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学集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学集刊
史学集刊

刘德斌

双月刊

0559-8095

sxjk@jlu.edu.cn

0431-85166107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史学集刊/Journal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传播学术薪火,弘扬历史文化”,办刊理念为“实事求是,探索创新”。创刊方向为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古代史与近现代史并重,基础理论研究与热点问题研究并重,突出跨学科研究、突出新思想探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大一统国家视野下的州县驿站财政

    刘文鹏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建立后意图以政府雇募的方式,取代明代以来驿站差役派诸民间的"民当"做法,为此对驿站财政进行了一番改革,但实际上,由于经费短缺,强制性摊派屡禁不绝.及至清代晚期,因大规模战争的压力,州县向百姓摊派更多的额外驿站差徭,使得州县驿站财政发生结构性变化.以河南为例,在官绅合作下,州县组建以车马局为代表的非正式机构,系统管理境内驿站差徭的摊派和使用,由此建立起国家制度之外的额外财政体系.驿站额外财政的产生和发展,是清中后期州县驿站财政转型的结果,它大幅提升了大一统国家汲取基层资源的能力,为近代州县地方财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代州县驿站财政车马局

    秦汉时期乡村借贷新探

    马新
    7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汉乡村借贷既非古典借贷,亦非严格意义上的高利贷,它只是被当时乡村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特有借贷形式.这一借贷形式具有较强内循性,多以乡村居民间借贷为主,富商大贾以及城市商业资本难以介入;也有较强应急性,多是乡村居民生存急需时的借贷行为,经营性或扩大再生产的借贷颇为少见;还有较强行政性,王朝官方既是重要放贷方,又是监管者与仲裁人,直接介入乡村经济事务.这些特点减少了商品经济对乡村社会的冲击,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乡村社会发展与繁荣.但是,从长时段视角看,它也影响乡村社会对外来经济要素的接纳,制约乡村社会进一步发展,使其长期处于简单再生产的循环之中.

    秦汉乡村社会借贷关系

    略论唐代宰相制度

    孟宪实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宰相制度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在讨论中国的皇帝制度时,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讨论"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而君权的不断增长、相权的不断被削弱,正是君主专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各个时期的宰相制度既有变迁,又各具特色,从每个朝代的宰相制度是否能够得出君主专制获得发展的结论,显然是需要具体论证的.唐代宰相制度的研究,通常是在三省制的背景下展开的,而唐代的宰相制度也有自己的发展变化.唐代宰相制度经过三个历史时期,政事堂时期是兼职宰相时期,中书门下时期是专职宰相时期.自唐后期至北宋,是首相制时期.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是不是君相斗争的结果?而从兼职宰相到专职宰相再到首相制,宰相的职权明显是处在加强的进程中,按照君相斗争的习惯思路,难道是君主在君相斗争中败下阵来?恐怕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外,唐宋历史的关系,向来有"唐宋变革论",强调唐宋之别,但从宰相制度来看,唐宋历史的联系性似乎更突出.

    唐代政事堂中书门下首相制

    历史研究的大体与细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研究的取径

    桑兵
    98-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史要在整体之下研究具体,所以既要把握大体,以免零碎,又须考究细节,以防空洞,使得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成败及其学术研究的枢纽性关键所在,据此可以认识与把握和抗战相关的一系列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要想坐实这一大体,应当放眼读书,梳理各种史料的多数之汇集,对相关人事具有了解与同情,将概念演变还原为事实衍化,呈现具体历史进程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进而深入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渊源流变及其内外因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研究大体细节

    托勒密时期的埃及王权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

    史海波李智琳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外族统治者的托勒密王朝历代国王,通过采用埃及传统王权符号、沿袭前朝本土法老的外观和王名等方式,在具象层面构建了正统的埃及王权形象.同时,托勒密统治者对埃及本土宗教和仪式表现出虔敬的态度,并以此塑造合法的埃及法老身份,包括神化自身,强调神圣世系的继承,以及宣传恢复国家秩序和维护传统宗教仪式等方式.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托勒密统治者更为重视希腊君主的身份,法老身份只是他们用于维持统治的宣传工具.由于现实中经济、阶层和种族矛盾的存在,包括祭司、权贵和平民在内的埃及臣民对外族法老身份的认同也相对有限.在征服与统治的背景下,不同文明之间很难形成完全的互相认同.

    托勒密时期古埃及王权形象身份认同

    联邦权与州权的平衡:约翰·马歇尔对州治安权的阐释及其运用

    郭巧华
    12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翰·马歇尔是美国第四任首席大法官.在早期美国州权主义强势、政党纷争不已的背景下,他带领最高法院的同仁,通过对宪法文本的阐释,极大地加强了联邦权,削弱了州权,引发了州权主义者的猛烈批评.不过,马歇尔并非积极的国家主义者,他在相关案件中对州治安权的阐释及其案例判决表明,马歇尔及这一时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都清楚地意识到,各州在其治安权的管辖范围内,依然行使着州内治理等大量政府功能,应该予以肯定和支持.实际上,联邦保有宪法列举的必要且至上的权力,而各州保留剩余的权力,联邦权与州权平衡互动,这不仅是制宪精英们的意图,也是现实的需求.

    美国最高法院约翰·马歇尔州治安权联邦权

    日本加入联合国始末

    刘子玉
    13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2年6月日本正式提交入联申请时,联合国受美苏冷战等因素影响,难以通过规范的单独审议程序吸纳新成员.苏联提出共产主义阵营与西方阵营的申请国可以同时入联的"一揽子方案",但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1953年,联合国大会认为应以普适性原则为基础,通过政治妥协打破入联僵局,尽早吸纳日本等国加入联合国.1955年,加拿大提出日本与蒙古等18个国家同时入联的方案,因台湾当局反对蒙古入联而失败.苏联随机应变,提出排除日蒙两国的"16国入联方案",并顺利通过安理会与联合国大会审议,日本入联再度受挫.1956年10月,日苏恢复邦交,苏联承诺支持日本入联.1956年12月,日本正式加入联合国.1952-1956年间,日本入联进程深受美苏冷战及联合国职能与内部权力关系变化的影响,日本政府的外交努力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日本入联美苏冷战联合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