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建设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建设科技
上海建设科技

赵俊

双月刊

1005-6637

bjb1666@163.com

021-64387445

200032

上海市宛平南路75号1号楼2408室

上海建设科技/Journal Shanghai Construc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上海建设系统各行业最新科技成果、重点和重大建设工程“四新技术”。期刊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是份综合性、应用性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上海老城镇暴雨积水剖析及策略

    席旭军李涔苒崔丽芳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上海老城镇暴雨积水存在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系统性的非工程性和工程性解决策略.以上海某老城镇暴雨期间积水为例,对积水地块高程、积水时的暴雨雨情、受纳水体的水位、排水设施建设及运营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及综合评估,全面分析了积水产生的原因,从技术和管理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造技术路线,采取了一系列包括工程性及非工程性措施的综合解决方案.实践证明,提出的解决策略可行和有效,可为上海等高度城市化的平原感潮河网地区的老城镇暴雨积水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平原地区老城镇暴雨积水原因分析综合对策

    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治理探索与实践

    朱焱峰
    52-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上海市河湖水环境在消黑、除劣的基础上的多部门合力不够、水质季节性波动、单条河道水环境提升难度大等问题,自2020年以来上海市对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综合治理方面进行了探索,以上海市崇明区陈家镇瀛东村为例,通过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结合乡村振兴、河长制、林长制,系统开展了河湖水系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和人居环境改善五大任务,实现了河湖通畅、生态健康、清洁美丽、人水和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治理的良好效果,为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可复制的经验.

    生态清洁小流域河湖水系治理水环境瀛东村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斜拉索基频测试技术研究

    丁祥文元松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斜拉索基频是求解斜拉索索力的关键物理量,其测试方法直接影响检测人员对桥梁结构运营状态的精准判定.以某主跨132 m独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为研究毫米波雷达法在斜拉索基频测试中的适用性,通过参数化分析设备不同架设位置、不同仰角,以及与传统加速度计法作比较,论证毫米波雷达法测试斜拉索基频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法可实现多根斜拉索非接触式同步基频测试;桥面振动对毫米波雷达法影响甚微;设备仰角对测量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设备天线与多根斜拉索之间夹角在90°±15°范围内为最佳;毫米波雷达法可直接观测斜拉索中部,易得到明显首波振动,相比传统加速度计法误差均在±3%以内,满足工程使用精度要求.

    毫米波雷达斜拉索非接触基频桥梁检测参数分析

    上海市中心城区住宅小区雨污混接精细化治理

    吴佳俊程军来黄剑聪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小区雨污分流,分析了小区雨污混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精细化调查、精细化设计、精细化施工、精细化运维的思路.通过精细化治理的方法,避免了混接点的遗漏,降低了施工期间对小区业主生活、出行及周边市政道路交通的影响,最大限度避免废弃工程量和治理后混接点新增、返潮情况.

    雨污混接精细化治理精细化调查

    强降雨后地铁车站基坑周边变形规律研究

    黄俊荣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郑州某正在施工的地铁车站工程,基于现场实测数据与有限元软件Midas GTX NX仿真分析的方式,对突发强降雨作用后地铁车站基坑周边地表沉降量和桩顶沉降位移进行了研究.经对现场监测结果和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到地铁车站基坑周边地表沉降量和围护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强降水作用后基坑周边的沉降量最大,且随着距离基坑变远而慢慢减小,主要影响区域为距基坑边缘2~6 m处.还应重点关注基坑截面处的变形情况,因强降雨作用会导致基坑内部的桩体支护水平位移增大,变化值为10 mm左右,对桩顶的影响较为迅速,在降雨后也应特别注意支撑的沉降变化量,及时加固支护,保证工程安全.

    地铁车站基坑周边强降水地表沉降数值模拟桩顶沉降

    公路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沉降监测分析

    李新臻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盾构隧道穿越抵抗差异沉降能力较差的建筑物施工时,严密的沉降监测及控制尤为重要.以双线公路隧道下穿20世纪80年代建筑物为背景,对盾构穿越过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穿越施工产生的横向地表沉降规律与Peck理论基本一致,即各断面监测点横向地表沉降形成明显的沉降槽,沉降曲线基本满足Gauss分布;盾构正穿建筑物时,各测点基本在同一天开始受到盾构推进的影响,距离盾构最近的监测点受到影响的范围为18 m.研究结果为后续盾构穿越建筑物施工提供借鉴.

    盾构隧道建筑物沉降监测安全穿越城市道路Peck经验公式盾构注浆控制既有建筑隧道主线混凝土

    成型管片在盾构机推力作用下的开裂机制研究

    吕敏
    75-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盾构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片制作误差、拼装误差或管片受力变形等原因,会导致管片环面接触的不平整,所以在千斤顶荷载作用下管片易产生开裂.为探究环面不平整下管片的力学性能,采用双拼管片模拟成型管片受到周围管片的约束,并通过布置钢板模拟环面的平整度,设计了管片的加载试验方法.试验后主要结论:管片环面接触不平整时,管片受力类似于悬臂梁,在接触面突变处弯矩最大,千斤顶一侧端面混凝土受拉应力,从而易产生沿管片厚度贯通的纵向裂缝;管片间的约束对管片开裂具有限制作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在环间设置传力衬垫,并控制盾构分区推力大小来避免管片纵向裂缝的产生.

    盾构隧道接触缺陷管片裂缝力学性能

    盾构隧道管片边缘局部破损机制研究

    应卓清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盾构隧道管片在运输、拼装过程中受外力作用时易出现管片的边角破损,进而降低隧道的美观度,也增加了隧道结构的渗漏风险.对不同钢筋笼和有无纤维下管片局部受力性能进行研究可直观对比不同配筋型式及纤维管片的抗裂性能,为管片抗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盾构隧道偏心受压管片边缘局部破损力学性能

    设计风险管理在洱海生态廊道项目中的应用

    翁晓翔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洱海生态修复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为使生态修复工程顺利推进、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洱海生态修复设计中应用风险管理.通过识别项目各阶段风险类型,形成洱海生态廊道相关的风险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论证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评估各类风险权重,锁定关键风险要素;针对技术风险制定、实践了系统性的设计策略和措施.设计风险管理的应用有效保障了洱海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洱海生态环境,为后续湖泊类生态治理项目提供了思路,具有借鉴意义.

    设计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设计策略

    国际视角下的项目风险与对策分析

    耿操
    91-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工程项目因跨国特性而面临技术、管理、政治、经济、文化及市场规则等多重复杂风险,以马来西亚吉隆坡DASH-CB4市政立交高架路项为例,深入剖析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直面技术与管理难题、市场波动、文化差异及市场规则挑战,提出了精准的风险应对策略,实现了DASH-CB4项目风险管控,为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宝贵参考.

    市政道路项目国际工程风险管理风险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