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不同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术效果对比观察

    麻晓斌柴立勋贾晓斌王玉璇...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不同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及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胸腔引流管接单纯水封瓶,A、B、C组术后胸腔引流管分别给予-10、-15、-20 cmH2O的抽吸压力。比较各组术后漏气时间、日均引流量、并发症(皮下气肿、胸腔积液、肺炎)发生率。结果 A、B、C组术后漏气时间短于对照组,B、C组术后漏气时间短于A组(P均<0。05)。对照组和C组术后日均引流量少于A、B组(P均<0。05)。A、B、C组皮下气肿和胸腔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负压胸腔闭式引流可缩短术后漏气时间、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置管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中-20 cmH2O负压引流效果最好。

    胸腔闭式引流术肺上叶切除术负压引流非小细胞肺癌肺漏气

    直肠癌合并肝细胞癌超声检查误诊为肝转移瘤1例分析

    王闻竹聂芳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直肠癌合并肝细胞癌超声检查误诊为肝转移瘤的原因,总结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1例直肠癌合并肝细胞癌超声检查误诊为肝转移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入院后CT检查示肝右后叶片状稍低密度占位,边界欠清,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盆腔MRI检查发现直肠中段肿块,提示直肠癌。常规肝脏超声检查示肝S7探及66 mm×44 mm高回声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高回声病灶内可见多个片状相对低回声,病灶周边可见薄厚不均的低回声晕。肝超声造影检查见肝S7病灶于造影剂注入13 s呈不均匀向心性高增强,24 s达峰,病灶内部可见多个片状低增强区,病灶增强边界不清楚;32 s病灶内造影剂开始消退,门静脉期、门静脉晚期病灶内造影剂持续消退,呈不均匀更低增强。超声造影检查提示肝转移瘤。肠镜病理为直肠中分化腺癌,肝穿刺活检病理为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epatocyte、Glypican-3、Villin、CKp、Ki67(25%)阳性,AFP散在阳性,HSP70弱阳性,Arg-1、CK7、CK20、CDX-2、SATB-2、CEA阴性。结合病理结果,该病例最终确诊为直肠癌合并肝细胞癌。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肝细胞癌时,常规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对于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且无肝炎及肝硬化的患者,在参考肿瘤标志物的基础上,仍要考虑肝原发肿瘤可能。若肝脏病灶表现为单发、体积较大、不均匀高回声、低回声晕薄厚不均,结合超声造影呈动脉期向心性不均匀高增强、动脉晚期造影剂可开始消退、门静脉晚期及延迟期呈持续低增强,多考虑不典型肝细胞癌。

    同时性多原发癌直肠癌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检查

    3D打印导板辅助坏死灶刮除联合陶瓷棒植入术治疗中早期股骨头坏死效果观察

    郑文明袁伶俐张仲传梁英杰...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3D打印导板辅助坏死灶刮除联合陶瓷棒植入术治疗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中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40例(48髋),分为3D打印组20例(24髋)和对照组20例(24髋),3D打印组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坏死灶刮除联合陶瓷棒植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坏死灶刮除联合陶瓷棒植入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和手术出血量等),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末次随访时股骨头存活率。结果 3D打印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长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有所提高,3D打印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VAS低于术前,3D打印组术后3个月VAS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末次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3D打印组1例股骨头发生轻度塌陷,髋关节活动尚可,未行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存活率为95。83%;对照组3例股骨头发生不同程度塌陷,其中1例因髋关节明显活动受限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存活率为87。50%;两组股骨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坏死灶刮除联合陶瓷棒植入术治疗中早期股骨头坏死可准确定位坏死灶,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透视次数和手术出血量,更有利于早期恢复。

    3D打印技术股骨头坏死导向模板坏死灶刮除术β-磷酸三钙陶瓷棒植入术

    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在静脉全麻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旋切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周玉弟田伟千季方兵黄礼兵...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在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静脉全麻乳腺微创旋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乳腺微创旋切术的女性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采用丙泊酚输注+舒芬太尼静脉全麻。观察组术中采用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给纯氧进行预吸氧,氧流量20 L/min,温度37℃;对照组术中经双侧鼻导管吸纯氧进行预吸氧,湿化瓶湿化,氧流量8 L/min;观察组在患者意识消失后立即将氧流量调整为50 L/min,对照组保持吸入氧流量不变。比较两组麻醉前(T0)、麻醉5 min(T1)、苏醒5 min(T2)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RR),比较两组主要麻醉指标(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缺氧相关不良事件及处理情况、术毕即刻动脉血气指标、手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T1时点MAP、HR、RR均低于对照组,SpO2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主要麻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缺氧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气道干预措施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毕即刻动脉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静脉全麻乳腺微创旋切术中采用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可以有效预防麻醉期间缺氧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气道支持需求。

    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全身麻醉乳腺微创旋切术乳腺肿瘤吸氧缺氧

    意识指数联合伤害敏感指数监测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腰骶丛阻滞复合喉罩浅全麻手术中的应用

    谭林华周曲蒋耀光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意识指数(IoC1)联合伤害敏感指数(IoC2)监测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腰骶丛阻滞复合喉罩浅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拟行髋关节手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超声引导腰骶丛阻滞复合喉罩浅全麻,以舒芬太尼+依托咪酯+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置入合适喉罩,地氟烷持续吸入维持,保留自主呼吸。观察组同时接受脑电图IoC1、IoC2监测,根据IoC1、IoC2调整舒芬太尼用量;对照组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和麻醉医师的经验调整舒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舒芬太尼用量和追加次数,麻醉苏醒质量(自主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服从命令时间、定向恢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疼痛、恶心呕吐、术后谵妄、认知障碍等)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舒芬太尼用量和术中追加次数少于对照组,自主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服从命令时间、定向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发生术后谵妄2例,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18例、术后谵妄2例、认知障碍2例,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4%。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腰骶丛阻滞复合喉罩浅全麻手术中采用IoC1联合IoC2监测有助于减少舒芬太尼用量,麻醉过程更可控,术后不良反应减少,提高了麻醉的可控性和精准性。

    意识指数伤害敏感指数脑电图髋部骨折腰骶丛阻滞舒芬太尼老年人

    清肾颗粒辅助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效果观察

    包娅琼茅燕萍王亿平万梦翔...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清肾颗粒辅助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效果及对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 慢性肾脏病湿热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清肾颗粒治疗,疗程8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和疾病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BUN、Scr、Hcy、hs-CRP、vWF、TM较治疗前下降,eGFR、SOD较治疗前升高(P均<0。01)。观察组治疗后BUN、Scr、Hcy、hs-CRP、vWF、TM低于对照组,eGFR、SOD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清肾颗粒辅助治疗慢性肾脏病湿热证可减轻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减轻中医证候,保护肾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清肾颗粒慢性肾脏病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管内皮功能

    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影响因素分析

    张万洁李子怡王富春田爱平...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CHB患者230例,给予规范抗病毒治疗至少48周。治疗后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以HBV DNA<20 IU/mL为完全病毒学应答、20~2 000 IU/mL为低病毒血症。比较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与低病毒血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治疗前乙肝免疫学指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HBV DNA水平、肝功能指标(AST、ALT)、甲胎蛋白及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HB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230例患者中,完全病毒学应答121例、低病毒血症109例。低病毒血症患者FIB-4≥3。25比例高于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P<0。05)。低病毒血症患者年龄小于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治疗前HBsAg、HBeAg、HBV DNA水平高于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P均<0。05)。将低病毒血症与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基线资料比较P<0。1的指标,包括年龄、治疗前HB-sAg、HBeAg、HBV DNA、FIB-4及抗病毒药物类型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高HBeAg水平是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BV NDA、HBsAg、HBeAg水平升高是治疗后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对治疗前高HBV NDA、HBsAg、HBeAg的患者应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以早期识别低病毒血症,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病毒载量

    长期口服氯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药浓度与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相关性

    钱俊邱伟芬郭玲段莲...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口服(≥3年)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药浓度与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连续服用氯氮平治疗3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4例,收集人口学资料、氯氮平血药浓度和血清微量元素检测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及多元线性Logistic回归分析氯氮平血药浓度与血清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结果 44例患者共计完成288例次氯氮平血药浓度检测,其中高浓度(>600 ng/mL)34例次,正常浓度(350~600 ng/mL)91例次,低浓度(<350 ng/mL)163例次。在氯氮平血药浓度和氯氮平血药浓度/日剂量比方面,≥60岁患者高于40~49岁、50~59岁患者,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联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患者低于未联用者(P均<0。05)。氯氮平高浓度患者血清铁、钙、锌水平低于低浓度患者和正常浓度患者(P均<0。05)。氯氮平血药浓度与血清铁、钙、锌呈负相关(P均<0。05)。性别、年龄、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及血清铁、钙、锌水平为氯氮平血药浓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长期服用氯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女性、老年患者氯氮平血药浓度偏高,需要注意用药个体化;患者氯氮平血药浓度与血清铁、钙、锌水平呈负相关,治疗时需定期监测氯氮平血药浓度和血清微量元素水平。

    精神分裂症氯氮平微量元素血药浓度

    伴睡眠障碍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褪黑素与骨密度变化观察

    覃佳丽黄敏庭阮光鹏王环君...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伴睡眠障碍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褪黑素(MT)水平与骨密度(BMD)变化,并分析两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年龄≥50岁的T2DM患者147例,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分为睡眠障碍组(>7分)83例和非睡眠障碍组(≤7分)64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T,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后前位T1~T4椎体及左侧总髋部(包括股骨颈、髋部)BMD。结果 睡眠障碍组血清MT及股骨颈、髋部的BMD均低于非睡眠障碍组(P均<0。05)。T2DM患者血清MT与股骨颈、髋部BMD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7、0。270,P均<0。05)。结论 中老年T2DM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血清MT水平和BMD较无睡眠障碍患者降低,血清MT与BMD存在正相关关系。

    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褪黑素骨密度骨质疏松症

    安徽省中老年人群认知障碍发病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和验证

    崔璨余天云翟羽佳张珊...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安徽省中老年人群认知障碍(CI)发病的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CI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在安徽省抽取3 200例中老年人(45岁以上)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文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采用R4。2。2软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样本量比例为7∶3),计算安徽省中老年人群CI的患病率,分析安徽省中老年人群发生CI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CI的列线图并验证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有效问卷数目共计3 059份(应答率95。6%),其中确诊CI 384例,患病率为12。6%,其中2 141例(CI 265例、非CI 1 876例)纳入建模组,918例(CI 119例、非CI 799例)纳入验证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家族史、低文化程度、吸烟、睡眠障碍、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为C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运动为其独立保护因素;根据以上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建模组和验证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95%CI 0。822~0。868)和0。868(95%CI 0。835~0。902),提示该模型预测效能良好。霍斯默·莱梅肖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P值分别为0。325和0。722,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在阈值内具有较高的获益性。结论 女性、高龄、家族史、低文化程度、吸烟、睡眠障碍、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为安徽省中老年人群发生C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运动为其独立保护因素;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建立的CI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较好。

    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睡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