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辑刊
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

1001-6198

024-86120485

110031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社会科学辑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发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强我国文化、文明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李培林
    96-97页

    文化治理的理论源流、反思与现实路径

    张森顾海娥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范式,文化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文化治理有着迥异于西方的逻辑起点和社会环境.在中国推进文化治理过程中,应从"怎样治理"与"什么文化"两方面对源起于西方的文化治理理论进行必要的理论反思,进而从理念和方法两个层面"道器一体"确立中国文化治理的现实路径.因此,在理念上,要立足中国实际,明确社会转型期文化治理的特定文化内涵;在方法上,要借鉴他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在"文化入心"基础上最终实现文化善治.

    文化治理理论源流理论反思现实路径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文化需要满足与文化自信提升研究

    高文珺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文化自信可以区分为心理维度上的文化认同和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发展信心.从需要满足的角度来看,个体和社会层面的文化需要满足会影响文化自信的形成.通过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后发现,当前我国居民文化自信水平较高,但在不同群体和地域上存在差异.居民文化需要满足程度越高,文化自信水平越高.因此,提升文化自信的方式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注重以人为中心,在了解不同群体文化需要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要让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更为显化,从而促进关于中华文化的社会共识的形成.

    文化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传承创新

    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与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基于文化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黄燕华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相关文件精神,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分析背景和话语空间,结合费孝通对文化主体性的阐述和当前文化社会学的实践转向,指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二者之间存在双面一体的密切关系.文化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受个体、社会、国家等多层次主体和政治、经济、技术等异质性要素的交互形塑,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文化传承发展可经验化为"文化传承发展为了什么""传承发展什么文化""如何传承发展文化"三个议题,这也是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及构建的题中之义.

    文化主体性文化传承发展文化社会学

    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姚毓春李冰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找准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着力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以实体经济为载体,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为内核,以创新引领和协同发展为特征的产业发展结果.东北要把握自身在农业资源、制造业基础、能源基础以及区位条件等方面的优势,明晰自身在新质生产力、创新能力、民营经济、人口和人才方面的劣势,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以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为使命,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以信息化应用作为突破口,依托"一带一路"打造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为此,东北要强化实体经济载体,打牢产业根基;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提升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保证产业人才支撑.

    东北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东北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东北全面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重点方向和实践路径

    苏玺鉴孙久文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与新兴技术融合的高效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创新,是对中国实际国情和时代发展特征的精准凝练.新质生产力的"新"突出了在新兴技术赋能下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质"强调了科研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对传统生产力的颠覆性变革.培育东北全面振兴的新质生产力需要着力增强新质科研能力,培育新质产业体系,打造新质企业.在新质研发方面,要构建现代科研体系,打造区域研发中心.在新质产业方面,要立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新质企业方面,要支持企业现代化升级,增强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动能.

    东北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实体经济

    中国进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探索

    孙咏梅吴晓亮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为起点的"农民进城"难以避免和化解长期以来的不平等矛盾.尽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为其做了大量辩解,开出了理论"药方",但"农民进城"困境一直延续至今.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是不平等的根源,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根本消除进城农民面临的不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解决了农民进城面临的很多矛盾和问题.但我国农民进城后仍遇到了城乡二元经济差异、福利待遇城乡不均等诸多问题.通过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农民进城"中的不平等问题,为我国未来进城农民的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应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保障机会公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分割;坚持和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民进城共同富裕农业现代化机会公平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的中国实践与世界历史意义

    吴云志孙扬
    14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全体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悖论性贫困的超越,逐渐形成了对共同富裕"是何义""倚何成""向何去"的创造性回答,并不断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理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之路是一条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且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现代化探索,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格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悖论性贫困世界历史意义

    构建金融强国:现代化金融生态系统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陆岷峰欧阳文杰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背景下,构建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现代化金融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结构内涵对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金融体系在金融创新、金融科技应用、金融普惠化和生态化建设、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结合丁伯根法则、现代金融体系理论、金融约束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等,根据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构建现代化金融生态系统,应从金融市场要素体系、组织体系、法制和监管体系、环境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着手,打造系统化的金融生态结构体系,加强金融系统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增强金融组织体系的战斗力,打造开放包容、健康活泼的金融文化;围绕"政府—产业—金融"三大结构主体构建适应我国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生态运行机制,注重市场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的平衡,并充分考虑政府参与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利益的协调问题.

    金融强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金融生态金融治理党建引领

    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历史脉络、理论逻辑与路径构思——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

    罗哲张云具
    161-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高度统一性和内在关联性.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演进,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从低端少量到高质足量、从粗放开发到精益治理、从技能积累到创新效能激发转向的明显表征.新时代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根本指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才发展的应然指向、科技创新的重要动能和产业现代化的实然需要.建设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要坚持"引进、培育、使用、激励、留才"一体化推进,有效发挥政策工具、职业教育、产才融合、评价激励机制和人才生态的共同作用,加快塑造全球高技能人才新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国人才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