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施工技术(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施工技术(中英文)
施工技术(中英文)

张可文

半月刊

2097-0897

sgjs@cadg.cn

010-57368788;68300059;68330203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A座

施工技术(中英文)/Jour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设有基坑支护、地基处理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建筑物评估改造加固技术,模板、脚手架技术,混凝土研究与应用,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防水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工程质量与检测技术,施工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施工作业集成平台技术(CIP)的发展与展望

    王开强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层建筑、电视塔、烟囱等竖向逐层施工的工程项目体量大、风险高、作业面受限、设备设施易发生冲突.中建集团通过近20年研发形成系列施工作业集成平台产品,大幅提升高空受限空间复杂作业环境下的施工安全、质量及工效,有力推动现场工业化建造发展,在该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回顾高层建筑、高塔、烟囱等竖向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模架发展历程及技术特点,重点就施工作业集成平台的研发背景、技术特点及应用情况进行说明.系统梳理集成平台技术在重大超高层建筑应用场景技术攻关、多场景系列产品打造、现场工业化建造探索3个发展阶段的关键核心技术.最后,针对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要求,对集成平台技术在工程产品创新、现场专用技术开发、配套深化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及攻关方向进行展望.

    建筑工业化集成平台微凸支点装备集成工业化建造装配式建筑

    模块化混凝土建筑研究进展

    冉明明寇广贇熊峰李薇...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块化建筑是目前装配率最高的一类建筑形式,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中,模块化混凝土建筑在防火防腐、保温隔声、成本控制和居住舒适度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逐渐受到工程界和科研界的关注.基于国内外模块化混凝土建筑发展历程,从混凝土模块类型、模块间连接节点类型、模块接缝受力性能、模块抗侧力体系方面进行文献梳理.结果表明,现有混凝土模块类型主要包括墙承重模块、柱承重模块和非承重模块.模块间主要连接方式包括湿法连接、螺栓连接和预应力筋连接,湿法连接整体性好、对装修友好,但现场湿作业多、施工速度慢;螺栓连接整体性略差,但施工方便、快捷.模块化建筑的受力体系主要包括模块-核心筒体系、模块-平台体系、非承重模块体系和叠箱体系,高层建筑基本采用前3种体系,多层建筑可采用叠箱体系.尽管国内外已有关于模块化混凝土建筑的工程应用研究,但对其受力性能的研究相对匮乏,严重滞后于工程实践;同时,混凝土模块自重大、模块间仍以湿法连接为主,大大增加了运输和吊装费用,降低了施工速度,严重阻碍了模块化混凝土建筑的发展.

    模块化混凝土连接节点受力性能抗侧力体系

    基于BIM运维管理的现状与展望

    包胜卜航栋楼笑笑方玄略...
    28-3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筑运维阶段引入BIM技术可提高运维管理效率和水平,但目前国内外运维阶段BIM的应用与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基于广泛的文献调研,从关键技术和应用功能层面对当前国内基于BIM的运维管理研究与应用进行研究,介绍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归纳目前已实现的应用功能.分析国内BIM在运维阶段应用不佳的原因,展望未来BIM运维研究方向.

    建筑信息模型运维管理文献调研应用

    基于机器视觉的预制叠合板智能检测关键技术

    于海洋李海生彭伟孙宏伟...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装配式建筑采用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具有施工效率高、节能环保等特点,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而预制叠合板作为预制率、装配率高的预制构件,其质量优劣关系整个工程.预制叠合板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混凝土浇筑前的隐蔽验收工作采用人工检查方法,人工投入量大,质量检测水平和效率低,容易漏检、错检,严重制约了混凝土叠合板生产效率.以预制叠合板为研究对象,开展图像畸变校正算法与数据增强算法研究,研究改进YOLOv7预制叠合板精准识别算法、钢筋排布和间距识别方法,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预制叠合板智能检测控制系统.系统可对叠合板尺寸误差、预埋件位置及数量进行智能评估,从而减少质检人员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信息化预制叠合板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检测

    基于机器视觉算法的隧道岩体质量智能评估方法

    唐德密邓乃夫李庆文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罗隧道1号横洞隧址区为第四系全新统崩积碎石土,节理密集,岩石破碎,地质条件较差.针对该工况,基于岩体结构面三维点云模型,对结构面产状、节理组数、粗糙度和块体体积的统计分析方法展开研究,进一步完善岩体结构面智能表征在三维指标中的应用.基于机器视觉统计的6个岩体结构面特征指标,快速获取隧道围岩分级结果.结果表明,所选隧道横洞开挖面围岩质量一般,整体属于Ⅲ级围岩,与地质勘察结果相符,验证了基于机器视觉算法的岩体质量评估方法的可靠性.

    隧道围岩质量评价机器视觉算法三维点云模型特征指标

    基于轨迹预测的施工现场人机碰撞事前预警方法研究

    程博赵宪忠卢昱杰张雁杰...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存在大量工人与机械协作场景,人机碰撞是这些场景下的重大安全隐患.传统施工安全监管方法依赖事发时的危险检测和事后的事故溯源,缺乏有效的事前预警机制.提出一种基于工人运动轨迹预测的人机碰撞事前预警方法,根据工人的3种工作状态及当前运动状态预测其未来行动轨迹,提出人机碰撞风险函数并依据预测轨迹计算风险值,通过风险值触发预警.该方法在上海某房建工程项目中得到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预测工人未来2s运动轨迹的平均位移误差为83cm,终点位移误差为24cm,并能提前2.1s对即将发生的人机碰撞事故做出事前预警.

    信息化施工现场人机碰撞风险预警

    优化算法在施工现场布置规划领域的应用

    谭业焜杨淑娟蒋伟于德湖...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工现场布置规划是项目前期设计阶段的重要内容.在工程实践中,通常根据管理人员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进行现场布置,这种布置模式受主观影响较大,布置方案不合理容易造成工期延误,甚至导致安全事故.BIM、优化算法等新兴技术为施工现场布置规划提供新思路,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施工现场布置规划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选取优化算法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及归纳总结,梳理近年来不同优化算法在施工现场布置规划领域的应用情况,总结优化算法可实现的功能及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借助优化算法可显著提高施工现场布置规划效率及质量,并对施工安全、效率等具有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优化算法在施工现场布置规划领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做出贡献.

    施工管理优化算法现场布置模型应用

    基于改进FCM和协方差的数据异常识别与评定

    周童刘雨洪彧蒲黔辉...
    68-7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桥梁施工监控、健康监测等领域,然而其在工作过程中常受到诸如温度变化、其他电子设备干扰等复杂环境因素影响,使采集到的数据出现异常,这为桥梁状况评估带来了干扰.为对桥梁传感器数据进行异常识别与总体质量评定,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FCM(模糊C均值)和协方差矩阵的数据异常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同类型传感器数据进行提取和预处理,包括对缺失数据的填充、标准化和平滑化处理.然后,利用改进FCM算法对差分后的各维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不同簇,从而找出簇中心间差异较大的维度,并将识别维度判定为序列异常通道.通过计算协方差矩阵,评估各维数据间的正负相关性.最后,设定阈值后再对序列中的异常进行检测,并对提取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分析成都市金堂县某斜拉桥半年监测数据,验证了本文算法能有效筛选出异常传感器及其异常序列和异常点,可为桥梁状态分析和决策提供可靠支撑.

    传感器数据质量异常识别时间序列协方差

    智能合约自动生成方法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陈兴龙胡啸威钟波涛潘杏...
    74-7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建筑4.0时代的到来,基坑自动化监测已成为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智能合约作为一种可自动执行的程序代码,在保证数据真实性、提高日常监测效率方面有很大潜力.然而,其编写的复杂性和基坑工程的不可预测性成为其应用的主要障碍.因此,提出一种针对基坑工程的智能合约自动生成方法.该方法借助有限状态机思想,将基坑工程监测流程和规则转换为有限状态机模型.这种模型有助于明确和完善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传感器数据的上链与监测业务,自动生成智能合约代码,从而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预警.同时,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可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从而提高基坑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性.该方法在基坑质量安全管理的背景下,成功生成了可用的智能合约,并使用Remix IDE实现,验证了针对基坑业务的自动生成智能合约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基坑监测自动化有限状态机区块链智能合约

    原竹龙骨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

    黄莺宋紫妍王灿
    80-8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速提升农村建筑节能设计水平,加快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目标,提出原竹龙骨住宅碳排放计量模型,并进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在项目物化阶段,使用BIM技术建立建筑信息模型,结合碳排放系数法计算碳排放量;在运行阶段,采用eQUEST能耗模拟软件进行能耗分析,计算住宅全年能耗量.以项目实例为研究对象,计算项目各阶段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原竹龙骨住宅全生命周期的5个阶段中,运行阶段碳排放量比重最大,物化阶段中建材生产阶段所占碳排放量比重最大,以实际客观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绿色建筑住宅原竹龙骨碳排放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