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2X7R过表达的巨噬细胞MSU晶体诱导痛风炎症反应过程中IL-1β、TNF-α、NLRP3表达观察

    秦丽岩冀琨陈邬锦张蓓...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嘌呤能受体P2X配体门控离子通道7的配体(P2X7R)过表达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的巨噬细胞单钠尿酸盐(MSU)晶体诱导痛风炎症反应过程中NOD样受体家族3(NLRP3)蛋白、IL-1β、TNF-α表达情况。方法 取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并随机分为过表达组、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过表达组和空白组分别转染P2X7R过表达质粒、空白载体质粒,转染5 d,将过表达组、空白组、模型组THP-1细胞用100 ng/mL的PMA刺激3 h后分化为巨噬细胞,另将MSU晶体用氢氧化钠溶解配制成浓度为100 μg/mL的MSU乳糜状悬液加入培养液中孵育6 h;对照组正常培养。分别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算巨噬细胞P2X7R mRNA、蛋白,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上清液IL-1β、TNF-α,Western blot法测算巨噬细胞NOD样受体家族3(NLRP3)蛋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组、空白组、模型组P2X7R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细胞上清液IL-1β、TNF-α水平升高,细胞NLRP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空白组比较,过表达组P2X7R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细胞上清液IL-1β、TNF-α水平升高,细胞NLRP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结论 P2X7R过表达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的巨噬细胞MSU晶体诱导痛风炎症反应过程中IL-1β、TNF-α、NLRP3表达增加,IL-1β、TNF-α水平升高可能通过激活NLRP3蛋白来实现。

    嘌呤能受体P2X配体门控离子通道7的配体痛风炎症因子NOD样受体家族3炎症小体

    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基因多态性及启动子区域基因型与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关系

    何爱琴石彩凤周阳杨俊伟...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P2)基因多态性,分析UCP2基因启动子区域基因型与糖尿病肾病(DKD)发病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T2DM)患者180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和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DKD患者92例[糖尿病肾病组,ACR≥30 mg/g、eGFR<60 mL/(min·1。73 m2)]和单纯糖尿病患者88例[单纯组,ACR<30 mg/g、eGFR≥60 mL/(min·1。73 m2)],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进行UCP2基因测序,另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UCP2基因启动子区域位点-866G/A三种基因型(A/A、G/A、G/G)与DKD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866G/A位点G/G基因型频率为33。0%、G/A基因型频率为40。9%、A/A基因型频率为26。1%,单纯糖尿病组分别为30。4%、56。5%、13。0%,两组A/A基因型频率比较,P均<0。05;糖尿病肾病组Ala55Val位点C/C基因型频率为31。8%、C/T基因型频率为42。0%、T/T基因型频率为26。1%,单纯糖尿病组分别为28。3%、57。6%、14。1%,两组比较,P均>0。05;糖尿病肾病组45bp INS/DEL位点DEL/DEL基因型频率为73。9%、DEL/INS基因型频率为23。9%、INS/INS基因型频率为2。3%,单纯糖尿病组分别为84。8%、13。0%、2。2%,两组比较,P均>0。05。在-866G/A隐性模型中,A/A基因型是DKD发生的风险因素,相比于G/A和G/G,A/A基因型发生DKD的风险增高2。359倍[2。359(1。091~5。099),P=0。029];当矫正性别、年龄后,A/A基因型发生DKD的风险增高2。491倍[2。491(1。142~5。437),P=0。022];当进一步矫正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尿酸、总胆固醇后,A/A基因型发生DKD的风险增高2。491倍[2。489(1。004~6。172),P=0。049]。在-866G/A显性模型中,相比于G/G基因型,G/A和A/A基因型发生DKD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UCP2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3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包括-866G/A、Ala55Val以及45bp插入缺失突变,其中-866G/A与DKD的发生密切相关,A/A基因型患者发生DKD的风险高于G/A、G/G基因型。

    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基因启动子区域位点基因多态性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

    女性怀孕、生育次数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系

    李建国白璧辉贾元霞李鼎鹏...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女性怀孕、生育次数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发病的关系。方法 经后PMOP患者716例(观察组),绝经后骨量减少患者1 00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怀孕史、生育史、怀孕次数、生育次数占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怀孕史、生育史、怀孕次数、生育次数与绝经后发生PMOP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有怀孕史者分别为711例(35。95%)、992例(50。15%),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怀孕1次195例(32。99%)、2次226例(35。09%)、≥3次290例(39。03%),对照组分别为300例(50。76%)、330例(52。24%)、362例(48。72%),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有生育史者分别为707例(35。83%)、991例(50。23%),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生育 1 次 381 例(30。09%)、2 次 185 例(42。82%)、≥3 次 141 例(51。27%),对照组分别为 680 例(53。71%)、198 例(45。83%)、113例(40。09%),两组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怀孕3次以上、生育2次以上与绝经后女性发生PMOP相关(P<0。05);随着怀孕次数增加PMOP患病风险亦逐渐增加,怀孕次数2次及3次以上发生PMOP风险分别为怀孕1次的1。264倍(95%CI 0。89~1。79)、1。569倍(95%CI 1。12~2。20);随着生育次数增加PMOP患病风险显著增加,生育2次及3次以上发生PMOP风险分别为生育1次的2。031倍(95%CI 1。42~2。90)、3。613倍(95%CI 2。22~5。89)。结论 女性怀孕次数、生育次数与绝经后发生PMOP有关,怀孕及生育2次以上增加PMOP患病风险。

    怀孕生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绝经

    脑转移瘤伽玛刀治疗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周利民李敏杰许自强杨如意...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脑转移瘤(BM)伽玛刀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BM患者221例,均经伽玛刀治疗,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Cox分析法分析BM伽玛刀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转移瘤总体积、最大肿瘤体积与BM伽玛刀治疗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转移瘤总体积>20 cm³、最大肿瘤体积>10 cm³是BM伽玛刀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BM伽玛刀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转移瘤总体积>20 cm³、最大肿瘤体积>10 cm³。

    脑转移瘤伽玛刀年龄转移瘤总体积最大肿瘤体积

    4例罕见基因位点突变的新生儿先天性肌病临床表现及基因表型

    叶超群代青梅邓璐瑶张语...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4例罕见基因位点突变的新生儿先天性肌病(CM)临床表现及基因表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C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通过分析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通过分析基因检测结果分析其突变基因表型。结果 4例CM患儿均为新生儿期发病,伴有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减低,肌酸激酶轻度升高,预后差。基因测序显示,COL12A1基因c。7622(exon49)C>T,p。S2541F的错义突变,NEB基因c。25288C>T(p。Arg8430)的无义突变及c。2783delC(p。Pro928fs)移码突变,FLNC基因c。4021(exon23)C>T(p。R1341X,1385)的错义突变,UNC45B基因c。2591(exon20)A>C(p。H864P),c。2357(exon18)T>A(p。M786K)的错义突变,均为罕见变异及致病基因,其中3个错义突变、1个无义突变合并移码突变。结论 罕见基因位点突变致新生儿CM临床表现均有异质性,表现为肌张力及肌力的严重降低,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临床症状不典型;分别发现FLNC基因、UNC45B基因、NEB基因、COL12A1基因4个罕见新发位点突变,其中3个错义突变、1个无义突变合并移码突变。

    基因突变先天性肌病新生儿FLNC基因UNC45B基因NEB基因COL12A1基因

    基于SEER数据库相关数据构建老年女性卵巢癌不良预后预测模型

    丁琨赵蕾程亚玉赵淑萍...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老年女性卵巢癌不良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 通过SEER数据库收集2010-2015年老年(≥65岁)卵巢癌的临床数据资料,共筛选3 556例,随机分为建模组(2 511例)与验证组(1 045例),对建模组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将所得与不良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卵巢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独立危险因素为主要预测指标,以生存结局为预测结局,利用R4。2。2软件"rms"包将其可视化为预测6个月、1年、3年生存率的Nomogram图;建模组及验证组分别应用"rms"、"ggDCA"、"survival"软件包进行计算,得出两组数据的应用C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临床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以评估Nomogram图的预测性能、区分度、一致性、临床效能。结果 年龄、种族、病理学分型、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M分期、CA125水平、是否行手术、化疗是影响老年女性卵巢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成功建立Nomogram图,建模组、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0。686、0。681,6个月、1年、3年的AUC提示模型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3年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决策性曲线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效能。结论 成功构建了老年女性卵巢癌不良预后Nomogram图,可指导患者不良预后及临床决策,C-index、AUC、3年校准曲线、DCA均提示Nomogram图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

    卵巢癌不良预后预测模型C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临床校准曲线决策曲线

    食管胃连接处腺癌患者血清VEGF-C、VEGF-B水平变化及对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

    布力布·吉力斯汉李俊杰王薇达热拜·热达提...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食管胃连接处腺癌(AEG)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水平变化及对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方法 85例AEG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内预后情况分为短期预后不良组(25例)和短期预后良好组(60例),于手术前收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清VEGF-C、VEGF-B、糖类抗原 199(CA)、糖类抗原 724(CA724)、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EG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通过ROC评估各危险因素对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短期预后良好组比较,短期预后不良组血清VEGF-C、VEGF-B、IL-6、IL-8、CRP水平升高(P均<0。05)。AEG患者血清VEGF-C、VEGF-B、IL-6、IL-8、CRP水平与短期预后不良呈显著正相关性(r分别为0。317、0。321、0。257、0。225、0。220,P均<0。05)。AEG患者血清VEGF-C、VEGF-B水平是AEG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均<0。05)。血清VEGF-C单独、VEGF-B单独及VEGF-C联合VEGF-B预测AEG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AUC(95%CI)分别为0。701(0。587~0。815)、0。703(0。573~0。834)及0。749(0。635~0。862),其中VEGF-C联合VEGF-B的预测价值最高(Z=2。401、2。387,P<0。05)。结论 AEG患者手术前血清VEGF-C、VEGF-B水平升高,是AEG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于术前检测两指标有助于预测AEG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结局。

    食管胃连接处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C反应蛋白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发生中重度脂肪变性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刘云霄丽提甫·阿不力米提隆强余虹...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生中重度脂肪变性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方法 402例MAFLD患者根据脂肪衰减参数(CAP)分为MAFLD发生中重度脂肪变性(232例,观察组)和MAFLD未发生中重度脂肪变性(170例,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AFLD发生中重度脂肪变性的危险因素,并通过ROC评估各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体质量指数(BMI)、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指数)、收缩压、丙氨酰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葡萄糖、肝脏硬度值、CAP比较,P均<0。05。BMI、TyG是MAFLD发生中重度脂肪变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BMI联合TyG指数预测MAFLD发生中重度脂肪变性的AUC为0。82,95%CI为0。77~0。86,P<0。05。结论 MAFLD发生中重度脂肪变性的危险因素是BMI和TyG指数,检测两指标有助于MAFLD发生中重度脂肪变性的预测。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重度脂肪变性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2例肿瘤治疗相关急性红系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

    周瑞莲罗静蓝梅孙碧红...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肿瘤治疗相关急性红系白血病(AEL)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肿瘤治疗相关AE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原发病为套细胞淋巴瘤,经化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达完全缓解;患者诊断套细胞淋巴瘤8年后出现乏力伴面色苍白,做检查发现全血细胞严重减少并骨髓细胞学符合AEL,诊断为AEL;后合并有肺炎、感染性休克,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高级别抗生素抗感染并积极治疗休克效果不佳,因病情重未能接受针对AEL的治疗;于诊断AEL后18 d死亡。1例原发病为直肠癌,经系统化疗治疗1年后出现乏力伴面色苍白;做检查发现全血细胞极度减少并骨髓细胞学符合AEL,诊断为AEL;入院后呕血、尿血等多发出血,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经治疗好转后接受了两个疗程的去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及维奈克拉)治疗;于诊断AEL后2个月17天死亡。结论 肿瘤治疗相关AEL发病时贫血、出血、感染多见,全血细胞严重减少,常规处理效果差,患者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采用甲基化基化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生存时间短,病死率高。

    急性红系白血病治疗相关急性红系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直肠癌

    腹腔脏器外囊状淋巴管瘤的B超/CT图像表现及诊断(附11例分析)

    娄琰琰刘元涛许宗兰田永会...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腹腔脏器外囊状淋巴管瘤的B超/CT图像表现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囊性淋巴管瘤患者中,8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发病年龄3~57岁,中位年龄16岁;病程2 d~4 a;临床表现为腹痛8例,腹部肿物、腹胀、无症状各1例。B超/CT检查:单房型囊状淋巴管瘤3例,多房型囊状淋巴管瘤8例;淋巴管瘤位于一个区域9例,累及腹腔内2个区域1例,累及颈部和腹腔1例;直径3。3 cm×3。4 cm~18。5 cm×5。8 cm;9例呈液性低密度(密度均匀一致),1例为不规则混杂密度灶(可见脂性密度灶,部分病灶内见点状钙化密度影),1例囊实性占位病变。1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完整剥除淋巴管囊肿,其中10例在囊壁完整有张力情况下剥除,1例行肠系膜囊肿引流+肠系膜肿瘤切除术。11例随访4个月~9 a,均未复发。结论 腹腔脏器外囊状淋巴管瘤B超/CT检查提示为囊性、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尚清,沿解剖间隙蔓延,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多房者囊壁及间隔菲薄,无血流信号;病理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

    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腹痛B超检查CT检查腹膜淋巴囊肿剥除术肠系膜淋巴囊肿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