解表祛邪,若见邪热内陷明显则炙甘草改生甘草以增强清热之功,同时可减少桂枝用量以达到宣通气机之用;如欲以扶阳为主,则增加干姜用量,严重时致肾阳虚损可配伍附子理中丸;若欲以滋阴为主,则减干姜用量,增加栝楼根、牡蛎用量以增强滋阴清热生津之力.附病案1则.

    《伤寒杂病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祛邪扶阳滋阴袁红霞

    温通与温补理论探析

    范晶晶魏向东张海青张梵...
    300-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法有温通与温补之别,温通是温以促通,温补是温以达补.首先,从三个代表性时期论述温法中"通"与"补"的历史脉络:仲景时期,治阳重在温通,甘草干姜汤演化为四逆汤类方,温通思想贯穿始终;金元时期,李东垣在升降思想下创制补中益气汤,其以象春生夏长之令以升补清阳;明清时期,温补学派在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温阳补虚基础上填补阴精的重要性.其次,基于《伤寒论》太阳病篇、张景岳右归丸,分别探讨温通与温补的不同特点,同时从病因、病位、病机、药物组成等方面阐述温通与温补的应用鉴别.最后,从胸痹与久泻举例论证温通与温补的不同应用场景.

    温法温补温通《伤寒论》李东垣右归丸胸痹久泻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地黄篇

    孔洋洋苗苗冯奕鸣袁红霞...
    305-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记载"干地黄,味甘寒,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以《本经》功效为纲,归类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相关方证,探讨地黄的实际临床功效,拓展地黄的临床应用范围.炙甘草汤之地黄,续绝筋;大黄蛰虫丸之地黄,逐血痹;肾气丸之地黄,填骨髓;薯蓣丸之地黄,长肌肉;百合地黄汤之地黄,除寒热积聚.除《本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及后世医家运用地黄还有新发展:《金匮要略》之黄土汤、《温病条辨》之清营汤、《伤寒总病论》之大黄散、《石室秘录》之两地丹、《圣惠方》之地黄酒、《金匮翼》之小蓟饮子皆可体现地黄滋阴凉血止血作用;《金匮要略》之防己地黄汤、时方之大定风珠皆可体现生地黄滋阴养血息风之义;增液汤、益胃汤、一贯煎、百合固金汤之生地黄养阴生津以速救脏腑内燥.从《本经》原文内容出发,推演经方的用药配伍,探讨地黄的实际临床功效,有利于拓展地黄的临床应用范围.

    《神农本草经》经方地黄折跌绝筋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寒热积聚

    热毒理论在慢性病热毒证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苏琳禚月李明霞高洋...
    31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述"热毒"现代研究病理基础、慢性病热毒特点以及"热毒"在慢性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成机制及重要影响.根据丁书文教授治疗热毒证提出的清解、排泄和调补治疗方案,综合中医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从"清与解"立法,辨证选用黄连解毒汤、四妙勇安汤等方药,达到清热解毒、透邪外出的目的."排与泄"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等方药利尿燥湿、排毒泄热,选甘寒清润、甘酸咸寒之品,辅佐清热解毒方药益气滋阴,对机体进行"调与补".除中药膏方外,还可辨证选用针刺特定穴位、食疗茶饮和运动发汗等中医康复治疗手段,促进慢性热毒病证的康复."热毒"扩展了慢性病后期的中医病机,可为慢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及研究提供借鉴和支持.

    热毒康复冠心病中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病热毒证丁书文

    电针肾俞穴对肾阳虚近视豚鼠视网膜M1受体表达的影响

    张金木刘冬梅朱聪何星伯...
    316-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肾俞穴对肾阳虚近视豚鼠生长发育、视力及视网膜毒蕈碱样乙酰胆碱(mAChR)M1受体表达的影响,为肾阳虚近视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6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透镜诱导近视(LIM)组、肾阳虚近视假穴(KYDM+SHAM)组、肾阳虚近视电针(KYDM+EA)组,每组15只.NC组不采取干预措施;LIM组豚鼠右眼配戴-6.00 D透镜构建近视模型;其余两组在戴镜基础上连续2周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剂量10 mg/kg)构建肾阳虚近视模型,造模2周后,KYDM+EA组电针豚鼠双侧肾俞穴,KYDM+SHAM组电针豚鼠臀部假穴,共4周.观察造模不同时间各组豚鼠一般情况,测量体质量和肛温,检测双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睾酮(T)、雌二醇(E2),并在造模结束后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视网膜M1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造模2周后,KYDM+SHAM组和KYDM+EA组豚鼠出现毛发枯槁、无光泽及消瘦、拱背眯眼、倦怠懒动、畏寒肢冷等肾阳虚症状,血清FT3、FT4、T水平低于LIM组,E2高于LIM组,体质量、肛温以及右眼屈光度均低于LIM组,眼轴长度长于LI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4周后,KYDM+EA组豚鼠肾阳虚症状有效改善,血清激素水平趋于正常,与KYDM+SHAM组相比,体质量、肛温、右眼屈光度均明显升高,右眼眼轴长度缩短,视网膜M1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IM组相比,KYDM+EA组豚鼠体质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温、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视网膜M1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肾俞穴有利于促进肾阳虚近视豚鼠生长发育恢复及视力改善,机制可能与降低视网膜中M1受体表达有关.

    电针肾俞穴肾阳虚近视毒蕈碱样乙酰胆碱M1受体豚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