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国土资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国土资源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上海市地质学会
上海国土资源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上海市地质学会

严学新

季刊

2095-1329

shdz@vip.sina.com

021-56065970 56616343

200072

上海市灵石路930号地质大夏六楼610室

上海国土资源/Journal SHANGHAI LAND&RESOURCESCHSSCD
查看更多>> 《上海国土资源》(原《上海地质》)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主管,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与上海市地质学会主办。本刊创刊于1980年,2011年1月起更名。以国土资源科研及规划管理为主要报导内容,固定开设“专家访谈”栏目。期刊将围绕国土资源诸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反映相关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成果,促进科技交流与成果展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上海国土资源》为科技学术性季刊,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1329、CN31-2062/P,铜版纸全彩印刷,每季度末出版,期刊正文96页左右,刊文20余篇。每期定价25元,挂号邮资5元,全年四期共120元。投稿邮箱:shdz@vip.sina.com。 欢迎投稿,欢迎引用,欢迎订阅。欢迎对本刊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产业用地更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浙江"亩产论英雄"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李甜甜徐忠国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资源和环境要素的瓶颈制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以浙江"亩产论英雄"这一地方实践为例,研究探讨了产业用地更新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亩产论英雄"的核心动力在于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市场"无形之手",善用政府"有形之手",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着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建设并完善企业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同时引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实体支撑;主张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消耗取得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产业用地更新策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力.

    土地规划管理产业用地更新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亩产论英雄理论与实践逻辑

    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理念、实践与思考

    陈基伟范华段浩许伟...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是当前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回顾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政策沿革基础上,结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分析了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的核心理念,对国内外实践进行总结并提炼模式,剖析当前产业用地提质增效面临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涉及土地质量提升、土地供应方式优化、政策创新与实施、技术创新与应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核心理念,目前国内外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相关实践已形成围绕核心理念的多种模式和方式,产业用地提质增效当前面临土地利用强度不高、供应方式单一、供后监管不到位、退出盘活机制不健全、政策与制度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今后需要从规划引领、土地供应、产业转型、退出再利用、监管执法、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综合完善实施路径.

    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核心理念机制模式实施路径

    储备土地资产价值实现机制探索

    简文娟张明发李萍叶进龙...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背景下,建立健全储备土地资产价值实现机制,是完善储备土地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两统一"职责定位,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储备土地资产价值是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体,研究通过分析储备土地资产价值体系构成和价值实现内涵,尝试从"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评估—价值实现—价值保护"链条构建储备土地资产价值实现机制,为土地储备政策制定、土地储备规划和计划编制工作、土地储备业务管理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储备土地资产价值实现降本增效保值增值

    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多功能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

    黄悦李红波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空间功能支撑城市圈高质量发展与建设,并随其多功能需求变化而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本文以千米格网为评价单元,选取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境维持、景观保育、土壤保持与休闲游憩 6 个功能指标,分析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多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热点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探究了生态空间多功能的热点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 年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多功能演化特征差异明显,生境维持、景观保育和土壤保持功能总体上表现为减弱趋势,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休闲游憩功能总体上表现为增强趋势,其中休闲游憩功能增幅最大.(2)在研究期内,六类生态空间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水源涵养和休闲游憩功能的热点区整体上呈增加趋势,气候调节和生境维持功能的热点区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景观保育和土壤保持功能的热点区基本保持稳定.(3)社会-生态因子对生态空间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从整体上看,土地利用格局、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因素对生态空间各功能的影响最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空间多功能的影响逐渐增强.

    生态空间多功能时空演变驱动机制武汉城市圈

    昭通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陈洪敏刘凤莲杨博文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晰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特征,对提高山区生态系统健康,推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南山区的昭通市为例,以 2000-2020 年土地利用数据集为数据源,基于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三个方法探究昭通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再利用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层级水平和景观类型水平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昭通市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增长幅度最大,其中草地的标准差椭圆方向性最不明显,耕地、林地和草地重心分布较为稳定;从景观层级水平上说,呈现出斑块数目增加,相连度减小,最大斑块分布优势减弱,破碎化程度增加,连通性降低,凝聚度降低和复杂度上升的特征;从景观类型水平上说,斑块数目、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最大的景观类型均为耕地,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最大的景观类型均为林地,平均斑块分维数最大的景观类型为建设用地,散步与并列指数最大的景观类型为水域.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重心迁移模型

    西安都市圈城市扩张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郄海潮马文睿李晨曦吴国超...
    99-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用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本文以西安都市圈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西安都市圈 2000 年、2010 年和 2020 年的城市扩张进行研究,刻画西安都市圈城市扩张时序与空间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对西安都市圈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都市圈核心区城市建成区在 30 年间,一直处于加速拓展趋势,在 2010 年之后,拓展速度不断加快;而拓展强度却先降后升,1990-2000 年期间,拓展强度超过 100%,此时是加速拓展时期,由于城市建成区面积在前期已经达到较大基数,城市扩展速度在 2000 年之后逐渐回落,2010-2020 年期间拓展强度缓慢提升.(2)西安都市圈核心区的空间扩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跳跃扩展阶段(2001-2005年)、圈层填充阶段(2006-2010年)、全面拓展阶段(2011-2015年)、向西跨越阶段(2016-2020 年).(3)地理探测器单因子探测分析结果显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对城乡工矿建设用地占比的交互解释度最大,为0.6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其他因子的交互解释度最大,均大于0.4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次之,均大于 0.35.城乡工矿建设用地占比主要受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其他因子共同推动.本文为研究西安都市圈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城市扩张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西安都市圈

    基于开放街道地图和兴趣点的上海城市功能区识别与分析

    刘正超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与特征是对超大型城市的科学规划管理的重要参考.本文以上海全市范围为研究区,获取了上海市开放街道地图路网和水体数据与兴趣点数据,划分最小功能单元,采用核密度估算等方法,识别分析上海市城市功能区空间分布和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各类型用地整体呈"一核多心"分布特征,可分为 29 类城市功能区,主要为综合功能用地区和混合功能用地区;识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可以为上海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开放街道地图兴趣点城市功能区识别与分析超大型城市

    浙江沿海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卢栩涵刘永超李加林
    110-11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是合理规划农村基础,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基于浙江沿海地区 1980-2020 年 8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活跃度、景观格局指数、标准差椭圆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浙江沿海地区 40 年间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空间格局变化,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浙江沿海地区农村居民点面积持续增大,增幅近 81%,转出面积少于转入,转入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要来源,活跃度波动大.(2)40 年间农村居民点规模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长率达 335.90%,斑块形态指数显示复杂度略有上升,表现出集聚趋势.(3)农村居民点集中扩展于嘉兴市、杭州市等沿海平原地区,集聚程度自北向南逐渐减弱,东南方向为扩张热点.(4)地理探测器分析显示海拔、坡度对空间分布贡献最大,降水、距河流距离和GDP密度影响较高,需重视自然因素在农村规划中的作用.本研究可以为农村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指导合理布局农村建设和资源利用,为政府制定农村发展政策、资源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影响因素沿海地区

    乡村振兴视角环海湾民宿集聚的公共设施匹配研究——浙江象山县蟹钳港案例

    黄颖颖周浩马静武马仁锋...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宿作为乡村振兴的新业态,围绕海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乡村民宿与公共设施的协调,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浙江宁波市象山县环蟹钳港乡村民宿、公共设施等POI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刻画环蟹钳港乡镇民宿及其与文化、生活、交通、医疗四类公共设施的空间匹配特征.研究发现:(1)民宿与文化设施的镇域分布最不平均,均聚集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好的新桥镇,交通、医疗设施的镇域分布相对平均.(2)环蟹钳港民宿及四类公共设施都涌现较为明显的聚集高地,且交通、医疗、生活、文化、民宿的聚集度自高至低排列:集聚高地和高速出入口、热门景点高度重合,成为乡村振兴核心区域.(3)民宿的分布与环蟹钳港道路、四类公共设施的空间匹配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地理特征,民宿与四类公共设施匹配特征的亲水性不足,指向文化设施相对显著.未来环蟹钳港民宿业态培育和公共设施布局应向外扩散,充分挖掘海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能更充分振兴乡村经济.研究结论可为完善环海湾村域振兴的公共设施布局及其与亲水性生态产品价值协同提供新案例,并可为民宿生活圈空间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乡村振兴海湾民宿公共设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土地征收中宅基地使用权补偿问题探究

    杨志杜茎深
    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征地房屋补偿的"链接点",对其在土地征收中的补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因国家层面立法未对宅基地使用权在土地征收中如何补偿予以明确规定,现有研究以宅基地使用权在土地征收中所处的地位为切入点,形成无需补偿、分配性补偿、独立性补偿三种不同学说.理论研究的分歧最终传导至实践的管理当中,各地关于《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签订主体、方式以及如何补偿做法不一,导致农户合法权益被侵害、维权难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对立法完善提出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将以土地为中心的征收立法理念贯彻践行到位,对宅基地使用权独立之地位予以明确;在地方层面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对宅基地使用权补偿测算方式、价格确定方式以及标准予以明确.

    土地管理集体土地宅基地使用权土地征收宅基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