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早产儿血清骨代谢标志物、营养和生长发育评价指标水平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张仪刘刚刘金凤王伟...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早产儿出生时及1月龄时骨代谢标志物、营养评价指标、生长发育评价指标水平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257例新生儿根据胎龄分为极早产儿组(36例)、晚期早产儿组(73例)、足月儿组(148例),比较各组骨代谢标志物{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钙、磷、碱性磷酸酶(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甲状旁腺激素(PTH)}、营养评价指标[血清球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生长发育评价指标[身长、体质量、头围]水平,分析早产儿1月龄时骨代谢标志物、营养评价指标变化与生长发育评价指标增长的相关性。结果 与同组出生时比较,3组1月龄时血清钙、磷、25(OH)D3水平升高,血清ALP、BAP、PTH水平降低(P均<0。05);与足月儿组比较,其余两组出生时和1月龄时血清钙、磷、25(OH)D3水平降低,血清ALP、BAP、PTH水平升高(P均<0。05);与晚期早产儿组比较,极早产儿组出生时和1月龄时血清钙、磷、25(OH)D3水平降低,血清ALP、BAP、PTH水平升高(P均<0。05)。与同组出生时比较,3组1月龄时血清球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升高(P均<0。05);与足月儿组比较,其余两组出生时和1月龄时血清球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降低(P均<0。05);与晚期早产儿组比较,极早产儿组出生时和1月龄时血清球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降低(P均<0。05)。与同组出生时比较,3组1月龄时身长、体质量、头围增加(P均<0。05);与足月儿组比较,其余两组出生时和1月龄时身长、体质量、头围减少(P均<0。05);与晚期早产儿组比较,极早产儿组身长、体质量、头围减少(P均<0。05)。血清钙升高与新生儿体质量增长速度呈正相关(r=0。549,P<0。05);血清球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升高与新生儿身长增长、头围增长及体质量增长速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1、0。389、0。316;0。302、0。358、0。385;0。339、0。371、0。366,P均<0。05);血清BAP、PTH水平升高与新生儿身长增长、体质量增长速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486、-0。237、-0。515、-0。287,P均<0。05)。结论 早产儿随胎龄、日龄的增加,身长、体质量、头围均呈增长趋势,血清钙、磷、25(OH)D3、球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呈递增趋势,血清ALP、BAP、PTH水平呈下降趋势;血清钙升高与新生儿体质量增长速度呈正相关,血清球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升高与新生儿身长增长、头围增长及体质量增长速度均呈正相关,血清BAP、PTH水平升高与新生儿身长增长、体质量增长速度呈负相关。早期监测早产儿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及营养评价指标变化,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更科学完善的营养方案,对促进早产儿健康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早产儿骨代谢标志物营养评价指标生长发育评价指标

    基于人体成分和饮食习惯制定的生活方式干预疗法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辅助治疗中应用观察

    刘娜任璐黄红洽张晓伟...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人体成分和饮食习惯制定的生活方式干预疗法辅助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效果,为生活方式干预疗法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59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30例、单纯脂肪肝2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单纯脂肪肝者均不加保肝药物,定期随访;MASH患者均加用水飞蓟宾保肝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生活方式干预(对患者进行认知宣教、按照饮食习惯和人体成分结果规划和限制能量摄入,组织和监督体育锻炼)。持续干预12周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脂肪肝分度、肝功、血脂、血糖、人体组成成分指标(体质量、BMI、体脂百分比、骨骼肌百分比、腰臀比、基础代谢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超声脂肪肝分度明显改善;两组超声脂肪肝分度总有效率比较,χ2=11。686,P=0。00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均低(P均<0。05);治疗后,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P均<0。05);对照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低于对照组(Z=3。021,P=0。00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体质量、BMI、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基础代谢率均低,骨骼肌百分比高(P<0。05);对照组体脂百分比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BMI、体脂百分比均低、骨骼肌百分比均高(P<0。05)。结论 基于人体成分和饮食习惯制定的生活方式干预疗法辅助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效果良好,能明显减轻脂肪肝程度,改善人体组成成分。

    生活方式干预疗法脂肪肝肝功能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慢性肝病

    4种实验室检测技术对肺外结核病成人患者非呼吸道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对比观察

    秦中华周洪经刘雅徐惠临...
    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结核菌荧光染色、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Xpert MTB/RIF)、全自动分枝杆菌液体培养检测技术(BACTEC MGIT 960)诊断成人肺外结核病非呼吸道标本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效能。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确诊为肺外结核病患者的非呼吸道标本317例份(组织155例份、尿液52例份、胸水47例份、脓液41例份、脑脊液22例份),分别采用荧光染色、LAMP、BACTEC MGIT 960、Xpert MTB/RIF检测,比较各检测技术检测同一种非呼吸道标本的MTB检出率。结果 LAMP、Xpert MTB/RIF、BACTEC MGIT 960、荧光染色的MTB检出率分别为72。6%、70。3%、48。3%、22。7%。在组织标本中的MTB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LAMP和Xpert MTB/RIF检出率最高,其次为BACTEC MGIT 960,荧光染色检出率最低;在尿液标本中的MTB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现为LAMP和Xpert MTB/RIF检出率最高,其次为BACTEC MGIT 960和荧光染色;在胸水标本中的MTB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现为LAMP和Xpert MTB/RIF检出率较高,其次为BACTEC MGIT 960,荧光染色最低;在脓液标本中的MTB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现为LAMP和Xpert MTB/RIF检出率较高,其次为BACTEC MGIT 960,荧光染色最低;在脑脊液标本中的MTB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现为LAMP、Xpert MTB/RIF和BACTEC MGIT 960检出率较高,荧光染色最低。245例荧光染色阴性的标本中,LAMP、BACTEC MGIT 960和Xpert MTB/RIF的MTB检出率分别为66。1%、39。2%和63。7%,LAMP和Xpert MTB/RIF在涂阴标本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BACTEC MGIT 960(P均<0。05)。126例标本为Xpert MTB/RIF和BACTEC MGIT 960同时阳性,两种方法检测利福平耐药性统计分析发现,Kappa值为0。829,P<0。05。结论 LAMP和Xpert MTB/RIF诊断人肺外结核病非呼吸道标本MTB灵敏度和特异度高,同时具有检测速度快的优势;荧光染色特异度高,但灵敏度低;BACTEC MGIT 960和Xpert MTB/RIF对利福平药敏的一致性强,但培养时间长,后续能得到药物种类多,对临床治疗在药物选择性上高。

    结核菌荧光染色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全自动分枝杆菌液体培养检测技术肺外结核病非呼吸道标本结核分枝杆菌

    阿奇霉素、多西环素静脉滴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对比观察

    陈燕芬余兴华杨帆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阿奇霉素、多西环素静脉滴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MP)临床效果。方法 MPP患儿51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国产阿奇霉素组(61例,均为2023年10月住院患儿)静滴国产阿奇霉素,进口阿奇霉素组(105例,均为2023年10月住院患儿)静滴进口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组(2023年9月住院患儿30例、2023年10月住院患儿90例、2023年11月住院患儿114例、2023年12月住院患儿115例)静滴多西环素,比较各组用药后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全血WBC、全血CRP、血浆IL-6、血浆LDH水平和激素使用率、支气管镜使用率、合并感染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进口阿奇霉素组比较,国产阿奇霉素组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短,多西环素组啰音持续时间短(P均<0。05);与2023年11月住院患儿比较,多西环素组2023年10月住院患儿咳嗽缓解时间长,2023年12月住院患儿啰音持续时间长(P均<0。05);与2023年12月住院患儿比较,多西环素组2023年9月和11月住院患儿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短(P均<0。05)。3组全血WBC、CRP及血浆IL-6、LDH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西环素组不同时间全血WBC、CRP及血浆IL-6、LDH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国产阿奇霉素组、进口阿奇霉素组、多西环素组激素使用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西环素组2023年9月住院患儿、2023年10月住院患儿、2023年11月住院患儿、2023年12月住院患儿激素使用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国产阿奇霉素组、进口阿奇霉素组、多西环素组支气管镜使用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2023年10月住院患儿比较,多西环素组2023年12月住院患儿支气管镜使用率高(P<0。05)。国产阿奇霉素组、进口阿奇霉素组、多西环素组合并感染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2023年10月住院患儿比较,多西环素组2023年12月住院患儿合并感染率高(P<0。05)。与进口阿奇霉素组比较,多西环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P<0。05);多西环素组2023年9月住院患儿、2023年10月住院患儿、2023年11月住院患儿、2023年12月住院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阿奇霉素和多西环素在治疗MM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差异,多西环素改善啰音方面优于国产和进口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国产和进口阿奇霉素,国产阿奇霉素和进口阿奇霉素在疗效和安全性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季节(月份)合并不同感染会影响多西环素治疗MMP的效果,临床在治疗期间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流行病学提供合理有效的诊疗方案。

    阿奇霉素多西环素肺炎支原体肺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持续静脉输注盐酸艾司氯胺酮的麻醉效果

    梁涛陈雯苏丹韩丹...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持续静脉输注盐酸艾司氯胺酮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老年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且采取同样的麻醉诱导以及维持方案,观察组在手术切皮前5分钟持续静脉输注盐酸艾司氯胺酮0。3 mg/(kg·h)(稀释至20 mL/h的容量),对照组患者持续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h的容量),两组均于停二氧化碳气腹时停止输注,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术前及术后即刻、10 min、30 min、1 h、24 h、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不同时点[诱导前(T1)、诱导后(T2)、切皮前(T3)、切皮后(T4)、气腹建立前(T5)、气腹建立后(T6)、胆囊切除时(T7)、气腹关闭前(T8)、气腹关闭后(T9)、缝皮结束时(T10)、清醒时(T11)]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丙泊酚和瑞芬消耗量、苏醒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和使用曲马多镇痛的例数。结果 与同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0 min、30 min、1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增加,两组术后10 min、30 min、1 h、24 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0 min、30 min、1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减小(P均<0。05)。两组不同时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无差异(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丙泊酚、瑞芬消耗量少,苏醒时间短(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及不良反应、使用曲马多镇痛例数比较,P均>0。05。结论 持续静脉输注盐酸艾司氯胺酮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较好,术后镇痛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可减少丙泊酚、瑞芬消耗量,并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艾司氯胺酮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丙泊酚消耗量瑞芬消耗量苏醒时间

    马凡综合征患者胸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彭智攀孔瑞泽龚昆梅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凡综合征(MFS)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可以发生胸主动脉夹层等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病变,发生胸主动脉夹层后需行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但围手术期病死率高,深入研究MFS患者胸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MFS患者发生胸主动脉夹层与原纤维蛋白-1(FBN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GFBR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TGFBR2)基因突变及整合素α9(ITGA9)、肌动蛋白结合蛋白(SM22α)基因低表达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异常有关。FBN1基因突变是MFS(1型)患者发生胸主动脉夹层主要的机制之一,当FBN1基因突变时,蛋白质结构异常导致微纤维功能障碍,无法维持胸主动脉壁中膜弹力蛋白的稳定,胸主动脉血管壁中膜的弹性纤维断裂,胸主动脉壁中膜回弹能力下降,在受到异常的血流冲击后,出现局部血管管腔持续膨出,形成胸主动脉瘤,当胸主动脉内膜出现撕裂口,血液从撕裂口处流入内膜和中膜之间,形成胸主动脉夹层。TGFBR1和TGFBR2是TGF-β的信息传递分子,该基因突变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数量减少,促进MFS发生胸主动脉夹层。ITGA9基因低表达,诱导VSMC从收缩表型转化为合成表型,胶原纤维降解,导致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黏附能力下降,也导致细胞与胞外基质之间的黏附能为下降,胸主动脉壁中膜无法抵抗异常血流的切应力。SM22α基因是一种VSMC表型标志基因,其甲基化修饰导致低表达,诱导VSMC发生表型转化,参与细胞外基质重塑,血管壁中膜弹性下降,促进胸主动脉壁中膜退行性病变。TGF-β、Ang Ⅱ信号转导通路参与VSMC的增殖、分化、调亡生理功能的调节,也参与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在小鼠胚胎期阻断此信号转导通路,可以引起小鼠主动脉壁中膜层弹力纤维合成受损,最终形成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

    马凡综合征胸主动脉夹层FBN1基因TGFBR1基因TGFBR2基因ITGA9基因SM22α基因TGF-β、AngⅡ信号转导通路

    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向金凤王一枭吴承倩贾瑞喆...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孕症指育龄夫妇经过12个月以上规律、未避孕的性生活后未能妊娠或维持妊娠者。辅助生殖技术是治疗此病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即使如此,也仍有约40%患者的正常囊胚无法着床,这可能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有关。女性分泌期子宫内膜发生自发性蜕膜化,提供胚胎着床窗口,这个过程受到子宫解剖结构、内膜糖代谢、内膜脂质代谢、内膜氨基酸代谢、子宫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及生殖道微生物和卵巢类固醇激素等影响。子宫的解剖结构不仅影响宫腔形态结构,还影响子宫内膜分子表达,从而阻碍胚胎运输及胚胎—内膜的相互作用;子宫内膜糖、脂质和氨基酸代谢协同作用,动态调节子宫微环境的免疫平衡,创造炎性环境促进蜕膜化的发生,并在胚胎着床后及时终止炎性反应,诱导免疫耐受;子宫内膜中存在丰富的免疫细胞维护宫腔内环境稳态,微环境中有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发挥组织重塑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参与蜕膜细胞分化、血管重塑、上皮—胚胎附着、滋养层侵袭、炎症的激活和消退并抑制对父源抗原的免疫;生殖道微生物调节内膜局部炎症和免疫活动,若出现异常会导致生殖道炎症,破坏内膜微环境和免疫平衡,母体免疫系统攻击胚胎,阻碍胚胎的正常着床;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通过结合其同源受体协同伴侣分子、共激活因子等协同作用,调控了内膜增殖、分化、诱导免疫耐受,是建立子宫内膜接受能力的关键因素。

    不孕症子宫内膜容受性先天性子宫畸形生殖道微生物群自然杀伤细胞卵巢类固醇激素

    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研究进展

    宋文慧王海燕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终末期肾病(ESRD)是指慢性肾脏病的终末阶段,需长期依靠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大多数ESRD患者首选替代治疗方式。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具有安全、方便、可反复穿刺、并发症少及长期通畅率高等优点,是ESRD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首选血管通路。然而,AVF的建立会显著影响ESRD患者心血管系统。首先,AVF的建立导致血液从高阻力动脉系统分流到低阻力静脉系统,使得静脉回流和心输出量(CO)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心肌细胞代偿性拉长,短期之内可造成ESRD患者左心室肥厚(LVH)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其次,AVF的存在降低了动脉压力,从而减少了左心室后负荷。动脉压力的降低也可能降低体循环的有效循环量,激活动脉压力感受器,导致心脏交感神经张力、收缩力和CO的继发性增加。因此,AVF的净效应是CO的显著增加,总的影响是CO增加导致血容量扩大,心房和心室的大小和功能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左心室扩张和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及冠状动脉疾病等。此外,AVF不仅改变了血流动力学,还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促进心肌缺血纤维化、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使得MHD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也变得复杂。

    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慢性肾脏病心脑血管疾病

    短种植体在牙列缺损、缺失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谭凤王毅宋俊杰王晓飞...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龋病、牙周病、根尖周病、外伤等造成上颌和(或)下颌牙列部分牙齿缺失称之为牙列缺损,全部牙齿缺失称之为牙列缺失。牙列缺损、缺失会导致咀嚼功能降低,加重胃肠消化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种植修复是治疗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一种解决方案,然而临床上常面临垂直向骨高度不足的问题。短种植体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余留的牙槽骨,可作为复杂骨增量手术的替代方案,扩大了种植术的适应证。短种植体在牙列缺损、缺失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其减少了下颌后牙区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减少了上颌后牙区上颌窦损伤或感染的风险,简化种植手术的流程,减轻患者种植术后反应,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缩短了治疗周期。影响短种植体治疗效果的因素有多种,短种植体的直径、形状、螺纹设计、颈圈设计、修复基台连接方式以及平台转移设计等都会影响牙槽嵴顶骨应力分布,从而影响初级稳定性,表面涂层和表面形貌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种植体骨结合,冠根比、修复方式、种植的位点以及局部的骨质骨量等亦对临床应用效果同样重要。

    牙列缺损牙列缺失口腔种植修复短种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