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熊月之

月刊

0257-5833

shkx@sass.org.cn

021-53062234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历史本体论与政治的弹性:政治作用的历史政治学研究

    杨光斌
    12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关于政治作用的认识,主要是相对于经济而言的,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但是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历史经验,又提出不同于"反作用"意义的"乃至决定性作用"命题.这表明,中国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的线性思维.从历史政治学的"历史本体论"出发研究政治的作用可知:(1)在欧美社会史的制度变迁中,政治是一种"因变量",尽管历史上偶尔也有国家自主性现象;(2)在中国这样的政治史国家,政治是一种"自变量";(3)"政治弹性"都是一种普遍存在,这一发现是对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的重大挑战,试图以政治变革而一劳永逸地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是不符合一般性历史经验的;(4)"政治弹性"源自政治是百代人经久实践的自然演化的"时间容器";(5)研究还发现政治经济关系的多层次性、非线性关系,存在不容忽视的"组织化悖论",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征程中必须直面的大课题.

    历史政治学因变量政治自变量政治政治弹性组织化悖论

    中国宏观经济治理的理论突破和实践特征

    刘伟
    14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宏观经济治理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发展探索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实践和理论.在理论上,宏观经济治理不同于西方宏观经济学主流观点,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和宏观政策调控的科学认识,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上,宏观经济治理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我国宏观经济治理方式和宏观经济政策适应经济发展变化,尤其是适应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的历史演变而不断调整.这使得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提升,在面对需求侧与供给侧双向冲击、国内与国际风险叠加的复杂环境下,表现出较强的抗击打能力和韧性.

    宏观经济治理供求矛盾运动稳中求进总基调

    中国经济崛起再探源

    张军
    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解释中国经济崛起的各种理论中,经济发展战略的框架有助于让人们看到中国在执行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方面与东亚经济早期经验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在发展战略的框架下,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事实上同时执行了两类不同的发展政策,并强调了针对进口替代产业部门的转型策略的相对重要性.中国经济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条件成熟时两类战略趋于完美并轨,从而很好地实现了整体经济的转型和持续的增长.

    发展战略中国经济转型

    农民与中国现代化

    贺雪峰
    17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处理与农民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新中国前三十年,通过城乡二元体制,借助统购统销制度,农村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从而使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新中国的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借助中国廉价农村劳动力和土地制度优势,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变成"世界工厂".当前时期,中国正在通过产业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通过产业提档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大量农民不仅进城务工经商而且开始融入城市.但农民进城仍然具有脆弱性,保留农民返乡权利,充分利用"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建立高水平的市场一社会体制,形成市场体制与社会体制的高水平的对冲、互补与平衡,将大大缓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助力中国现代化实践.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民在中国现代化中的重要性,解决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才能实现.

    农民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城乡二元结构小农立场

    重回"人"的新时代:构建有生命力的社会学

    文军
    184-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就确立了自身的学科使命与目标愿景,即在现代性的碎片中构建秩序、谋求进步.然而,在其对现代性许下宏伟诺言的同时也为日后埋下了危机的种子,由于"技术赋魅"和"理性主义"的作用,如今的社会学不仅愈发抽象,甚至还陷入到了"见物不见人"的思维困境与学科视域中,无法真实地呈现出社会学的价值关怀与学科品格.对此,需要从"以人为本""面向人民"的视域出发,重新检视社会学的学科旨趣与价值关怀,重构社会学的生命力.面向未来,如何在对主体诉求予以持续性回应的同时,同步开启学科发展与专业拓展的想象空间,已成为社会学的重要议题.

    有生命力的社会学以人为本范式转换社会学知识体系

    建构民法典时代的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王利明
    200-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的颁布施行为中国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知识体系构建方面,要充分发挥民法典的立柱架梁功能.在价值体系构建方面,要以民法典的价值体系为基础,发挥民法典作为私权保障基本法的作用.在权利体系构建方面,要以民法典确立的民事权利为中心的体系为依据.在学科内容构建方面,要牢牢把握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坚持自主性、实践性、科学性、前沿性.中国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当面向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民法典鲜明的实践特征,为中国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导向.在《民法典》颁布施行后,要加强民法解释研究,注重案例研究,丰富建构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载体,从而推进中国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中国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民法典民法解释学

    法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刑法方法论

    陈兴良
    213-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法学属于部门法学,因而刑法的学科性质取决于法学的学科性质.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性质与地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我国目前存在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争论,其实这两者只是法学的两个面相.传统的法学方法论皆以民法方法论为范本,然而,刑法方法论具有不同于民法方法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罪刑法定原则对刑法方法论的制约,因此需要对刑法方法论进行专门研究.刑法方法论可以从刑法思维、刑法解释和刑法推理这三个方面展开,三者之间既有区分,又存在密切联系,应当多层次和多维度地对刑法方法论进行类型化论述.

    法学学科性质刑法方法论

    全媒时代的文艺批评

    汪涌豪
    226-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传媒与文艺相结合的产物,媒体批评以其时效性、对话性与交互性特点,弥补了专业批评与协会批评的不足,但因门槛较低,其发展生态不尽如人意,更在市场化运作中暴露出视野缺损与主体缺位的问题.一些媒体从业者缺乏自觉的批评意识和严正的批评立场,跟进式学习动力又相对匮乏,使得其所作批评难免格式化、扁平化,由此造成批评的"失范"与"失效".尤其在数字化时代,技术转向形成的"全媒体"时空架构重构了文艺生产与传播的环境,使媒体批评更趋活跃,形式也更丰富.然而在技术、资本的他律下,其自主性和责任担当的不足也显现出来.故随着人工智能驱动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批评须注意不能失去方向感和判断力,不能缺失理想,尤须保持对文艺的信仰,服膺精神的力量,同时加强理论建设与体系构建,这样才能克服碎片化和娱乐化,落实开放性与包容性,才能以深厚的学养、纯正的趣味和敏锐的感悟发掘优质文艺,打开真正契合大众需求、又超越其日常认知的审美空间,从而在最大限度地激活媒体这个"第五要素"的基础上,发挥价值导向与思想引领作用,在推动文艺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发展中重建批评主体、繁荣批评事业.

    媒体批评技术转向全媒体批评主体参与式文化

    投稿须知

    封2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