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双月刊

2095-6304

hsfwest@126.com

023-65122667,023-65126307

400045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重庆大学B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筑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室内设计学术研究成果,交流总结室内设计经验,促进设计、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韧性评价与仿真研究

    柯小玲王晨曦郭海湘王雷...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现代城市面临的严重威胁和重要挑战,文章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韧性理论从自然、经济、社会、物理和组织五个维度构建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城市韧性仿真模型,评估武汉市2009-2020年的城市韧性水平,最后模拟仿真不同发展情景下2021-2030年城市韧性变化趋势,并提出针对性的韧性提升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对城市韧性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从业人员数、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单位从业人员数以及卫生机构数;第二,2009-2020年武汉市城市韧性总体水平稳步提升,各子系统韧性呈现波浪式增长特征,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其组织、经济、社会和物理韧性出现了较为剧烈的波动;第三,不同发展情景下,2021-2030年武汉市城市韧性发展趋势差异显著,其中韧性发展型最优,现状延续型最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韧性仿真系统动力学应急管理

    我国建成环境影响健康活动实证研究的Meta分析

    高伟王志新刘奕杉吴佳怡...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以建成环境、健康活动、居民健康和体力活动为关键词,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发表的相关文献,经过明确研究对象、文献的检索、筛选、评价、数据提取和统计分析,最终筛选出9篇符合Meta分析要求的文献,并得出:公共设施布局、目的地可达性和交通安全均与健康活动正相关,且相关程度逐渐降低;居住密度为负相关,但除筛选文献之外也有研究指出为正相关;环境美学感知无明确相关性,但其中的绿化为正相关.建成环境与健康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普遍存在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同时绝大部分实证研究难以纳入到本次Meta分析的主要原因,包括选取的建成环境指标各异、研究框架缺乏必要的控制变量和对照研究、缺少对数据必要的回归分析以及可供筛选的文献数据库不足,针对性提出在研究过程中须规范建成环境分析指标、结合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方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或非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参考更多高质量文献报告等,以便能有效纳入Meta分析,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梳理整体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揭示其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建成环境健康活动相关性实证研究Meta分析

    影响老年人不同健康活动的绿地环境要素识别与优化——以大连市为例

    王小月杨东峰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绿地对老年人健康活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关键.以大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物质环境(如可达性、吸引力)和感知环境(适宜性)的多层次指标体系.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中介效应分析,揭示了绿地与老年人体力和社交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绿地通达性、活力和综合公园对老年人体力活动有显著正面影响,而街道以生活性为主且较高的绿视率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交活动,社区公园和游园是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场所活力和生活性街道还会通过影响老年人的环境感知,间接影响其健康活动,进一步明确了环境设计应考虑老年人感知体验的重要性.

    绿地环境老年人健康活动影响要素

    环境温差对中型体育馆自然通风环境的影响

    梁胜刘骁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度分层是大空间建筑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近年全尺寸测量的相关研究已经验证了这一现象,并逐渐引起关注.相关研究表明体育馆室内温度与自然通风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复杂且敏感的,因此以混合通风的视角切入到后续研究当中很有必要.为探讨亚热带地区环境温差对于体育馆自然通风的潜在影响,文中选取了亚热带地区两个中型体育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尺寸测量方法,在夏、秋过渡季节对其室内外空气温度与自然风速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并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数值模拟方法评估并还原了环境温差对于亚热带地区中型体育馆自然通风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负温差环境下的运动区域进口气流风速更高,室外新鲜空气能集中在大空间底部,提高运动区域的换气效率,通风环境显著优于正温差环境;较低的室外空气温度更有利于创造体育馆内部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而对进风口气流进行预冷可能是改善体育馆被占用区域热舒适度的有效途径.本研究运用实测数据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证明模拟方法能有效地解释亚热带地区中型体育馆自然通风环境的温度敏感性,并有效反映了室内大空间复杂的自然通风现象,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条件.

    亚热带地区中型体育馆自然通风环境温差CFD绿色建筑

    形态视角下近现代洛阳城市转型历史研究(20世纪初期到中期)

    吴俊贤虞刚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洛阳20世纪初到中期之间城市形态的分析,明确了洛阳先后在"军事"和"工业化"的推动下两次"避开旧城建新城"的城市扩展,分析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洛阳城市分别呈现的"传统的"、"军事的"以及"工业的"三种形态,并通过不同形态间的对比,展现了洛阳从前现代农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转型的历史.

    洛阳城市形态城市转型洛阳模式

    空间联系视角下大城市产业新区产城融合水平测度——以武汉为例

    彭雨晴祝芸依贺慧郭诗怡...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单一和破碎化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引发了过度通勤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使产城融合成为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产业新区居民通勤和非通勤出行特征,从空间联系视角测度其产城融合水平,总结其产城融合模式与特征,结果显示:产城均衡型新区的职住功能匹配程度好,出行距离较短;产城错位型新区虽职住功能相对均衡,但就业与居住存在空间错位,从而导致出行距离偏长;单一功能主导型新区职住功能匹配程度低、出行距离较长.进一步提取核心建成环境指标要素与产城融合评价因子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产业新区公共设施配套与公交站点配置对通勤距离、通勤出行强度等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基于不同产城发展模式特征,从用地均衡、公服设施配套和交通设施布局等角度提出差异化的产城融合优化策略.

    产业新区产城融合空间联系日常出行

    城乡空间视角下县市域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特征研究——以义乌市为例

    刘宗元蒋安丽倪永华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按照下沉基本公共服务到社区(村)以及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规划每一寸土地的要求,以义乌市为例,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全市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空间分布特征和配置水平.研究发现,全市公共服务设施在城乡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一核、两心、多点"层级分明、放射状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形成了城乡空间公共服务网络化融合的态势,但城乡空间配置不均衡,配置水平参差不齐;商业服务和医疗卫生设施配置最为完善,而社区服务设施配置较为匮乏,是当前全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文化体育、金融邮电和社区服务设施需着重关注设施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平衡关系.最后,提出强化城乡交通廊道建设,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村庄分级分类,优化全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的对策建议.

    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空间空间分布特征

    平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类识别研究——基于江汉平原21个市县的熵权法评价研究

    林颖张娴卢有朋祝贺...
    122-12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作为重要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宏观尺度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的分类识别与横向比较研究,以江汉平原地区21个城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解析与地理信息数据分析方法批量识别城市建设用地,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以及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上述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分类,揭示市级城市、省直管城市、县级城市等不同行政级别管辖差异下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异情况,为城市因地制宜制定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提供依据.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熵权法中心城区

    巴渝场镇民居空间原型气候适应性策略研究

    任洁赵一舟杨静黎毕思琦...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渝场镇民居在应对地域气候和山地环境时,既体现出地域气候策略共性,又体现出显著的气候策略特性.深入挖掘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营建模式,探讨其转化为现代设计方法和适宜技术的应用潜力,是促进当代地域绿色建筑体系健全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以重庆典型山地场镇聚落与民居为研究案例,聚焦典型空间原型,基于Climate Consultant分析得出的通用气候策略及设计参考措施,提炼其在通用气候策略下采取的被动式基础措施与应变措施,进而总结巴渝山地场镇气候适应性策略特征.研究表明:巴渝山地场镇空间原型在自然通风、综合遮阳、天然采光、防潮除湿等方面均有积极的应答措施,且在自然通风、综合遮阳等应对夏季湿热气候的具体措施比设计参考措施更为丰富,并呈现出注重山地微气候、竖向组织及多样性应变的策略特征,展现了传统建筑以地域气候条件为基础,以空间原型为核心,以环境调节性能为导向的气候应答智慧,为山地人居环境绿色发展提供了本土化适宜设计参照.

    巴渝场镇民居空间原型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

    共享理念下滨水工业遗产地区的更新模式、路径与规划策略研究

    姚之浩安平丁浩李昊昱...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水工业遗产地区作为社会共享空间,传统更新模式因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而忽视了其社会价值,导致社会效益低、财务不可持续和功能单一.研究从西方共享城市理论出发,探索滨水工业遗产地区更新的新模式,旨在改进更新规划方法,为公共空间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案例分析和逻辑推理,首先揭示了共享化更新模式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特点,从滨水岸线、第一界面到腹地,提出了具体的更新路径.而后通过分析上海和纽约的案例,比较了两地的实施策略.最终,结合两地实践,提出了空间生活化、接入可达化和功能复合化的共享化更新规划策略.

    滨水工业遗产地区共享城市更新模式更新规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