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林
史林

熊月之

双月刊

1007-1873

shilin33@sass.org.cn

021-64862266-28261

200235

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号826室

史林/Journal Historical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刊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世界史及上海学研究等最新研究成果为主,并开设城市史、口述史、海外史学名著评介、书评、读史札记等专栏。立意新颖,资料翔实,信息量大,已成为史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都察院掌院都御史与晚明党争

    陈旭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察院掌院都御史司风宪要职,其身份角色、职能行使与晚明党争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晚明不同时期党局的变迁,掌院都御史的仕途进退、地缘性及其在党争中的角色都发生重大变化.首先,党争及朝局变动对掌院都御史的上任和政治境遇产生深刻影响.其次,地缘性方面,从万历年间陕西与浙江势力的对立消长,到天启年间东林与阉党之争地域性的淡化,再到崇祯年间内阁辅臣为争夺阁权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对掌院都御史进行拉拢,长期党争造成蔓延三朝的地域势力分立.最后,在党争角色方面,都御史从被迫卷入者、调和者演变为发起者、攻击者,再变为阿附权臣者,其在党争中的"门户性"与工具性逐渐加强.随着党争规模的扩大,掌院都御史的党派化和私人化倾向明显增强,其职掌也被异化,从皇帝耳目成为党争工具.

    晚明掌院都御史党争

    晚清总理衙门与电奏电旨的传递

    李文杰
    12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时期,中国利用新的电报技术进行信息传递,皇帝与各省大臣之间,开始出现电奏—电旨传递信息的形式,给原有的奏折—上谕系统加入了新的元素.总理衙门及其继任机构外务部承转电奏电旨,它们是电报上传下达的枢纽.军机处与总理衙门共同处理重要电报.各地发往总理衙门的电报会被军机处进行细节修改后归档,而电奏则有时会被军机处或总理衙门选择性地上呈.这些细节修改和选择性上呈并不会对政策制定产生大的影响.由于电报的保密性、准确性受到质疑,电奏与电旨一直未能成为清朝君臣间信息传递的主要模式.

    电奏电旨总理衙门《军机处电报档》

    清代至民初洪门"五祖"之创建与形塑

    李平秀
    13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祖是有助于我们综合了解以天地会为源流的洪门的关键人物之一.本文将深入剖析清代以及民初洪门历史中五祖所扮演的角色,并探讨其蕴含的历史意义.首先,本文将分析清政府颁布的有关法令,来阐明洪门沦为非法结社的原因;其次,通过对洪门的结会案件,以及结社的传说、仪式、记号等要素进行细致分析,来发掘五祖逐渐成为成员所崇拜的典范之过程;最后通过探讨中国以及海外的情况,考察五祖被公开合法崇拜的史实.实际上,五祖是洪门人士为反清复明这个政治话语所虚构的产物.五祖作为洪门的象征性形象,在洪门创建、表达洪门宗旨以及日后洪门重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洪门天地会五祖五祖祠反清复明

    "隐匿的革命者":陆征祥以"行"会通儒耶的尝试

    邓军
    15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民国著名政治人物陆征祥为例,分析他如何把儒家的日常"修身"与基督教的"修行"结合起来,以实践打通儒耶在理论上无法契合的部分.早年的儒耶教育塑造其"以行为先"的信仰实践特质;青年时代在民族主义的冲击下发展出"儒体耶用"的模式,并以外交实践自我证明;中年以后退隐本笃会修道院"以行为实"会通儒耶,在"出世"中践行公义.陆征祥的信仰实践帮助我们将研究视角从儒耶理论之争转到信仰实践层面,进而反思信仰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的关系,为当今宗教本土化讨论提供一个历史观照.

    陆征祥儒耶会通修身与修行信仰实践

    法团与民治——1922年八团体国是会议新探

    徐佳贵
    16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历五四运动,国人越发重视如何借由组织团体实施联合,并由"会"而"议",谋求民主民治的实现.八团体国是会议,是民国前期唯一一次由社会团体主导,组织多省区、多业界团体共同参加的全国政治会议,同时意味着社会团体有意以其联合形态取代国会的某些职能.会议缘起涉及直皖战争后的朝野互动格局变化,及东南地域与团体在国中的特殊地位.会议过程以省级教育界与大埠商界法团为中心,谋求联合各方,代表"国民"会商国是.但此次跨区叠加跨界的联合广度空前的实践,致使法团暴露出组织能力的限度.晚清以来各地"民"之精英的联合,在五四之后达到巅峰水平,但此种标榜国民"自动""自决"的联合最终让位于新型革命政党领导下的团体联合.

    国是会议法团社会团体民治江苏省教育会

    身体感知、大众想象与伦理争议:近代输血技术在华传播及其实践困境(1918-1937)

    姬凌辉刘晓焕
    180-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输血技术传入近代中国,带来了新的治疗手段.输血手术的正规化扩大了输血规模.在血源单一的情况下,血液交易产生并流行,输血乱象层出不穷.全面抗战前,近代输血技术的在华传播与实践屡遭质疑.技术自身的局限性、身体上的疼痛感知、舆论中的阴谋论和血液交易的医学伦理争议,造成了近代输血技术在中国本土化的困境.近代以来,输血技术在中国社会的舆论场域中呈现出诸多面相.与输血技术有关的舆论纷争此起彼伏,其本质是技术介入和改造身体的底线问题,此类争论延续至今.

    西方医学输血卖血买血医学伦理

    1949年中共中央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再研究

    李在全
    193-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中共中央出台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的指示,这是中国现代法律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探究该问题,既要了解指示出台的直接背景,也要将其放置于中共长期以来对国民党法律体系整体的立场上去考察,还要注意废除之后的各方反应与实践情况.指示的出台,与1949年初中共中央对国共和谈前提条件中废除"伪宪法""伪法统"的要求有关,也与这时新解放区迅速扩大、大规模接管政权、司法队伍扩大、思想不统一有关.从中共革命历程来看,由于国共两度合作、统一战线等原因,中共对国民党法律态度较为复杂,但整体上对其持否定立场,这与中共秉承马列主义国家观、政权观、法律观密切关联.废除"六法全书"之后,党内外很多人士都意识到"无法可司"之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六法全书"依然具有很大影响力,一些旧法人员把"六法全书"放在抽屉里供审案时参考;一些新干部则向旧法人员"偷艺"学习.在后来多次思想批判和组织清理中,"六法全书"成为禁忌,这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

    "六法全书"中共中央人民司法国民党国民政府

    多方互动下的"新式公务员"培养之争——法国在德占领区行政学校研究(1946-1949)

    徐之凯
    205-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作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成员国参与对德占领.在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盟国"非纳粹化"浪潮之下,法占区德国公务员人员匮乏,留职的旧公务员也不受法方当局完全信任.在这一背景下,法占区在军政府决策下建立起地方上的州级行政学校,以培养"新式公务员";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占区级别的高级行政学校,以满足利用德国精英人才培养高级公务员的需求.法占区行政学校建设在地方上受到德国地方当局的抵制,在盟国层面的推广也波折不断,但在法方军政府的坚持与推动下得以延续发展.基于法占区行政学校建立的德国教育院校,为后世德国的民主化改造、人才培养与社会治理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占区行政学校公务员

    Abstracts

    217-220页

    "从开埠到开放:上海都市化1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丁怡骏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