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航天(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航天(中英文)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上海航天(中英文)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李同顺

双月刊

2096-8655

sht8075b@vip.163.com

021-24181541

201109

上海元江路3888号南楼

上海航天(中英文)/Journal Aerospace Shangha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宇航学会协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宗旨是传递航天科技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技进步。主要刊登与载人飞船、应用卫星、运载火箭、防空导弹系统及其分系统的研制、试验和使用有关的学术技术论文、研究报告、技术报告、专题评述等。本刊是交流航天工程及相关技术的园地,是对外展示航天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主要读者对象是航天工程及相关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相关大专院校师生。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入选《中国导弹与航天文献》(CAMA),全文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加入“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太阳抵近探测计划——观测位置的新突破

    林隽陆希陈雨豪黄帆...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阳抵近探测计划(SCOPE)旨在突破高温和强辐射防护、长距离运载、远距离轨道控制和先进载荷等一系列极限技术,将探测器投送至距太阳中心仅有5个太阳半径的位置上,深入太阳大气层进行探测,研究太阳附近极亮、极热的深空探测"无人区",在全新的位置上对太阳进行超近距离原位探测和遥感观测,针对磁场和等离子体结构实现空间分辨率优于0.1"的观测.探测器将穿越太阳爆发磁重联电流片,显微观测太阳爆发磁结构,原位探测磁重联电流片、日冕物质抛射与激波以及各类带电粒子,以推动揭示太阳爆发理论机理.探测器将在最靠近太阳的区域显微监测和探测日冕中尺度小于0.1"的纳耀斑、光球中尺度小于0.06"的磁场和速度场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确认日冕加热机制;探测太阳风重离子电荷态,确认太阳起源及加速机制.探测器还将在最接近太阳的区域内与原位探测日冕磁场,显微观测太阳极区磁场和等离子体结构和演化特征;揭示太阳附近尘埃分布特征,进入无尘埃区,确定太阳系尘埃盘内边界.困扰太阳物理界近百年的两个科学难题,即太阳爆发机理难题和日冕加热与太阳风加速机理难题,随着该计划的顺利实施将被破解;在最接近日心的位置处实现日冕磁场,包括太阳极区磁场原位探测"0到1"的突破也将实现.本文将介绍SCOPE的背景、科学目标和预期产出、有效载荷以及卫星平台关键技术.

    太阳爆发磁场磁重联中高能粒子原位探测热防护深空通信

    我国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和动能撞击偏转研究的若干进展

    龚自正宋光明陈川张品亮...
    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地小行星(NEA)撞击地球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潜在威胁,基于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实施在轨处置是防范化解NEA撞击风险的最佳途径.本文概述了国际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2020年我国启动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工作以来的主要进展.着重从实验、数值仿真和理论建模3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在动能撞击偏转在轨处置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展望了我国即将实施的首次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防御演示验证任务,提出了在轨处置体系能力与技术深化研究建议.

    近地小行星(NEA)风险应对动能撞击偏转中国研究进展

    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特点及技术创新

    丁秀峰余延生陈中强王文彬...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征六号丙(LM-6C)运载火箭是长征六号改系列型谱中单芯级两级全液氧煤油火箭,满足太阳同步轨道2 t级运载能力区间发射需求.作为后续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主力构型之一,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在缩短研制周期,提高飞行可靠性和任务适应性,简化发射场操作,提升火箭性价比和履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及研制流程的创新,突破了以两级无尾翼火箭总体构型优化、2.9 m直径大温差泡沫夹层共底、任务适应性强的高可靠数字增压技术、自适应增广控制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本文对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的研制背景及历程、特点及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后续发展方向.

    长征六号丙(LM-6C)运载火箭特点技术创新后续发展

    日地L1近地小行星监测微卫星任务概述

    泰米尔罗保睿安诗宇朱玥...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基天文望远镜观测近地小行星因逆光而存在视野受限的问题,在类金星轨道或日地L1点进行观测能获得更好的可见范围.本文提出了利用微卫星飞抵日地L1点进行近地小行星监测的任务,描述了任务微卫星的总体设计,详细分析了转移方案轨道设计,给出了载荷设计方案.通过本任务可以验证深空大速度增量电推微卫星总体设计、深空低能转移轨道设计、天文数据高性能在轨处理等多项深空微卫星关键技术,探索低成本深空探测的新模式.

    深空探测行星防御卫星总体设计微卫星数据在轨处理日地L1点

    深空测角测距融合定位光学信息优选方法研究

    刘璟朱圣英崔平远刘延杰...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深空探测器自主定位问题,提出测角测距融合定位下光学信息的优化选取方法.分析光学测角与导航星测距的特性,建立测角-测距融合定位方案,在此基础上,综合测量几何构型与敏感器测量精度,表征测角信息整体可观度与相对可观度,并建立测角信息评价函数,利用启发式算法实现测角组合的优化选取.数值仿真表明:所设计的光学信息优化选取方法能有效提升导航性能.

    测角定位导航星测距绝对定位光学信息优选

    深空探测任务进展与展望

    张众武迪宝音贺西
    5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全面综述了国际深空探测任务设计的最新进展,涵盖月球探测、大行星探测及小天体探测领域.月球探测方面,介绍了美国Artemis计划、中国探月工程等地月空间战略布局;大行星探测方面,回顾了水星、金星、火星及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的探测历史与现状;小天体探测方面,探讨了其技术难点及科学意义,详述了小行星飞越、环绕、采样和撞击等任务.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深空探测任务的启示与发展趋势;结合我国深空探测能力与国际行星科学发展,提出相关任务建议与设想,为我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设计提供参考.

    深空探测任务设计月球探测大行星探测小天体探测

    土星系探测任务进展与展望

    杜洋张祎段晓闻于淼...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表示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将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任务,对于更为远期的行星探测任务尚未有明确规划.土星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拥有美丽的星环和众多天然卫星,其中土卫二可能存在冰下海洋、土卫六是太阳系第二大天然卫星且是唯一一个拥有浓密大气的卫星,均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本文对国外土星探测任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包括已实施的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卡西尼-惠更斯号,以及后续的土卫二轨道-着陆器、土卫二多次飞越探测等.对这些任务的特点及实施土星系探测面临的关键难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提出了土星系探测的总体任务设想,进行了任务分析与初步设计,可作为中国后续行星探测任务规划的参考.

    土星土星系行星探测深空探测

    行星紫外光谱探测载荷技术发展综述

    余俊杜洋张嵬余越...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星大气是深空探测、空间天文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紫外谱段是行星大气活动研究中重要的环节.为了获得不同地外行星的紫外光谱信息,国际研究团队近几十年来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并研制了大量科学探测载荷.本文主要综述了行星紫外光谱探测载荷的发展,并分析了紫外核心器件技术发展推进下的紫外光谱载荷技术的发展与迭代,最后给出了我国在行星紫外光谱探测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方向.

    行星紫外空间探测光谱仪

    火星表面起飞上升热控技术研究与分析

    杨金刘彤杰徐亮盛松...
    90-9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星表面起飞上升热控技术是火星取样返回探测的关键技术,涉及探测器在火星表面存储控温、火星表面起飞上升控温及火星在轨飞行控温等,具有温度指标要求高、控温维度大、资源紧张的特点.本文对国内外主要火星车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火星上升器的热控方案进行了调研和总结.分析表明火星表面探测器热控技术根据资源分配情况主要采用2种方式:当热控质量受限不明显时,可采用机械泵驱动流体回路技术配合常规热控措施,对大热耗单机进行热量收集和传输,实现废热的再利用;当热控质量受限严重时,需采用轻量化低功耗的控温措施,可采用复合纳米气凝胶隔热技术配合常规热控措施,高效隔绝火星表面低温对流环境,实现低功耗控温.随后提出了火星表面起飞上升的热控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纳米气凝胶隔热技术、火星原位资源隔热技术、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技术、气动热防护技术及热试验模拟技术等,可为后续火星探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火星车起飞上升热控温度场

    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测发流程现状及未来发展探析

    李利群韩秀利李成冯伟...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发射已呈现多型号、高密度、常态化的态势,测试发射流程的精简高效程度,直接影响着海上发射的频次和效能.本文分析了运载火箭海上测试发射流程现状,理清了国内当前典型海上测试发射流程及不同发射样式测试发射流程的区别,最后针对当前测试发射流程的不足,提出了建立行业标准、探索一船多箭新样式、"天基测发"流程等的发展方向建议.

    海上发射测发流程发射样式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