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熊月之

月刊

0257-5833

shkx@sass.org.cn

021-53062234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底蕴与价值内涵

    冯莉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蕴含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任务.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极具历史主动精神,承担起加快传统文化的更新、转型和发展,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渗透与解构,引导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系建构和精神培育的历史重任.这一重要使命的产生是历史形成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引领了近代以来的"新文化"并使之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也铸就了新时代的新文化并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价值在于突出了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凸显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变革所产生的巨大能动性,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积极的历史主动性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继承了为无产阶级的"绝大多数人的统治"服务的思想文化,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建构了引领后发国家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精神谱系和思想"大厦",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文化给养和强化了精神脊梁.

    习近平文化思想"新的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底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内涵、思想遵循与实践旨趣

    刘丽娜
    15-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基于历史、回应现实、面向未来的总体性概念,具备完整的发展脉络和内容体系.深入理解其深刻内涵,需把握文化、文明和现代化的关系,明确文化主体、现代化指向和文明实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现代化的文明思考应关注现代化范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注重文化的内生动力,强调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做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拓展文明现代化的价值观照.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实现历史使命与文化使命的有机统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文明现代化

    达标治理:一种未被理论标识的国家治理模型

    张兆曙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等领域,广泛存在着以水平达标为目标的行业治理,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其内在的政策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标识,也未能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脱贫攻坚创造性地将达标治理应用于大规模绝对贫困人口的治理,不仅体现了贫困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而且以锦标赛主义的竞标治理为制度参照,系统构建了达标治理的制度化模型,具体包括三个基本要件:第一,自限性目标的控制逻辑;第二,由主体责任制与双向控制体系构成的制度框架;第三,通过压力传导机制与政策对标机制实现对治理过程的控制.这构成脱贫攻坚在一般国家治理方式上最重要的制度成果,达标治理因此具备了国家治理层面的普遍意义和应用价值.

    达标治理竞标治理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制双向控制体系

    梁漱溟文化论的社会伦理关怀和世界文明视野

    吴新文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漱溟一生念兹在兹的是中国的未来与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他的文化论以人身论、人心论为前提,以人生论、道德论和文明论为归宿,具有鲜明的社会伦理关怀.他所关注的伦理不是道德原则或行为规范层面的"小伦理",而是人心、人性层面的"大伦理",即他所理解的"理性"或"人情".要增进不同国家和文明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促成人类的和平相处,最终实现"四海一家""天下文明"的理想,关键是要基于世界文明的视野,让人类"明心见性",认识到可普遍化的"大伦理"之于文化的根本意义,进而唤醒人类在文化上的觉悟,提高人类的生命境界.梁漱溟的文化论对于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梁漱溟文化伦理国家天下文明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生产与时间——生产中的时间、时间中的生产与"时间的生产"

    周阳
    47-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展现了生产与时间的三重关联.就"生产中的时间"而言,离开对作为"未来"的"消费"的"预期",作为"永恒的现在"的"生产""生产总体"是无法建立起来的.但这种"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被强行确定化了.就"时间中的生产"而言,马克思既没有将作为"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视为牢固的基点,也没有把希望寄托在作为"可能"的维度,寄托在作为"过去"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形式,而是希望打破"可能-现实"的逻辑,引入"不可能-偶然"的线索,呈现"过去-现在-未来"的动态结构.最后,艺术是"时间的生产"的象征,它象征了"过去-现在-未来"结构的动态性本身.

    生产时间中介征兆不平衡关系

    "权归宰相"政治话语与唐后期中枢权力关系

    许超雄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史臣蒋系在《宪宗实录》中将元和中兴的原因归结为"权归宰相",这是反思德宗政治,试图重新以政治典范实现国家致理的产物,强调了传统的君相委托制.宰相在元和中兴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权力只是有限恢复,且宦官同样以"内大臣"身份强调自身在中兴事业中的作用,这进一步削弱了"权归宰相"话语的说服力.安史之乱后的军政事务需要围绕皇帝进行集中高效处理,宰相百司权力萎缩的情况在德宗以前就已经存在,内廷宦官参与枢密,甚至侵夺有司职权的趋势无法扭转.因此只有位于国家政治核心的皇权才能实现权力关系的梳理,君相委托制已无法适应中枢政治变化.可是,唐后期皇权中兴强调效仿祖宗治世的明君贤臣经验,因此"权归宰相"在当时的现实政治中仍具有典范意义.同时,宦官作为大臣参与政治具有制度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加之道德观念上的传统刻板印象以及专权所导致的舆论攻讦,使得"内大臣"身份无法融入这个话语体系.

    元和中兴《宪宗实录》宰相宦官中枢权力关系

    南宋三省枢密院执政兼任体制及其运行

    田志光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初期面对战争动荡,宋廷在借鉴北宋宰相兼枢密使经验的基础上命三省副相与枢密院长贰官员互相兼任以解决战时面临的军政问题,三省、枢密院长贰互相兼任遂成为保证中枢机构正常运作的便宜之举.宋金和议达成后,中枢执政兼任也由战时之举向常规体制转变.在实际政务运行中,执政兼任职权会受到兼权者自身才能、宰相执政风格、皇帝信任程度等因素影响,其权力处在动态演变之中.随着三省枢密院合班奏事与宰相兼任枢密使成为固定制度,执政兼任频繁发生,兼任体制也愈加成熟.两府长贰兼任代表着执政人数的精简,一方面提升了决策效率,两府关系也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中枢执政人数减少从而导致权力更为集中,客观上巩固了权相专权体制.兼任制度的形成对南宋政局影响深远,三省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之政的权力格局逐渐瓦解,中枢宰辅机构军政合一趋向更加明显.

    南宋三省枢密院执政兼任体制

    "风骨":刘勰品评先唐文体的重要标准

    罗剑波雍寒清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骨"是刘勰品评先唐文体的重要标准,从《风骨》篇可以逆推刘勰"擘肌分理"的剖析过程.刘勰认为,"风骨"首先是符合儒家文艺观的理论范畴,其中"风"指文章情思明晰所具有的感染力,"骨"指各类文体要求的文章语言规范.刘勰在对先唐文体的释读中提炼出"风骨",继而将其作为品评先唐诸文体的重要标准.具体来说,在文体论部分,刘勰通过"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的环节分析不同文体之"风骨",并在介绍各体文章的撰写方法时将该文体的"风骨"特质融入其中,继而作为自己论文的品评标准,对各体文章"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风骨"是贯穿于《文心雕龙》文体论的共通性追求与规范,基于不同文体的"势""理"之差异,其"风骨"的具体标准也有所不同."风骨"体现了刘勰强烈的文章辨体意识,是刘勰尝试辨明先唐诸文体的有益理论实践.

    刘勰"折衷""风骨"文体论文章辨体

    论新世纪城市文学发展的美学进路

    黄仲山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城市文学发展受到美学的深刻影响,城市文学书写成为城市美学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拓展了城市审美的边界,塑造了新的审美主体关系,并生成新的审美话语表达体系.近二三十年,城市文学由于快速发展而未充分沉淀,在美学建构中呈现出性别、代际、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雷同化倾向.此外,城市美学作为"接点的美学",在中西、古今、自然与人文等"接点"上,美学为城市文学审视城市美学风貌和意蕴、探寻文学表达与美学建构的融通路径提供了诸多启示.新世纪文学与美学的发展同向同行,应该继续强化二者的联系,拓展城市审美建构的视野,在城市审美精神塑造、审美意象整合、审美问题阐发、审美实践介入等方面形成互证、互释、互参的关系.

    新世纪城市文学城市书写接点的美学美学进路

    全球秩序研究的理论贫困与现代化多样性的实践——一个全球南方的视角

    殷之光
    9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全球南方视角出发,运用长时段与广域的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在全球南方中的角色及其对全球秩序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可以而且应当在亚非拉世界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自主现代化路径的历史实践中理解其普遍意义.强调"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当然一员",不仅是对历史实践的政治确认,更传达了中国对未来全球秩序的基本理想.西方学界在面对"全球南方"问题的讨论时,表现出了一种哲学的贫困.这种哲学贫困更体现在对全球秩序从何而来并向何处去的认识上.对全球秩序及其未来发展的理解与想象,需要恢复全球南方历史经验中的多样性和辩证关系,探索基于真正平等、民主和多样性的现代化新路径,推进全球南方自主发展,建设真正的全球平等秩序.

    全球南方中国式现代化全球治理国际秩序文明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