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双月刊

2095-6304

hsfwest@126.com

023-65122667,023-65126307

400045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重庆大学B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筑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室内设计学术研究成果,交流总结室内设计经验,促进设计、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日本服务型老年公寓入住者的入住理由及位置选择分析——基于岐阜县、爱知县和东京都入住老人的调研数据

    王吉彤铃木博志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日本岐阜县、爱知县、东京都三个区域的服务型老年公寓的入住老人进行问卷调研,解析老人的入住理由和服务型老年公寓位置选择模式,提出合理规划建设服务型老年公寓的策略建议.结果显示老人在选择服务型老年公寓时,重视离自己及子女居住地近的要素,并在实际入住时,呈现相同趋势.城市化水平不同的区域,入住老人的护理等级,入住理由和服务型老年公寓位置选择模式呈现差异性.根据区域特征差异,分别提出相应规划建设策略.在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严峻的社会背景之下,探讨日本服务型老年公寓的规划建设策略,从中汲取经验,对完善我国老年公寓规划建设,实现老年人居住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服务型老年公寓选址老人居住地子女居住地区域差异规划策略

    高发展强度城市居民宜居满意度及影响机理的探测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唐文魁周正岳隽高雨欣...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全球城市竞争的背景下,宜居城市既是世界城市发展建设与价值提升的目标,也是我国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落脚点.深圳作为国内高发展强度城市,系统性、结构性地了解居民的宜居满意度对指导深圳未来的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深圳居民宜居满意度调查问卷为基础,利用地理探测器分别从宜居因子和居民属性两个层面,分析了深圳市宜居满意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居民对深圳宜居性总体感知差异明显,需求层次较低的生存发展因子题项解释力较高,高需求层次的环境适宜因子和服务供给因子题项解释力较低,说明深圳居民在高生活压力下呈现出需求层次倒置的现象;第二,宜居满意度在深圳不同居民群体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看,非本地户籍、青年、居住年限短、民营企业员工、原特区外辖区、城中村、男性、低学历等居民群体对深圳市宜居满意度较低;第三,生存发展因子与居民的居住辖区、户籍属性交互后解释力增强最为明显.目前空间资源稀缺、人口持续流入和购房及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为深圳的宜居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能有效针对深圳原特区外辖区、非本地户籍居民的生存发展因子,特别是对住房条件方面进行改善,将最大效益提升深圳宜居水平.

    宜居城市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地理探测器深圳市

    碳中和导向下寒地近零能耗建筑形态多目标优化研究

    孙嘉祎李绥董轶欣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严寒地区因特殊的气候条件,碳排放问题较为突出,且寒地近零能耗建筑热工性能优化空间有限.为研究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的可能,以及建筑参数与碳排放等性能之间的关系,以中德节能中心为例,依托Rhino+Grasshopper平台,整体考虑建筑的产能端和用能端,按建筑参数层级不同,基于RBFOpt算法分形态、立面两个阶段进行多目标优化,并利用Simlab对建筑参数进行全局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近零能耗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已达限值的前提下,经过多目标优化,最优方案单位面积碳排放下降了4.75%,产能消费比提高了8.2%.证明多阶段多目标优化方法对于提升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性能、降低碳排放是有效的.另外,对于建筑碳排放敏感程度较高的两个参数是面宽进深比和天窗面积比.产能消费端协同的多阶段多目标优化方法可以为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多目标优化近零能耗建筑严寒地区建筑形态RBFOpt算法碳中和

    "双碳"背景下的城市地下空间光热环境的节能设计研究进展与展望

    董莉莉何雨峰祁乾龙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地下空间节能设计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光热环境的调控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证实地下空间的光热环境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但光热环境与节能设计之间的影响关系和结合途径尚未厘清.研究通过界定以人为本、取于自然、建筑节能等关键问题,深入解析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对空间光热环境及能源消耗的影响,确定建筑节能的上下限,并提出地下空间光热环境节能的设计流程链,以期解决地下空间光热环境能耗高、碳排高的问题,为城市地下空间的能源使用效率与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城市地下空间光热环境节能减碳人居环境设计流程链

    空间关联视角下江苏省土地利用冲突与碳排放的互馈机制

    杜敏梁鑫源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晰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人为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制定国土空间低碳优化策略.以江苏省为案例研究区,基于1997-2017年长时期土地利用数据与人为活动碳排放量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运用双变量自相关、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土地利用冲突与人为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其互馈机制.结果表明:(1)受到建设用地增量与地方政策贡献驱动,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以2011年为节点先升后趋于平缓.(2)土地利用冲突与人为碳排放时空演变格局具有负向空间重叠特征,经济发展增速较快的地区相对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更多潜在的国土空间管理冲突和更少的碳排放增量.(3)江苏省全域土地利用冲突与碳排放关系处于低耦合与拮抗时期,60%以上的区县单元内长期维持着稳定的权衡关系.

    空间关联土地利用冲突人为碳排放互馈机制江苏省

    中国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历程回顾和新时代展望

    张威涛万汉斌李翔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多种灾害形势愈加严峻和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双重驱动下,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交集,经历了从试点规划引领的"起步",到国家标准支撑的"普及",再到综合防灾减灾主导的"升级"3个发展阶段.在国土空间规划和韧性城市建设交叉融合的新时代,避难场所规划在新的上位规划体系下,又迎来上接安全发展战略、下落社会生态系统、分级空间规划响应、落实空间治理现代化等新要求.通过政府文件和实践案例的梳理研究,划分我国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历程和特点,提出新时代发展方向,为未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综合防灾减灾国土空间规划韧性城市

    基于S-CAD法的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方案评估研究——以陕西省佳县为例

    付晓萌张沛杨保琨王娜...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划方案作为相关利益主体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应当在规划评估中予以重视.基于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采用S-CAD政策评估方法,以陕西省佳县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规划》文本为例,选取规划编制与实施主体——政府作为主导视角,对规划文本的内容进行解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立场、目标、手段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充要性与依赖性分析.研究发现:一、该规划文本自身的逻辑性较强,各个环节存在基本的对应关系;二、规划文本当中对于产业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问题的解决方案描述较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交通环境改善以及人口流动的实质性解决方案相对较少,逻辑上存在一定的漏洞,需进一步完善逻辑链条.基于此,提出建立城乡规划全过程评估体系及重视多元利益主体协调关系的建议,以期为相关规划的编制与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S-CAD政策评估方法县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文本评估

    回应公众关切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使用后评估研究

    李宛蓉宋昆王珂钰程丽...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获取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中公众关切的问题,作为使用后评估的评价要素,结合天津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案例,由客观数据测量和主观意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功能、经济、运维方面进行使用后评估.一方面对天津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进行评估与反馈,另一方面对全国范围的公众关切进行回应,更正公众认知的误区、解释居民关心的问题,助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推行.

    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使用后评估公众关切

    基于边缘效应理论的居住区边缘空间优化设计——以重庆广益街居住区为例

    王冬周婷婷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住区边缘空间是居住区与城市之间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换的载体,承担着居住区与城市异质空间之间资源交换的功能.然而就目前而言,居住区边缘空间普遍存在着与城市分离、封闭性过强、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形式单一、缺乏人性关怀等系列问题.该文针对现存问题,以重庆广益街居住区为例,引入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理论,建立"柔化—融合—共生"的策略框架,以期柔化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硬性分隔,提升城市整体空间形象,激活城市空间活力,为类似的居住区边缘空间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居住区边缘空间边缘效应柔化融合共生

    既有建筑屋面光伏阵列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

    林耕刘玉成刘立陈瑞...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节能减排背景和双碳目标,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一项迫切需求.屋面增设光伏阵列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一项有利途径,但目前常用的基于地域最佳倾角的固定式光伏板铺设方法存在不美观、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化和确定固定式光伏板的倾角,从而收获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选择四川省成都市一处既有建筑屋面为研究对象,借助Grasshopper工具搭建参数化模拟优化平台,以总日照辐射量和单位面积日照辐射量作为性能评价指标,对坡屋面增设光伏阵列形态设计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得到屋面坡度、面积和朝向确定条件下光伏阵列的一系列几何形态优化设计方案,经筛选后优化方案较对照方案有较大提升.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以优化性能目标为方向的几何形态设计建议:阵列倾角取场地条件范围下最大值;同时光伏阵列宽距比满足倾角的正弦函数关系,以此方案设计的光伏阵列的单位面积日照辐射量和总日照辐射量相对符合经济效益需求.明确了该多目标优化方法流程对既有建筑屋面光伏阵列设计的积极作用.

    既有建筑建筑附加光伏参数化工具遗传算法多目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