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熊月之

月刊

0257-5833

shkx@sass.org.cn

021-53062234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语词观念、知识统绪与人文学术的问道意识:人文语义学建构

    张宝明
    5-1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文语义学的学科建构就是确立语词的基础地位,对包裹着层层人文观念的重要语词进行深入剖析和探究,它借鉴并突破传统的关键词研究,提出"以关键词为依托,以观念词为寻绎对象"的学术路径,借助观念史和概念史的学理资源,将语词观念置于学统、政统与道统的知识统绪中,通过深入梳理剖析观念词中的思想史与观念史命题,从语词视角出发思考人文如何存在、人文意义如何生成以及人文价值如何接续等诸多问题.人文语义学植根语词,聚焦观念,关注"一与多"的关系,它以问题为切口,以问道为目的,既尊重多元观念的客观存在,又要有协同化一的理念追求,旨在联通过去与现在,沟通自我与他者,实现自由理性下的平等对话、交流,以期在人文共同体的指归下走向未来.

    人文语义学观念词知识统绪问道意识

    符号互动论的社会理论:以布鲁默为中心的考察

    张庆熊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符号互动论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实用主义的传统,它把米德有关自我身份通过社会角色而确立的观点和杜威有关理论作为解决生活问题工具的观点应用于社会研究.符号互动论一方面看到了自我以及意义解释在社会研究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想坚持社会理论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性地位.这要求符号互动论能够发展出一种把"意义解释"与"经验检验"结合起来的方法论路线.然而,这是一项很难贯彻落实的事情.布鲁默是符号互动论的核心人物,以其为中心来阐述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前提、社会观念、方法论步骤及效应,可以发现尽管符号互动论提出的解决方案还很初步,但它的构想在当代社会理论的转型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发酵作用.

    符号互动论布鲁默意义解释经验检验

    何谓分析:对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反思

    马迎辉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相对立是典型的范畴错误.从现代哲学家的工作看,"分析"不应该被基于一阶逻辑的分析哲学独占,它更深层地体现在意识、无意识和语言(模态/结构)这三维一体的分析之中.坚持两者之间的虚假对立,势必掩盖20世纪西方哲学向纯粹意识、无意识以及前谓词的存在领域的整体突进以及对这些新存在的内结构的刻画.与现代哲学的分析对成的是以之为基础的思辨建构,它体现为弗洛伊德对不能之根源的建构,海德格尔超出能思与所思的相关性对艺术本源的存在建构等.摒弃"分析VS欧陆"的虚假对立,完整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从描述分析到思辨建构的一般进路,对我们独立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存在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创造性地转化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成果具有前提性的意义.

    分析意识无意识语言逻辑

    论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中的同情

    李薇
    32-4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情在以哈奇森、休谟和斯密为首的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情感主义者用来调和个人的善/利益与他人的善/利益,树立以利公/利他为客观标准的道德观的核心概念和原则.然而,同情并非一开始就居于该流派的核心地位,而是经历了由一种特殊情感到同情共感的心理机制的发展历程.鉴于此,将同情置于情感主义流派的整体视域下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不仅可以辨析不同情感主义者对同情的差异化理解,还能厘清他们在同情问题上的继承、批判和发展的逻辑关联.如此,同情在整个流派中的位置也将得到清晰呈现.

    同情道德感道德情感公正的旁观者

    文献、舆图与传统认知:清代关于混同江水系的认知体系

    华林甫赵逸才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花江、黑龙江、混同江等大江,支撑起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水系的基本骨架,但清代文献与舆图关于这几条大江源头、走向、名称等方面的记载和绘法,相互之间多有出入,导致认知困难.因清代有意提高了长白山和松花江的地位,时人多认为长白山为松花江正源,并把黑龙江当作松花江的支流,这种认识致使清代的松花江干支流名称一直处于比较混乱、不规范的状态.通过梳理清代文献和舆图可以得知,清代对松花江、黑龙江、混同江的认知大致可分为三种体系:第一是自长白山天池发源的松花江上游江段即可称"混同江";第二是嫩江汇入后的松花江干流始称"混同江";第三是松花江纳嫩江、黑龙江、乌苏里江诸江后的合流入海江段亦称"混同江".清朝对该流域水系的认知进展含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传统文献、舆图与地理认知体系之间的关系梳理,对研究历史地理、边疆地理以及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松花江黑龙江混同江干支关系认知体系

    新诗传播接受的诗学建构性

    方长安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者传播与接受在作用于新诗创作的同时,影响着新诗问题的提出与理论建构.在百年新诗传播接受过程中,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相互依存、对话,在冲突与融合中思考新诗建设问题,生产出不同类型的诗学文献,构建出具有传播接受特性的诗学理论;新诗传播接受媒介的现代大众性,致使现代大众传媒性成为新诗学的突出特征与理论品格;百年新诗传播接受语境制约着新诗理论的生成、建构,使新诗学具有鲜明的语境化特征.传播接受作为主体间的一种对话行为在赋予新诗学以丰富的现实感、时代性的同时,却使得一些重要的诗学命题未能得到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弱化了新诗学的理论色彩与体系性.

    传播接受主体大众媒介语境诗学建构功能理论反思

    自然审美"恰当性"辨正

    胡友峰蒋功艳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一般认为,自然审美"恰当性"概念是卡尔松提出来的,而事实并非如此.史密斯首先将该概念用于对艺术与自然欣赏方式的"外部"比较;但后来被卡尔松引导至相反方向,转向对自然欣赏"内部"的审美依据进行评判,"恰当性"概念的独断化进程也由此启动.随着独断化蔓延至审美判断和审美实践领域,更多理论混乱接踵而至.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逻辑上的"语义错位"和审美上的"认知决定论".梳理"恰当性"概念的缘起,可还原"恰当性"作为不同欣赏方式"外部"比较者的原初角色;追溯独断化起点,批判性分析引发该现象的语义错位和认知决定论根源,可以让"恰当性"概念以合理方式承担起对于"审美依据""审美判断"与"审美实践"的评判者角色,从根本上解决卡尔松造成的该命题的独断化问题,同时推动自然审美研究由单向决定模式向多元交互模式转变.

    恰当性向内转独断论认知决定论多元交互

    出场、演变与形塑:现代化的概念史考察

    陈红娟姚新宇
    77-8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概念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经历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形塑与赋义,在跨文化话语旅行中不断生产新的语义.概念的出场、演变与形塑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变革,现代化概念在中国的变迁亦见证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见证着中国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事实发生而凝练提升的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核心话语.围绕"以中国为立场""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为道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表达的外化,将现代化的书写由被动转为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建构.

    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谱系话语建构

    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学理化的能力、经验与启示:以政治安全的时代性表述为例

    江天雨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知识资源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及其基于实践而形成的创新理论,而它们亟待通过学理化,即社会科学化转变为一般性理论,这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学术界的学理化能力都提出了新挑战.能够进行学理化的政治实践必然是历经长期考验而行之有效的,为人们所相信的确定性经验.在中国,保障"主权能力"的政治安全就是这样的经验.从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到党的执政能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再到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的凝结,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安全实践的认识不断深化,其表述随之呈现出从实践性表述到概念化表述,再到一般性理论的学理化演进.政治安全表述的时代性特征体现出政治安全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地位,进而可以提供本土经验基础上的学术原理,同时,也反映了具有自主性、先进性和适应性的执政党所蕴含的学理化能力,体现出变化寓于不变之中的政治发展逻辑.对政治安全表述学理化的研究为党的实践学理化提供了可资总结的学术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也开辟了一项新研究议程.

    政治实践学理化自主知识体系政治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高质量共建的三重逻辑

    顾雪芹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是共建国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必然选择.从历史逻辑看,在十年建设历程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遵循了价值链建设主体演变规律、由沿海向内陆开放规律、区域价值链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客观规律以及价值链包容发展规律.从实践逻辑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宏观层面提供器物型、制度型和观念型国际公共产品,奠定了区域价值链合作基础;在中观层面深化产能合作并提升产业能级,创造了区域价值链合作动力与增值空间;在微观层面吸引企业主体深度参与,整合了区域价值链生产环节.从理论逻辑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全球化理论,同时推动构建新型全球化理论和包容性多元化国际新秩序;创新了价值链理论,形成了面向全球的新型区域价值链,为后发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新路径;打破了全球治理理论的固有思维模式,走出了西方国家经济再平衡治理误区,缓解了全球治理赤字困境.

    "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三重逻辑高质量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