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辑刊
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

1001-6198

024-86120485

110031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社会科学辑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发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社会组织党建的有效性困境及其路径优化

    徐家良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随着社会组织领域的基本法律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组织治理逻辑从"合法生存"向"有效治理"转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的效能增进是新时代实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我国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目前仍处在摸索之中,加上传统弱社会治理实践的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组织党建在实践中面临认知、结构、功能和资源等方面的有效性困境.妥善应对这种有效性困境,不仅是新时代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新发展阶段实现社会组织有效生长繁荣和有序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格局的策略选择.为此,应通过价值重构、结构吸纳、功能共融、资源聚合等路径,助推党对社会组织的有序治理,让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摆脱社会组织党建的有效性困境.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城市治理有效性路径优化

    调适性引领:党领导社会组织制度的变迁逻辑及实现路径

    吴磊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领导社会组织,对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落实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面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组织制度相继经历了"总体性支配中的党政社一体化""转型社会中的党社同构""服务型社会中的党政吸纳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党社嵌入式发展"四个阶段.在使命引领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时期的具体治理情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主动调适来推动领导制度的创新,可以称之为"调适性引领".调适性引领反映的是"政党中心论"的思想,是政党作为一种统合型的力量主动对社会组织进行思想引领、规范调整和资源整合的方式,凸显了政党自主性.它具有一定的调整与适应周期,应采取纵向嵌入与横向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并以去除、保留与创新等政策工具实现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调适性引领超越了传统"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研究的边界,对于构建中国特色政治社会学的话语体系具有积极的贡献.

    党领导社会组织调适引领

    中国互联网公益同心圆的建设与发展

    赵文聘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等技术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拓展第三次分配路径、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可能性,党和政府积极借助技术力量,着力在公益募捐、透明度提升、健康慈善文化营造等方面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互联网公益同心圆.在这个公益同心圆中,党和政府、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等在网上网下密切互动、共同发力,通过不断提升主体间一致性、发挥各主体多样性,促成了互联网公益多元主体集体行动,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全新方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实践.

    慈善互联网公益同心圆命运共同体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周文李吉良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大国竞争格局,是针对当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提出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在驱动能力、支撑载体、发展方式、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层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关键任务、价值遵循、发展要求、实践原则上体现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治理,更好地发挥国家主体作用;增强内在动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支撑载体,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强化持续保障,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王晓峰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产业基础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城市化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良好、集体主义文化浓厚等方面的优势.为推进东北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应从保持适度生育率、留住现有人口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适度的人口规模.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提升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才激励服务保障措施,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同时调整人口分布格局,积极引导应对人口的流动迁移,推动东北人口空间分布与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相适应,以更有力的护边支持政策增进东北地区边境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人口高质量发展东北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边境发展人口空间分布

    数字经济赋能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新空间经济学"4D"框架的分析

    王媛玉杨开忠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是新时代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新空间经济学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因素归结为密度、距离、分割和异质性四个方面,即"4D"因素.基于"4D"框架,数字经济以数据要素应用与数字技术渗透为核心,切实提高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活动密度,破除自然地理距离壁垒,有效降低市场分割程度,重塑基于异质性的竞争优势,全面赋能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包括以集成式技术架构为核心驱动创新发展;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融合,促进协调发展;基于传统园区智能化改造推动绿色发展;交通与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助力开放发展;培育全领域数字生态文明,加速共享发展.

    数字经济东北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4D"框架

    数实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层次性及其实现机制与路径

    任保平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数实深度融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具有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基础、产业结构、企业运营和生态融合四个层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提高融合的深度,使数字技术深入到实体经济的全产业链,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协调,推动实体经济从产业内部融合深化到生态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需要从技术、产业、企业和生态四个层面完善融合机制,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做大、做强、做优、做深、做新和做实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数实融合

    网络舆论如何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

    姚树洁孙振亚
    15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抓手,质量的提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作为企业的重要监督群体,中小投资者通过形成网络舆论从而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发挥着重要影响.网络舆论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存在先减后增的U型关系,而环境规制与市场压力是网络舆论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重要内在机制.此外,网络舆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因行业污染密集度、地区环保重视度以及创新能力不同而存在显著异质性,同时,环境信息披露能够有效缓解网络舆论给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利用网络舆情引导企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网络舆论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环境规制市场压力环境信息披露

    "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挑战及路径选择

    赵敏娟石锐
    16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农业绿色发展新内容、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挑战.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农业绿色发展的特征可以揭示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基础.农业绿色发展与减排固碳存在理论和改革实践两方面的逻辑关联."双碳"目标指明了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减排固碳和低碳转型是当前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的抓手;在相关重点领域更需注重低碳与绿色协同发展."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绿色发展面临多目标协同性不足、多主体治理格局未形成、低碳科技水平较低以及配套制度不完善等挑战,需将"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绿色发展嵌入社会—生态系统,遵循问题导向原则,探索相应的转型路径.

    农业减排固碳"双碳"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协同

    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及空间分异机理

    田云张蕙杰
    17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中国30个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了再测算,围绕其时空格局特点与空间分异机理展开探讨,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东高西低"特征且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12个地区处于最佳前沿面,余下18个地区则存在较大提高空间.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即存在增强且趋于稳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同时,高—高集聚区与低—低集聚区包含的省份数量之和已占到省级行政区总数的73.33%,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亦存在明显的局部空间聚类现象.城镇化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和财政支农力度是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增强关系.具体到不同区域,东部地区的主导因子为财政支农力度,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受农业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的影响更大.

    农业碳排放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空间分异驱动因子