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贝那普利灌胃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史伟佳任琳琳曹延萍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贝那普利对于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连接蛋白(Cx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干预组,糖尿病组及干预组予以STZ 65 mg/kg一次性左下腹注射建立I型糖尿病模型,对照组予以相同剂量的枸橼酸盐缓冲液腹腔注射。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干预组予贝那普利10 mg/(kg·d)每日定时灌胃,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治疗8周,测量各组体质量,采用酶电解层析法检测空腹血糖,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分别应用肌氨酸氧化酶法、酶偶联速率法检测血肌酐、血尿素。8周后处死大鼠,应用SABC法观察连接蛋白Cx37、Cx40、Cx43在肾脏病理组织的分布,免疫组化法检测连接蛋白Cx37、Cx40、Cx43表达,RT-qRCR法检测Cx37、Cx40、Cx43 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及干预组大鼠体质量较前明显下降,血糖较前明显升高(P均<0。05);干预组血尿素、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较糖尿病组均明显下降(P均<0。05)。糖尿病组Cx37、Cx43在出入球小动脉、近端肾小管分布明显减弱,干预组Cx37、Cx43在近端肾小管表达明显升高,糖尿病组可见Cx40在多处入球小动脉、致密斑分布明显减弱,干预组Cx40在致密斑分布增强。与糖尿病组比较,干预组Cx37、Cx40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Cx43表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x37 CT值在糖尿病组明显升高,且对照组Cx37 CT值高于干预组(P均<0。05)。三组Cx40 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Cx40 CT值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小(P<0。05)。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Cx43 CT值明显下降,干预组Cx43 CT值明显上升,三组Cx43 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贝那普利可上调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连接蛋白表达,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保护肾脏,延缓疾病进展。

    糖尿病肾病连接蛋白贝那普利大鼠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胎盘生长因子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杨威殷悦刘静高蕊...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纳入接受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的PCOS不孕患者100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因单纯输卵管阻塞性不孕IVF-ET的单胎妊娠者100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受试者入组时清晨肘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PAPP-A、PLGF;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接受IVF-ET的PCOS不孕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PAPP-A、PLGF对接受IVF-ET的PCOS不孕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血清PAPP-A、PLGF水平降低(P均<0。05)。32例结局不良者的LH、T水平高于68例结局良好者,E2、PAPP-A、PLGF水平低于结局良好者(P均<0。05)。高水平PAPP-A(临界值为2。99 pg/mL)、PLGF(临界值为5。54 pg/mL)均是接受IVF-ET的PCOS不孕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中PAPP-A、PLGF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接受IVF-ET的PCOS不孕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AUC分别为0。739、0。767、0。844,其中联合预测PCOS不孕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AUC高于二者单独预测(Z分别为4。727、5。482,P均<0。05)。结论 血清PAPP-A、PLGF在接受IVF-ET的PCOS不孕患者中水平降低,均是接受IVF-ET的PCOS不孕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联合检测二者血清水平有助于接受IVF-ET的PCOS不孕患者妊娠结局预测。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胎盘生长因子妊娠结局预测价值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分析醒神开窍合剂治疗脑干出血昏迷的分子机制

    李文坚余盼王小寅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醒神开窍合剂治疗脑干出血昏迷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查找醒神开窍合剂所有药物的有效成分,再通过生物信息数据库 Genecards(筛选要求基因得分>10)、OMIM数据库、TTD数据库、PharmGkb数据库、Drug Bank 数据库筛选并利用R软件剔除重复数据,得出脑干出血昏迷相关基因,最后获取疾病与药物的共同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分子-靶点的网络调控图及蛋白互作网络,使用R软件及相关数据库确定醒神开窍合剂治疗脑干出血昏迷的核心靶点。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分析。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靶点有效性的基础验证。结果 醒神开窍合剂的药物分子共73个,筛选查重后最终获得44个化学成分,疾病基因靶点6 779个。确定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基因163个,PPI网络分析确定RELA、AKT1、IL6、HSP90AA1、ESR1、TP53、TNF、BCL2、MAPK1等是醒神开窍合剂治疗脑干出血昏迷核心靶点。GO生物功能富集得到2 333个生物过程(BP)、107个细胞组成(CC)、202个分子功能(MF);KEGG通路富集到178个条目,醒神开窍合剂主要通过相关炎症信号调控通路、病毒感染通路、癌症通路及控制细胞凋亡、脂质与动脉硬化等相关分子、蛋白通路来调控脑干出血的发展与平衡。分子对接研究结果提示醒神开窍合剂的核心化合物与脑干出血关键靶点的结合能(Bind energy)均为负值,提示化合物与受体有一定结合活性。结论 醒神开窍合剂配伍科学,其基因分子机制主要是通过RELA、AKT1、IL6、HSP90AA1、ESR1、TP53、TNF、BCL2、MAPK1等核心靶点治疗脑干出血昏迷。

    脑干出血昏迷醒神开窍合剂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血清ApoB、HCY、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关系

    方昱煜曹晓光胡明霞韩琴...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载脂蛋白B(ApoB)、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选取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进行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n=50)和无斑块组(n=21),根据斑块形态和回声特点将有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n=20)和易损斑块组(n=30)。收集各组临床资料,并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ApoB、Cys-C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并比较3组HCY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产生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poB、HCY、Cys-C水平对颈动脉易损斑块产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ApoB、HCY、Cys-C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易损斑块组LDL-C、总胆固醇、ApoB、HCY、Cys-C具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均<0。05);高ApoB、HCY、Cys-C均是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易损斑块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ApoB、HCY、Cys-C以及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产生的灵敏度分别为83。33%、86。67%、90。00%、93。33%,特异度分别为70。00%、65。00%、75。00%、60。00%,其中三者联合预测效能最高。结论 高ApoB、高HCY及高Cys-C均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独立危险因素;ApoB、HCY、Cys-C水平越高,患者发生易损斑块的危险性越大,且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

    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血清载脂蛋白B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首次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艾力木拉提江·伊力哈木李顺张志强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中重度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患者首次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急诊活动性出血,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48 h内行首次内镜治疗的中重度EGVB患者144例,按首次内镜治疗后6个月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32)和对照组(n=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GVB行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再出血的价值。结果 治疗前存在红色征、MELD评分高、Child-pugh评分高、既往无出血病史是EGVB行首次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治疗前红色征、MELD 评分、Child-pugh评分和既往无出血病史评分指标联合诊断6个月再出血的灵敏度68。80%,特异度81。80%,ROC曲线下面积0。782,均高于单一指标诊断(P均<0。05)。结论 对于EGVB行首次内镜治疗的患者,术前红色征、MELD评分高、Child-pugh评分高、既往无出血病史应高度重视再出血风险。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再出血危险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lncRNA TUG1、miR-370-3p水平变化及意义

    刘伯欣郝明辉陈文明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牛磺酸上调基因1(lncRNA TUG1)和微小核糖核酸370-3p(miR-370-3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122例AMI患者为AMI组,同期选择体检健康的志愿者122例为对照组,RT-qPCR法检测血清lncRNA TUG1和miR-370-3p水平。所有AMI患者出院后随访12个月,根据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n=39)、非MACE组(n=8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中lncRNA TUG1和miR-370-3p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TUG1和miR-370-3p水平对AMI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MI组血清中lncRNA TUG1水平降低,miR-370-3p水平升高(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ncRNA TUG1和miR-370-3p水平呈负相关(r=-0。389,P<0。05)。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血清中lncRNA TUG1水平降低,miR-370-3p水平升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TUG1、miR-370-3p水平是影响AMI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与lncRNA TUG1和miR-370-3p单独预测相比,二者联合预测AMI患者发生MACE的AUC显著升高(Z分别为18。667、3。200,P均<0。05)。结论 AMI患者血清lncRNA TUG1水平降低,miR-370-3p水平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AMI患者发生MACE。

    急性心肌梗死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牛磺酸上调基因1微小核糖核酸370-3p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张虎刘艳梅杨振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射血分数下降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8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缬沙坦片80 mg,每日1次;观察组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100 mg,每日2次。两组以上药物治疗均持续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超声检测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同时进行6 min步行距离测试。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1年,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NT-ProBNP水平、LVEDD、LVEF、LAD、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NT-ProBNP水平降低,LVEDD、LAD减小,LVEF、6 min步行距离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总有效率85。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再次入院发生率7。31%、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9。51%,对照组再次入院发生率22。50%、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5。00%;观察组再次入院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生恶心呕吐1例、咳嗽2例、肾功能异常3例、症状性低血压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肾功能异常3例、症状性低血压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治疗射血分数下降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较好且较为安全。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心脏功能不良反应预后评价

    血镁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

    毕秀龙顾菁徐起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镁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透析中低血压(IDH)的影响。方法 收集18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透析中低血压分为IDH组(n=68)和非IDH组(n=117),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两组透析前、透析中血压变化。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DH发生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法分析IDH组透析前血镁水平与透析中收缩压下降差值及平均动脉压下降差值的相关性。结果 IDH组透析前血镁、血钙、白蛋白、血红蛋白、尿素水平高于非IDH组(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血镁是发生IDH的危险因素之一(OR=4。345,95%CI:1。477~12。786,P<0。05)。IDH组透析前血镁水平与透析过程中平均动脉压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283,P<0。05)。结论 较高的透析前血镁水平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IDH的危险因素之一。

    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低血压血镁

    安罗替尼联合埃克替尼治疗EGFR21外显子L858R突变肺腺癌合并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闫绍辉付晏王栋徐凯...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埃克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1外显子L858R突变的肺腺癌合并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EGFR21外显子L858R突变的肺腺癌合并脑转移患者10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行单药埃克替尼治疗,观察组行安罗替尼+埃克替尼治疗,疗程2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两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组织多肽抗原(TPA)、细胞质胸苷激酶(TK1),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Q-C3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结果 治疗2个月,观察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分别为16、27、5、3例,总有效率为84。31%;对照组分别为13、20、12、6例,总有效率64。7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皮疹,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2%,对照组为11。7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观察组血清CA125、CEA、TPA、TK1水平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5项内容)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单药埃克替尼治疗比较,安罗替尼联合埃克替尼治疗EGFR21外显子L858R突变的肺腺癌合并脑转移患者有良好临床效果且用药较为安全。

    肺肿瘤脑转移EGFR21外显子L858R突变安罗替尼埃克替尼临床疗效用药安全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血浆置换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效果比较

    吕欣原刘莉华马胜银黄启功...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肝衰竭并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PMAS+PE组、DPMAS组及PE组各25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变化,计算4周有效率、12周生存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3。0(MELD3。0)评分。结果 三组治疗后RBC、PLT、Hb、TBil、DBil、TBA、ALB、MELD3。0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TBil、DBil、TBA、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相比,DPMAS+PE组治疗后TBil、DBil、TBA更低,DPMAS组与PE组治疗后TBil、DBil、TB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PE组相比,DPMAS组治疗后ALB更低,DPMAS+PE组与PE组治疗后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PE组、PE组治疗后PTA均高于治疗前,PT及INR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比较,PE组治疗后PTA更高,PT及INR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PMAS组治疗后PTA低于治疗前(P<0。05),PT及INR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PT、INR、P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间两两对比,治疗后PT、INR、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治疗后4周有效率DPMAS+PE组更高,MELD 3。0评分DPMAS+PE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12周无肝移植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PMAS+PE、DPMAS、PE均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但DPMAS+PE更具优势,短期疗效及预后更好;三种模式对肝衰竭患者长期疗效的改善作用相当,DPMAS+PE和PE均可改善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但PE更具优势。

    肝衰竭非生物型人工肝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血浆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