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熊月之

月刊

0257-5833

shkx@sass.org.cn

021-53062234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结构机制解释和宇宙大爆炸后结构机制关系的发展

    赵鼎新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构机制解释是社会学分析的核心,但为什么必须如此呢?例如,为什么物理学中的解释以法则而不是结构机制为核心呢?结构和机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结构决定机制,抑或反之?社会学中除了结构机制解释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形式的解释?如果只存在结构机制解释的话,那么那些强调对地方知识的解读以及各种偶然性在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学问应该如何来理解?受到这些和其他困惑的驱使,笔者整合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提出了一个能捕捉到宇宙大爆炸后结构和机制关系不断演变的复杂关系的统一模型.基于这个模型,笔者讨论了结构机制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其中有哪些可循的规律,以及这个模型对社会分析来说具有什么含义.

    结构机制法则覆盖法则特殊机制"末梢重"

    空间中的政治:走向一个新的观念革命——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研究

    张一兵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分析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实践总体"之上,其核心为都市化之上日常生活复杂空间的交织,本质上,无形的社会空间生产是要确保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当然,这种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主要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空间生产.如果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一类的宏大生产方式构架是一种离我们生活比较远的远程构序,那么,空间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再生产则是指渗透我们每天日常生活中的近端构序.

    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空间政治学建筑意识形态编码与解码

    马克思与罗尔斯的"融合"为何不可能——以反思布鲁德尼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阐释为线索

    刘日明王美乐
    31-4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1世纪开始,西方学界出现一股融合马克思与罗尔斯的潮流.作为罗尔斯的后学,布鲁德尼在承继政治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尝试从人的观念来融合马克思与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其"融合"方案以政治建构主义为基础,将其所阐发的罗尔斯政治建构主义的显著特征,即正义环境、人的观念与反思平衡纳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及其本体论变革的意义上看,这种"融合"是不成功的,至少存在以下局限:"正义环境"不是人类永恒的事实而是特定历史的产物,是历史性生成的结果;作为建构前提的"人的观念"缺乏相应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性;"反思平衡"依赖于"合理而又合乎情理的人"而非"感性活动的人".

    马克思罗尔斯布鲁德尼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建构主义

    大模型的理解力之争与理解观新叙事

    肖峰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理解力的问题在大模型出现后引起了新的关注,目前截然对立的看法之间正在进行难分难解的争议.持否认意见的一方主要从具身性、工作机制等方面论证大模型不可能有人的理解力,持肯定看法的一方则从功能和主观体验等方面来阐释大模型所具有的理解力.从哲学的视野上看,还需要从理解观的更新去解析大模型是否具有理解力的问题,包括整合人本主义与功能主义的理解观,基于动态发展的视野丰富人工理解或机器理解的含义,并走向一种人机互补与合作的新型理解观.

    人工智能大模型理解功能人机互补

    从"东西对立"到"内外有别":西汉国家政治地理结构演变——以《二年律令·秩律》《汉书·地理志》郡级政区排序为视角

    马孟龙
    5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政区排序显示,汉朝存在以内史为核心,自西向东排列"关中郡""关外郡"两个政治地理层级.这种政治地理结构乃针对关东诸侯王国而建设,呈"东西对立"态势.汉武帝元封年间,汉朝政治地理结构发生重大转变,汉郡分化为边郡、内郡.内郡中的弘农郡、"三河"地位抬升,带有"准京畿"的特征.由此汉朝国家政治地理结构形成以三辅、弘农郡、"三河"为核心,外围环绕内郡,再环绕边郡的圈层政治地理结构.诸侯王国被纳入汉朝国家政治地理结构后,政治地位与内郡相似.《汉书·地理志》郡级政区排序虽然呈现"京畿-内郡-边郡"政治地理结构,却将王国排列于边郡之后,同时强调"关中郡"的特殊地位,与西汉末年国家政治地理构造实况存在一定差异.这体现出汉初"以关中制关外""封藩屏蔽"的政治理念对政治地理观念的塑造,仍发挥作用.

    政治地理国家政治地理结构《二年律令·秩律》《汉书·地理志》郡级政区排序

    "荆扬二分"与"同源相连":南朝正史地理志诸州排序的结构特征和地理基础

    姚乐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朝两部正史地理志(即《宋书·州郡志》和《南齐书·州郡志》)中的诸州排序具有共通的结构特征和地理基础.一方面,两志都将诸州分别划入东、西两大板块,东部板块以扬州为首,西部板块以荆州为首.西部板块与荆州都督区在空间范围上高度重合,显示该宏观布局的现实基础是"荆州分陕"的政治地理架构.岭南三州在《宋书·州郡志》中划入荆州板块,在《南齐书·州郡志》中则划入扬州板块,很可能反映了南朝时期岭南地区与荆州关系的弱化和与扬州联系的加强,亦可能是受传统地理观念"岭南扬州说"影响所致.另一方面,两志的诸州排序中还存在若干相同或相似的二级分组,这些分组内部的州普遍拥有共同的建置来源以及地理区位.二级分组和组内诸州的排序均无通例可求,但同源诸州建置时间的早晚与它们在组内的次序存在一定相关性.政区建置关系之所以对诸州的排列组合构成影响,应与史臣采取的修志策略有关.

    《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诸州排序政治地理政区沿革

    中国现代女性作为女性的第一声"绝叫"——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汉语诗学

    文贵良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发表近百年来以"叛逆的绝叫"而独立文坛.如此尖锐的声音是如何通过语句而得以实现的?其中的诗学特质特别让人着迷.小说的白话是一种"野生"的白话,源于日记体现代女性絮叨的语言形式,口语化以及声音的突出是其重要特征.小说的叙事采用了后撤性焦点叙事方式,这种后撤性叙事的形成是基于莎菲的认知方式.剖白的辩证法拉紧了后撤性焦点叙事的强度,从而把女性的声音一步步推向绝叫.从晚清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出版业的发达和文化思潮的兴起,女性得以在现代公共空间发声.莎菲的声音、孙舞阳的声音与许广平、庐隐等人的表达一起构成了时代女性的尖音.

    野生的白话后撤性叙事剖白辩证法时代尖音

    走向全球文学的东亚汉文学——基于幕末明治汉文中国行纪的考察

    叶杨曦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1827年,歌德在与他人交流时提倡"世界文学",距今已有近200年,但目前世界文学研究所存在的问题除了过度关注欧洲主要文学外,就是类似于作为歌德当年提出此观念背景而存在的民族文学的叠加,有违其初衷.我们有必要打破世界文学概念的思维定式,拥抱全球文学.就此言之,强调国别地区间的彼此互动、侧重汉文化圈的整体性路径与视野的东亚汉文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幕末明治汉文中国行纪是日本士人撰写的汉文学作品,反映出他们的实际创作水平,属于东亚汉文学的一部分.其作者大多是素养颇为丰厚的汉学者,在典范承继和规划描摹方面受到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其中包孕的经世之见在中国古代旅行文学作品中并不常见,显示出衍变创新的特点.对此加以研究能有效破除国别文学研究的纵向壁垒,强化汉文化圈文学研究的横向联系,也有助于激发其学术潜能,为构建中国话语和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汉文中国行纪幕末明治东亚汉文学全球文学世界文学

    "凝聚民心"与"团结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统一战线的价值、制度与行动链接

    程同顺王雪珂
    105-11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统一战线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程度最高的大团结与大联合,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在价值、制度与行动构成的三重框架下,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意涵是统一战线内生蕴含的联合、共同、统一、安全等价值理念的核心依归;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制度架构,又与统一战线指向的巩固新型政党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安全等内容相互映照;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政治实践中所重视的协商、自治、协同、安全等方式和要素,又恰与统一战线的行动要求相互嵌合.在此基础上,全过程的民主与全要素的团结共同统一于以"凝聚民心"和"团结力量"为目标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全过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价值制度行动

    伦理·生计·国家:"家户主义"的多维透视

    黄振华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户主义"是对传统中国政治社会特性的概念提炼,表现为社会成员所秉持的以家户为本位的社会经济关系和观念意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形塑的政治社会结构."家户主义"概念具有描述性、复合性、本体性及历史性,其来源于本源型的家户制传统,并内含三个基本的认识维度.一是以伦理为中心的"家户主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的是血缘共同体.二是以生计为中心的"家户主义",以经济关系为纽带,构建的是生活共同体.三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家户主义",以政治关系为纽带,构建的是政治共同体.其中,伦理"家户主义"和经济"家户主义"奠定了国家"家户主义"的社会根基,国家"家户主义"则不断强化和巩固了伦理"家户主义"和经济"家户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与西方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不同,"家户主义"基础上的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彼此融合的同源共生关系,并对当代中国政治产生持久影响.

    "家户主义"家户制国家中国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